姚瑶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重庆 400700)
对软式垒球传接球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探析①
姚瑶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重庆 400700)
原为推广棒垒球而设计的软式垒球,是中国垒球协会将器材进行安全改进后,在青少年中推广的一项体育运动。传接球是软式垒球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传球的准确性和接球的稳定性,是垒球比赛必不可少而且是最根本的保证。将软式垒球引入课堂也是该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思显得尤其重要。
软式垒球 传接球 常见问题 分析改进
软式垒球是一项新兴的推广项目,它与棒垒球相比较,其特点在于:(1)球是软的(不用带护具和手套),击球棒也是软的,极具安全性;比赛规则简化、场地条件要求低、可参与人数多,非常适合在校园内开展。(2)集“快跑、击打、投准”等活动于一体,它的竞争性和趣味性都可以和正规棒垒球相媲美。(3)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素质、开动脑筋,要求学生还必须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快速起动和制动能力。(4)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一项有益于青少年开展的体育项目。
传接球是软式垒球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传球的准确性和接球的稳定性,是垒球比赛必不可少而且是最根本的保证。该文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传接球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促进阳光的体育运动更广泛地引入校园。
1.1 关于肩上传球的问题
完整的传球方法,由“握球—准备姿势—起动动作—发力动作—传球后继动作”等几个环节构成,必须是有序而且连贯地完成。在软式垒球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准确传球的意识,即必须传球到位。不管是垒球比赛还是垒球的游戏活动,只有传球到位,才利于完成下一个动作技术环节。这就要求必须要有较灵活的手指手腕对球的控制能力,即要做好三个“控制”:控制出球的角度、控制传出球的快慢速度、控制出球的方向等。出球的角度,是传出好球的前提条件;手指手腕的灵活性,决定了传出球的运行方向和落点的位置效果。
在软式垒球传球教学中,正确的传球方法和用力顺序(以右手传球为例),应是左肩侧对传球目标,两脚分开自然站立;“发力”出球时,从“蹬地开始”,“转髋—转体—转肩—屈肘(右手持球稍高于肩)”,一气呵成。随即右臂前摆,大臂、小臂、手腕、手指依次用力,在右肩上方将球传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和纠正方法:(1)挥臂动作僵硬,球出手的时机不正确;(2)动作脱节,造成传出球的效果不好或者根本传不出球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加强上肢关节的灵活性练习,如转肩、拉肩、甩腕等;同时增强腿部力量的练习和上下肢配合的协调性练习。
1.2 关于接球的问题
“接球”的方式有:接平直球、地滚球和高飞球。从普及、推广软式垒球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接平直球和高飞球的动作方法。 要准确地接住对方的传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的接球“准备”是前提;(2)对来球进行“观察、预判”是关键;(3)正确的“接球手法”,是重点。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学生练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和纠正方法:(1)判断失误而“漏球”;(2)手法错误而“掉球”。要纠正这些不正确动作,首先,加强手指灵活性训练。反复练习双手持球的自抛自接,重点体会手指“抓、握”的时机和方法;其次,两人一球,近距离快速的互抛互接,在练习中训练双手对球的控制和短时间内、快速的动作反应。
2.1 基本步法
在教学中,传球的手法与步法是传接球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步法技巧,才能确保传接球动作的顺利完成并达到最佳效果。现主要从“传球”方面,对软式垒球的步法移动的实效性,加以说明。
传球步法,就是指完成“传球”时的脚下移动动作。包括:原地侧立步、侧向垫步和侧向交叉步。 原地侧立步,是传接球最基本步法,也是垫步和交叉步的基础。教学重点在于,体会身体重心从蹬地腿到支撑腿的快速转换,以及与“蹬地、转体”之间“自然、顺利、圆滑”的连接。通过反复多次练习,在基本掌握要领的前提下,再与“垫步、交叉步”结合,由简至难,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学难度,使学生逐渐达到步法与传球手法的协调配合。
2.2 传球的“挥臂”和基本手法
传球的“挥臂”,重点体现在以肩带肘的挥臂“鞭打”动作;“基本手法”,则体现在手指手腕对出球角度和出球方向的控制。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清楚地了解完整的动作技术特点以及正确的“挥臂”动作顺利和用力方法,具体体现在:(1)正确的持球方式和方法。即:用拇指、中指和无名指握住球,小指和食指自然张开扶住球,掌心空出不触球。(2)球出手时,在转肩、转肘的带动下,迅速“抖腕、拨指”,将球传出。(3)要充分呈现出“鞭打”力量和方法的技巧,还必须与下肢动作充分的协调并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传球效果。
2.3 接球的方法和技能技巧
软式垒球的“接球”,是学生学习了解软式垒球比赛技战术及其竞赛规则的基本要素。这是因为,在比赛中,如果无法准确接住同伴的传球,就必然影响比赛战术的正常实施而直接影响比赛结果。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的特异性,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接球动作”和方法;其次,在练习时,两眼紧盯来球并充分作好“接球的准备”;最后,根据来球的方向、快慢速度,如:平直球、 地滚球和高飞球等等,快速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直到将球接到手中。 练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人数不同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小组,采用教师统一发令,分组集体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相互观察,相互纠错,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评,目的在于共同改进不正确的和多余的错误动作,从而提高“接球”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
软式垒球引入课堂的时间不长,对“传接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并用正确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技巧、提高技能的同时,运动技术水平也得以提升。从而真正将体育运动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闫荣.试论中外大学体育教育观念的比较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45,147.
[2]王立文.中学开展并推广软式垒球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5 (15):117.
[3]付新星.开发软式垒球课程,开展阳光体育活动[J].考试周刊,2014(95):160.
[4]王一丁,王曼.软式垒球运动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2(26):155.
[5]宋伦忠.高中生全员实施软式垒球模块教学的尝试[J].体育教学,2012(8):182.
G848
A
2095-2813(2016)12(c)-024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240
姚瑶(1964—),女,汉,四川安岳人,学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