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南通 226011)
浅谈高职院校运动会开幕式推行团体操表演的意义
杨云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南通 226011)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除了对高职学生的技能和体能训练,又一种团队意识合作的培养课程已悄然渗入高职校园。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性的集体表演项目。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推行团体操表演不仅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吃苦耐劳精神等优秀品质也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同时也能促使体育老师不断钻研,与时俱进,把音乐带入体育课堂,把美术带入体育课堂,把艺术带入体育课堂,让人们加深对体育的理解,不再是人们口中简单的理念——体育仅仅是发展四肢和锻炼体能。因此,高职运动会开幕式推行团体操表演不管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以及从学院体育文化的宣传与发展的角度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运动会 团体操 表演 意义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惰性,不仅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享受主义、拿来主义占上风,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感恩与回报的思想意识,大部分只知道“得到”是理所当然的,独生子女的优越性让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分享。所以高职院校除了对高职学生进行技能知识的培训以外,团队合作意识的培训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校运会上推行团体操表演,团体操表演的成功代表学校运动会的帷幕顺利拉开。学校校运会作为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形式之一,近几年,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运动会开幕式一直坚持团体操表演,也是南通众兄弟高职院校中的独家特色。从一开始的体育老师分工合作排练各二级学院团体操,到各二级学院独立完成团体操排练成效显著,使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多多。笔者作为团体操排练的当事人之一感受颇多。
1.1 团体操的概念
团体操是融体育、舞蹈、音乐、美术为一体的,是以体育类表演内容和一些艺术表演形式为主的一项群众性综合表演项目。它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对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重要意义。
1.2 团体操的特点
团体操是一个需要通过团队展示的体育项目。通过团体操的训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态度,还能使学生团结合作,统一听从指挥,培养学生团队感、归属感,为今后的日常行为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团体操的功能
团体操因具有丰富的内容,能展现出渲染和凝聚功能、创新功能、欣赏功能、教育和传播功能。通过近年的学院运动会开幕式需要,连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表演中来,团体操活动的开展成为展现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载体,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风采的展现提供了一个精彩舞台。
团体操对广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培养多种人才,提高学院知名度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1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当代高职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不缺物质,不缺时间,最缺的是与他人沟通的机会、与集体交流的渠道。学校组织团体操表演,一个团体操队伍至少要几百人,甚至更多,这正好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参与团体操训练很多学生能感染团体操的团队凝聚意识——团体操具有很强的团队凝聚力,它的本质特征也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在参加排练或者比赛中,对每一位表演者的团队意识有着很高的要求,务必每时每刻都要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什么时间出什么动作,什么音乐点展示什么造型,谁先做这个动作,谁先做那个动作都要根据具体时间、具体音乐、具体主题思想而动作,不是某一个人的动作,是一个高度统一整齐的健美的操,是一个有艺术的造型。不能有一个人有丝毫的差错,如,在排练“字”的队形,如果有一个队员出现错误,就会让这个字不像字,就不能达到预期的表演目的。通过深入排练,学生逐步从团体操的音乐与动作中提高社交能力和表演能力,再通过不断地改进动作的整体划一,学生们沟通交流机会也就不断增加,这更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累积了社会沟通经验,还能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将自身真正融入自己的角色中去,逐步形成主动完成任务的意识。因此团体操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的。
2.2 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团体操的独特表演性质要求表演者具有很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不断地重复单一动作的磨练,可以造就学生克服困难、直面困难、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各二级学院的人数与性别的特殊性,而在某种程度上团体操的人数也影响着一个团体操最终表演的效果,为了达到团体操表演的效果,部分二级学院几乎全员出动,即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到团体操的排练中来。这里面不乏包括一些不愿参与团体操排练的学生。如何让学生自愿地、积极地参与到团体操排练中来,首先,要让学生对团体操这个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多一点了解,自然兴趣也随之增多,这与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也相符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一门课程。其次,与学生的综合测评挂钩,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奖学金的评定以及评优的参考,这样既可以调动更多一部分人主动参与,从中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几年校运会开幕式团体操排练的过程中能深刻地体会到,面对一群在团体操认识上零基础的新生,刚开始的团体操动作一般比较简单单一,且重复,学生在排练一段时间后会有消极情绪,不能坚持,甚至有中途退出的现象,此时也是考验团体操训练老师的组织方法,要求老师要懂得创新,懂得扣准主题,与学院的专业特色、学生兴趣要求相融合,老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知道团体操所具备的特点是真正符合当代青年积极乐观的风貌,参加团体操的排练既可以强身健体、锻炼自我、磨练意志、增加自信心,还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修养和个人气质的培养。
2.3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团体操的表演可以使学生学会表达美、审视美,从而能提高学生们的表达美的能力与审美的能力。指导老师需要加强对团体操的宣传与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网络,通过网络、视频让学生感受团体操的丰富内容和团体操的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生活条件优越,“赶时髦追时尚”已成为不少高职生心目中的追求目标,误解“美”的涵义。高校运动会通过团体操的表演可以让学生在团体操中的队形变换、音乐渲染、主题引导、服装搭配等各种元素中净化心灵,提升自身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只有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那么审美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和评价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也被潜移默化地提升了。
2.4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社会的发展是在竞争中体现的,如今优胜劣汰的社会现实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进步的一个发力点。同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结束后就是直接面对社会的选拔,不再是读好书,有个优异的文化成绩就能在社会立足了,没有一定的竞争意识,生存就存在危机。学院每年团体操的排练都要进行奖项设置,各二级学院会各显神通,本着各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努力使自己的团体操在表演过程中有亮点,做到既不脱离整体,又能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还要有不同于一般表演的亮点造型,比如同样的道具、同样的队形变化,在各个学院的团体操中是体现一个什么主题,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展现方法,否则,千篇一律,让观众也感到视觉疲劳。所以,没有竞争就没有更好。学院为团体操的表演设置不同的奖项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就知道不管做什么,都有竞争存在,从动作过程中给学生们加强了竞争思想意识的灌输,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励志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积极心态。
2.5 彰显学院的专业特色
团体操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反映学校体育的教学特色,也可以反映训练水平,还可以歌颂、纪念等。高职院校是培育应用技能人才的基地,专业是否有特色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当代学生兴趣特点的。因此,根据自己学院专业特色制定团体操主题,如,会计与金融学院一群女生表演的《算盘舞》,专业的道具,工整的队形变换;建工学院一群男生的《武术操》,男生们的生龙活虎,气势磅礴……在主题的指引并贯穿始终下,团体操的表演魅力、艺术感染力得到进一步集中和加强,专业特色得到彰显,让观众一眼就看出,这是哪个学院的学生表演的。
2.6 体现学生的运动能力
高职院校团体操的表演基本以平时体育课中的基本技能为主,如武术、健美操、啦啦操、中国舞、轻器械操等。在众多人一起表演的过程中这些动作要求不仅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完成的,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还要与其他同伴统一,整齐,这就要求表演者要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如果有一个人动作不同,那么就会影响整个团体操的布局,影响团体操的美观。个人运动能力的提升是通过平时的坚持训练,从而促进身体锻炼意识,保证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通过团体操的排练与表演,也能体现学生的运动能力,展示整个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
(1)在高职院校运动会开幕式中推行团体操表演是有实质价值的。因为团体操的本质特征,它的开展必定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活动。校园运动会本身就是校园赛事的看点,如果开幕式中团体操表演成功了,那不仅仅是顺利拉开高校运会的帷幕,更是体现整个学院的师生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展示大学生的运动风采,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2)加强团体操教练的专业素养。教师是学生的领头羊,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笔者学院每年接到团体操训练的任务时最紧缺的就是团体操教练,如果单从体育组老师中挑选,体育老师有很繁忙的体育课程和运动会前期的准备工作,一旦投身到各二级学院进行团体操培训,精力和时间都不能保证到位,从校外聘请指导老师,又会给外校人员感觉学校的体育老师水平有异议。所以,学院应加强对专业团体操老师的培训,保证团体操基础排练的正常化。
(3)要热爱和了解学生。高职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无论在学习还是训练中,作为教练要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关注到学生身上,既要关心、信任、尊重所有学生,又要向学生们提出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对团体操的认识程度,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次的训练都能达到实效。
[1]林俊.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3):1-4.
[2]王水江.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0 (18):158.
[3]周涛.论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及德育引导[J].改革与开放,2010 (16):151.
[4]万晖,饶勤武. “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76-78.
[5]苗军芙,杨永欣.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5):16-20.
[6]高留红.论团体操的内涵及表演模式的发展演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92-99.
[7]陈丽妹,张涵劲,郭萍英.团体操创编主题与题材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3):66-69.
[8]吴欣.时代语境下团体操发展途径探析——基于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中团体操表演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 (3):29-31.
[9]张虹.浅谈我国团体操发展的文化渊源及价值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3(1):16-17,35.
G80-32
A
2095-2813(2016)03(b)-0054-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