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孙中山体育思想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2016-11-28 20:09
体育教育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潮孙中山爱国主义

齐 鹏

(南京大学 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3)



再论孙中山体育思想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齐鹏

(南京大学 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3)

孙中山先生关注人民的健康,积极倡导体育运动,并提出“强种”、“保国”,把体育上升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的高度去认识。恰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重新解读孙中山体育思想的时代特征,辨析孙中山体育思想的价值,不仅能重新领略这位民族资产阶级政治领袖体育思想的全貌,而且对于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孙中山;体育思想;时代特征;思想价值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先行者,民族资产阶级政治领袖。孙中山一生酷爱体育,对于近代中国的体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利用体育投身于革命实践中,对于提升民族素质和推动近代体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今年恰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这位伟人的同时,透过时空界限,追溯他体育精神世界中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和思想价值。希望通过再读孙中山体育思想,当今世人可以收获些许心灵启发与精神食粮。

1 解读孙中山体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他的革命思想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而且通过文献与资料查阅,孙中山体育思想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透过这些时代特征不仅反映了孙中山给予民族整体素质的推动,也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里体育发展的道路历程。孙中山所提倡的“尚武思潮”是继严复“尚力思潮”后最有效的体育思潮,对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起到推动作用;而孙中山体育思想的传播过程中,他注重社会团体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功能价值,在特定场域和时间宣扬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进步,从而更好地积蓄民主革命力量,完成革命目标;建立身体思维,强化竞争意识,一直是孙中山体育思想积极倡导的新国民意识,在革命时期号召国人“尚武”和“尚争”,有意识地去开发竞争意识,投身革命事业,振兴中华。透过孙中山体育思想的时代特征不仅反映了孙中山给予民族整体素质的推动,也反映了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道路历程。

1.1“尚武思潮”对“尚力思潮”的传承与延伸

学者李力研认为,严复当属“尚力思潮”第一人,中国近代第一个体育思想家。严复推崇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通过《天演论》的精读和翻译,在达尔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规律上,引导和提倡“尚力思潮”。严复在重视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相关科学技术与德智教育的同时,认为应当注重体力教育,从体育教育着手提高民族整体素质。黄书光在他编写的《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中指出严复受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和教育论的深刻影响,并根据其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一著名的“三育”救国论主张。这一主张同样也为精武会所吸收、采纳、实行,并自觉地从重“体操”转化为重“体育”[1]。而这种启蒙思想不仅着重强调体育之于民族兴衰的重要性,在近代中国第一次掀起重视体力的“尚力思潮”,而且对于今后“尚力思潮”的传承与延伸有着积极影响。

严复的进化论表明,国由民构成,民强则国强,民弱则国弱;民的强弱与种相关,种优才能在竞争中生存,种弱则被淘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接受并内化了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并以此理论指导,认识到在列强并存的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强种才能保国,强民才能自卫。由于武术的兴起,加之全国各地武术团体的开展,“尚武思潮”得以推动和发展。而孙中山所倡导的“尚武思潮”是严复“尚力思潮”的进一步传承与延伸。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武术体育运动,孙中山先生除了为精武会题写“尚武精神”这四个大字之外,还于1919年10月20日为《精武序本》作序。孙中山为《精武本纪》作的序中写道:“精武体育会,成立既十年,其成绩甚多,识者称为体魄休养术专门研究之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国保种有莫大之关系。”孙中山强调“体魄休养”,旨在强健体魄从而达到“强国保种”的目的。当时看来,中国固有的尚武意识得到了极大发扬,针对体力、身体、思想做出更有力的改变,在身体意识觉醒下,提高身体竞争意识,从而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最终改变民族素质,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愿景。

1.2倡导社会体育团体,积蓄民主革命力量

由于巩固政权,防止暴动,当时清政府禁止在民间开办武备学堂,无论是孙中山早期受到西方传教的影响还是社团具有聚集人力的优势,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都积极倡导建立社会团体,号召有识之士积极参与,致使20世纪初中国新式社团大量形成,吸引和凝聚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大众参与其中,这其中就包括诸多社会体育团体。孙中山善演讲,注重社会团体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往往在体育社团中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讲,通过这种传播途径和特定场域表达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进步,完成革命追求。孙中山在广西大学演讲时说道:“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能文能武,将来学成负起建国的责任”[2]。1894年底,孙中山组建了一个著名的体育组织—华侨兵操会,并且聘请欧洲知名教官组织军事体育活动训练;孙中山又于1903年和1905年先后在日本东京创办了“青山军事训练班”和“大森体育会”,两年后又在广东梅县创办了“松口体育会”,将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

在民主革命思潮中,大多爱国志士积极参与体育团体,响应尚武精神,借助体育工具发展自身素质,习练军事技能,为革命斗争做准备。不同时代的知识、知识的不同传播方式、不同阶层的知识兴趣,都会引出不同的思想,作为思想的支持背景,不同知识中生成的是异常丰富的思想世界[3]。这种积蓄民主革命力量的形式不仅吸引了大批革命志士积极参与,而且对于西方兵操体育的盛行提供了有利的传播途径,致使军事体育在这一阶段得到快速发展。孙中山创办的体育团体提倡“革命教育”,宣传革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不少团体成员或者学校学生都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

1.3通过建立身体思维,打破东亚病夫的精神枷锁

身体非肉体,身体的生成也不是指人的生物性的变化,而实质上指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即身体思维[4]。建立身体思维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即为“竞争意识”的建立。在东亚病夫所诟病的刺激与尚武思潮的推动下,“竞争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各地纷纷举办运动会,体现了“尚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运动会是一种促使国人有意识去开发身体形成竞争的有效手段。早在1905年4月,京师大学堂就召开了它建校以来的第一届运动会,在两天的比赛中,到场观摩的不仅有王公大臣、学务大臣,还有各国的驻华使节、夫人和大批的记者,以及数千名的普通观众。大学堂的各科学生都报名参加了运动会,甚至连一向学究气十足的国学进士馆、仕学馆的“老夫子”们,也都报名参加比赛,给当时的北京乃至全国都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5]。有效的身体思维建立,巩固了国人对于“尚武”、“尚争”等意识的认识,在思想上建立了竞争意识,从而提高了在社会斗争与革命实践中的行动力。

身体的生成其实是一个非常政治性的过程和结果,这种为了国家以及经由国家而形成的身体认知方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世事的演变而消减,相反地,它正以强势的态度主导着当代中国的身体发展[6]。

2 辨析孙中山体育思想的价值

孙中山体育思想不仅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对于现代体育思想路径探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孙中山所倡导地“强国保种,强民自卫”不仅体现在国人素质提升和民族素质的强大,而且对于提升国力和军事强兵有着积极影响,对现代社会劳动力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第二,孙中山在革命道路中竭力提倡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注重传播西方体育,就中国体育二元建构起到桥梁作用,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起到显著作用,对于中国现代体育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第三,孙中山体育思想中蕴含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起到推动作用。

2.1强种保国增国力,体育强兵兴中华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丧失其主权与合法性。面对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国民纷纷意识到“自强保种”迫在眉睫。孙中山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中顺应历史潮流展开“强国保种,强民自卫”的号召。孙中山认为,“体格健壮,才能实施有效防卫,也才能保家卫国;国民身体的强健才能保证国家的生生不息”[7]。中华的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它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政治的改革、经济的繁荣、军事的崛起、科技的更新、文化的传承之外,也应该包括体育的自强。孙中山认为,“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这17个字的体育观精辟地阐明了体力与国力的辩证关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力的好坏制约着国力的强弱。由于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的引进,这就要求劳动者在劳务阶段达到合格的体质要求,从而抵抗高强度连续作业给劳动者心理和生理上带来的疲惫。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一文中谈到新民主主义时,提出“要解放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8]。而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强种”,这种“强种保国”不仅体现在生育和种族问题,而更应该落实在日常劳务中。

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开辟一条国人求生之道是那个时代最迫切的症结。孙中山在主张武力推翻政权的同时,他尤为重视体育对于军事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和完善出一条体育强兵的救国理念,这也是孙中山体育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因20世纪立国于地球之上者,群雄竞争,未能至于大同时代,非兵力强盛不能立国”[9]。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顺应历史潮流,致力于武装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学贯中西的革命派一直提倡体育与军事相结合,强调体育关于强兵的重要性。

2.2重拾民族传统体育的技击价值,推动中国体育二元建构发展

“我国人蘘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失计耶!”[10]虽然孙中山提倡和引进西方体育运动,但是反对刻意崇拜和完全效仿西方体育文化。“慨自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术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之地短兵相接之时,为今次欧战所屡见者,则谓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11]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拳勇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并且批判重火器而轻技击的做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强烈号召国人重新重视技击价值,参与技击运动,从而达到强国强种的目的。1915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精武体育会“竞技高级班学员毕业典礼”时明确提出:“技击术为中国国粹”。孙中山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各有千秋,反对一些人士鼓吹的刻意崇拜和完全效仿西洋体育运动的思想倾向。1919年10月,为纪念上海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孙中山专为该会题写了“尚武精神”的匾额,并为陈铁生编著的《精武本纪》画册作序,盛赞中华传统武术在保家卫国、强民强种的征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2]。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孙中山赴美就读位于夏威夷州的意奥兰尼书院和奥阿胡书院,期间系统接受了西式近代教育,还系统学习了西方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孙中山对于西方体育拥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积极鼓励学习欧美之长。孙中山回国后感觉东西方体育运动差距明显,深感民族危机和鸦片流入的危害,唯有健壮体格,野蛮体魄才能“强种保国,强民自卫”,这也直接促进孙中山形成“强种”的体育观念。孙中山体育思想一方面架起西体东输的桥梁,并使西方体育得以在近代中国进行传播,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并行,建构中国体育发展的二元结构,中国体育文化在冲突中不断融合,从而开启了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东亚病夫”的挑衅称呼不绝于耳,由于当时的传统文化和特定历史,当时中国的知识阶层普遍把耀我国威寄托于我国固有的技击术。

2.3彰显文化认同意识,倡导爱国主义精神

文化认同是爱国主义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爱国主义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文化认同为爱国主义的产生准备了认知基础,规定了爱国主义情感输出的趋向性,坚定了爱国主义发挥作用的意志力。民族文化认同心理历史沉淀越久,文化认同力就越强,爱国主义的情感越是深厚[13]。面对漫长的社会转型期,中华传统文化也经受着长期的考验。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坚船利炮裹挟着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民族文化危机,摇摇欲坠。然而“长期的自我中心主义造就了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极其深厚,哲学慧根十分发达的泱泱大国,它的民族文化认同心理更较其他民族为甚”[14]。

自从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后,“民族主义”就取代“天下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心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开始不断增强[15]。民族忧患意识自然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传统,通过变革来捍卫民族文化,掀起爱国主义狂潮。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始终同政治变革、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密切结合[16]。孙中山曾在兴中会规定了“振兴中华,维持国体”的革命宗旨,充分彰显了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情怀,号召人民通过革命手段救亡图存。而孙中山体育思想所渗透的核心理念就是从爱国主义出发,激发国人爱国主义精神,在精神上占据主动,投身于爱国主义事业。而文化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和民族奋强尤为重要。

3 结束语

孙中山所提倡的“尚武思潮”是继严复“尚力思潮”以来最有效的体育思潮,对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孙中山体育思想的传播过程中,他注重社会团体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功能价值,在特定场域和时间宣扬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进步,从而更好地积蓄民主革命力量,完成革命目标。建立身体思维,强化竞争意识,一直是孙中山体育思想积极倡导的新国民意识,在革命时期号召国人“尚武”和“尚争”,有意识地去开发竞争意识,投身革命事业,振兴中华。孙中山体育思想不仅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对于现代体育思想路径探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孙中山所倡导的“强国保种,强民自卫”不仅体现在国人素质提升和民族素质的强大,而且对于提升国力和军事强兵有着积极影响,对现代社会劳动力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第二,孙中山在革命道路中竭力提倡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注重传播西方体育,就中国体育二元建构起到桥梁作用,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起到显著作用,对于中国现代体育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第三,孙中山体育思想中蕴含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起到推动作用。

划过时空界限,跨越历史岁月,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重新认识和解读这位伟人内心深处的体育思想,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研讨他的体育思想。通过分析孙中山体育思想的时代特征和思想价值,认识这段时期内中国体育发展的心路历程和道路历程,对于现代体育思想的路径探析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牛爱军.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国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44.

[2] 尚明轩,王学庄.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6.

[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3.

[4] 周与沉.身体:思维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3.

[5] 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5.

[6] 牛爱军.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国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23.

[7] 律海涛.梁启超新民思想与当代体育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2);341-342.

[8]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41.

[9]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24.

[10]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46.

[1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精武本纪·序(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0.

[12,13] 田标.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体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77.

[14]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0.

[15] 牛爱军.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国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46.

[16]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Sports Ideology of SUN Zhongshan

QI Peng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Inst., Nanjing Univ., Nanjing 210093, China)

SUN Zhongshan paid attention to people’s health and advocated sports practice by proposing the notion of strong race and strong nation. Reconsidering the time features of SUN Zhongshan’s sports ideology and evaluating the value of SUN Zhongshan’s sports ideology can help understand his overall sports ideology and have great enlightenment to exploration of the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path.

SUN Zhongshan; sports ideology; time features; value of ideology

G80-05

A

1672-268X(2016)04-0075-04

2016-05-09)

猜你喜欢
思潮孙中山爱国主义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孙中山的绰号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