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武当张祖太极拳特征及差异性对比——兼与武当太乙龙形拳论之

2016-11-28 13:09杜长宏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武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当道教太极拳

杨 青 杜长宏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上海 200438



道门武当张祖太极拳特征及差异性对比——兼与武当太乙龙形拳论之

杨青杜长宏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上海200438

摘要:文章通过使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道教的思想渊源与主要道派,尝试对根植其文化的武当张祖太极拳从文化土壤的视角展开探析,并与“武当太乙龙形拳”进行了门户差异性分析,体现了武当张祖太极拳在拳理、技法上的独特风格,以及“对比”视角下武术拳种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武当张祖太极拳渊源武当太乙龙形拳差异性

1 道教的思想渊源与主要道派

1.1道教的思想渊源

于先秦兴起的道家,是与儒家相比肩的、以老庄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传统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在于“无为而治”,而道教是形成于东汉时期的一种宗教,它生长于华夏怀抱,成长于对众多思潮的广泛摄取。[1]

对道教思想渊源的追溯可划分为包括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墨家思想、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古代宗教思想和巫术在内的六条支流,“道家之言,出于老子”,[2]此言揭示了老子与道家、道教之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对儒家思想的吸收,表现为以儒家学说的纲常伦理思想构成了道教的宗教道德观主体,如《抱朴子内篇 对俗》中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3]这正是对儒家伦理观的佐证。对《周易》思想的吸收,表现为三层架构:一是从神仙体系来看,以”天“为模型用以塑造最高神“天尊”,二是从方术仪式来看,道教符箓、内丹、外丹术都与《易》密切相关,三是从整理伦理思想方面来看,道教将神与人分为八个等级,并说神人象天、真人象地、仙人象四时、道人象五行、胜任象阴阳、贤人象山川、凡人象万物、奴婢象草木,《太平经》的这种划分与周易所言非常接近。阴阳五行学说也显著影响着道教的思想体系,从《周易》、《诗经》等的记载至后来的演变发展与“气”的学说相结合,将阴阳赋予了“气”的属性,具有生成万物的力量。五行学说是关于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自然属性规律,阴阳与五行学说的最早结合见于战国时期齐国邹衍将五行拓展出社会属性,用以说明王朝更迭的趋势与原因。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以墨子为著,主要主张体现在《墨子》的《天志》、《名鬼》篇中,推崇天的意志和赏善罚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它与道教思想的渊源章太炎先生曾如是说:“本诸墨氏,原远流长”。[4]此外,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与道教的关系也非等闲,对有关神仙思想的描述,早在《庄子》和《楚辞》中就有所反映,这种思想与方术原本只是战国时期北方燕齐和南方荆楚有迹可循,后来他们将长生不老之术以邹衍的阴阳学说进行解释,进而产生了神仙家,方仙道,主事炼丹修仙,演变至后来的道士和道家修炼之术。最后,古代宗教思想和巫术也影响着道教,在对神灵的崇拜和信奉中表现明显。若从此角度来看,道教则是成为了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兼收各学派思想、致以悟道修道的宗教法门。

1.2道教的主要道派

唐宋时期,道教打开了快速发展与繁荣的局面,统治者的崇道活动为道教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究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道教思想是有益于社会安定的意识形态,[5]并怀有渴望获得延年益寿不老之法的心愿。这一时期,衍生了众多侧重点不同的道教主张及具体化了道教的神仙系统,及至金元,太一、真大、全真、净明等新教派应运而生,描绘出了道教的繁盛景象。在这些新道派中,创派最晚的全真道是唯一流传于近今,且史料较丰富的派别。

全真道的创教者是陕西咸阳人王喆,道号重阳子,青年时期饱尝宋金兵戎交战的乱世之苦,随着金朝的统治逐渐稳定,开始科举考试、拉拢汉人。王喆弃武从文,然仕途坎坷,在送世宗提倡道教的政策与趋势下,他慨然入道。这一时期全真道的兴起与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是1159-1167年的创建时期,仅有王喆和少数弟子在山野修炼、传道,在民间渐生影响,第二时期是1187-1219的渐臻兴盛时期,刘处玄、丘处机相继掌教,活动于山东半岛为中心的辐射圈,声名日渐闻于金廷,第三时期是自1219年开始的金元、宋金的战乱中,在政治斡旋中实现了全真道的昌盛,在西域雪山为成吉思汗论道教清静无为、敬天爱民戒杀之旨,1224年,丘处机东归燕京,燕京自此成为了全真道活动的中心。随着元朝的一统山河,全真道乘着南北文化交流的东风渡江南传,遍布于江浙闽鄂地区,武当山形成其一大传教中心。在其后的百年间,全真道因其长期贵盛,滋生了奢靡之风,已与初旨相去甚远,自1355年后,后继者未见于史传。[6]

明朝时期,兼承全真之学的正一道士赵宜真等人受到明室器重,此外,全真系道士张三丰亦受到明朝诸帝崇仰,根据其思想行径及明朝划分道派的官方标准,他应属全真派系,在他之后,则形成了以他为祖师的新道派。皇室为其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并经后世帝王完善的道观建筑群在今世已俨然化身为道教仙山,也成为了谈论武当武术、武当太极拳绕不开的屋脊。

2 武当张祖太极拳的文化土壤

文学研究者认为,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等无一不影响着文学以及文学的审美理想,[7]而社会思潮、哲学思想、历史文化虽能以“言”传世,列为不朽,但其在内容与形式上仍表现着局限性,需以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等限定为冠名词。万物土中生,土壤历来被视为十分珍贵的物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8],因此,所谓武当张祖太极拳的文化土壤,是指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其具有孕育、滋养作用、使其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的不同范围、不同类型的文化的总和。

武当张祖太极拳出自武当,奉张三丰为祖师,因当年张三丰祖师在“太和山”和“义和山”两地修行过,后人就以地名取拳名,因此,武当张祖太极拳又名“太和太极拳”或“意合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与当今所传各派不同,与各派没有传承关系,并且具有明确的传承脉络。其传承关系为张三丰传邱元靖,邱元靖传赵大斌道人,赵大斌传元虚子道人,元虚子传陈玄明真人,陈玄明传艾莲池道人艾传李凤祥道人,李传尚道明道人,尚传陈荫昌道人,陈传明了道人、顾殿一道人,明了道人传自然道人张鹤亭,张鹤亭传虚无子道人、张其发,虚无子道人、张其发传张兴洲,张其发传李仲良,张兴洲传杨春。目前,该拳在河北、安徽等地流传。[9]

2.1道教的修炼文化是孕育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

宗教信仰所解决的问题是信奉何种系统的神灵、通过何种羽化方式、达到何种极乐净土,因此,宗教的修炼色彩在长期的历史社会形态中都占有着浓墨重彩的篇幅。道教的思想渊源决定着它在近代前相当长时间里是一种以炼丹服丹、内外兼修实现宗教信仰最终目的的方式。着重炼丹服丹的一支演化为了后来的丹派,着重内外兼修、重视身体运动的一支则演化为了众多武当门派与拳种,因历史原因或道门规诫,目前可见的拳种仍很不完整。自1993年始,《武当》杂志开始进行的寻访武当武术的工程,历时30年,至2013年所挖整出的武当内家拳法共二十八个门派,30余套功法。武当张祖太极拳正是其挖整工程中的其中一个拳种。

那么,上述所言的300余套功法是否就是武术?如果将他们仅作为拳种来看,又怎么能说是道教的修炼文化孕育了武当张祖太极拳?他们的联系体现在哪里?

首先,以当下的评价标准来看,这些功法是武术,武当张祖太极拳作为其中一种拳术也应当属于武术的范畴,表现为它具有一定的套路编排,遵从一定的攻防含义,在从属上应列为武术套路的其中一个子集,但它又不仅仅是武术的一种拳术。在《武当张祖太极拳》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太极拳与太极法的两个不同概念,太极法是由张三丰所传,是太极门的真宗法律,它具备一套完整的修炼系统,强调集义生炁、积德化功是一种直指大道的渐悟之法。而要想抵达圣道,需要通过何种方法呢?太极法在功法构成上包含着坐、卧、站、行、动五部功法,[10]太极拳是它的动功,即是导引推脉炼化身体的方法,因此,再继续推敲,所谓养生之效都只是其最肤浅的功用。至此,关于道教的修炼文化是孕育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可以这样这样进行分解,张三丰作为道教的关键人物,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渗透着道教思想与文化,其所创太极法是用于道家修炼的一个法门,而太极拳是其坐、卧、站、行动五部功法中的动功。

无独有偶,这一特征在武当道门功法中多有体现,如在太乙游龙掌(太乙游龙拳)或太乙游龙功仅是太乙游龙门的一个动功套路,除此之外,还包含着静功及各类器械。

2.2道教的神仙文化是培育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

道教的神仙文化,其里程碑式的人物不可不提,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建立了道教神仙信仰体系。在道教创始之初,奉老子为创始人,尊为太上老君或太上道君。东晋葛洪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晋末南朝的《上清》等道经中,又涌现出大批新的神灵,表现为互无统属,杂乱无序,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一书的问世则是起到了整肃这种混乱局面的作用,大致形成了后世以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首的神仙体系。[11]

那么,如何解释道教的神仙文化是培育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可从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功法名称中寻找端倪。武当张祖太极拳在拳法上分为三路,一路曰脱胎、二路曰换骨、三路曰洗髓,一路拳法中,其起势称无极势,继而为三清道礼,其后开始第一式。何为三清道礼?其做法是将左手立掌手型中的无名指和小指第二指节微屈,右手环抱于胸前,左手置于右手掌心上方5-8公分,此式是道家功法的指诀,要求在行道礼时默诵口诀(真言)三遍,是与上师接应之法,同时,代表着对三清神的尊敬。由此来看,以三清道礼为代表的众多带有道教神仙色彩的名称,在两个方面体现了道教神仙文化培育着武当张祖太极拳,其一表现为自武当张祖太极拳创始起,就渗透着道教修仙悟道的成分,带有浓厚的修炼色彩,其二表现为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此类名称得以保存流传体现了习者对拳术中这一成分的信任与敬重,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张兴洲居士家中的太极拳秘谱大多遭于浩劫,但其母亲不顾安危仍然保留了几册古籍,它已经不仅仅具有崇拜的成分,更是一种共同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使拳术技术动作有了形象化,同时加持着传承与传播,使得武当张祖太极拳以较原始的样貌呈现在现代社会的视野中。

2.3道教的养生文化是滋养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

关于养生与太极之间的关系,在武当张祖太极拳谱中专有一节名为:《太极修道养生论解》。所谓修道习武,乃是道门养生功法,此道中人,以炼为主,以养为辅。其中,文道主张清静无为、不争、退让,顺其自然,武道则重炼养、养精、养气、养神,先炼内而后炼外,表现于外表为“皮肉之柔用如软绵,内气之紧则犹如钢铁”,故刚柔阴阳不可偏重也。因此,炼养结合是道教养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道家太极拳将养生与技击合而为一,有拳经云:“静为拳之基,动为拳之用,内壮体自壮,内动形自动,十行合一体,必得大成功。”[12]

所谓十行,即包括内外五行,精、神、意、气、力为内五行,筋、骨、皮、毛、肌为外五行,其中,武当张祖太极拳尤其注重对内五行的训练,是故无意则人无所向,空空洞洞,无所作为;无精则身无醍醐,脑死无智,身枯体涸;无气则五脏不动,六腑停运,血液凝固,肢体僵死;无神则目不能视,瞳不能聚,生命也休;无力则气血竭尽,毛干皮枯,性命也衰,因此,此之谓绝不可少的生命物质基础。另外,通过肢体之运动,缠、拧、卷、放、挣、刚、柔、疾、化、炸使气血通畅、按摩脏腑,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因此,道教的养生文化,即炼养结合的养生观是滋养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也使得武当张祖太极拳在现代社会的健身养生领域能够发挥着热与光。

在《武当内家拳述秘》一书中,作者指出成熟后的武当内家拳派体系,具有“以道理为指导、以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末学、以道德为门风、以自然为神韵”的门派特色,在积极上具有“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后发先至的战术原则,轻灵圆活的技击方法,贵化不贵抗的技击效果。”[13]对武当内家拳的这一总结大致从思想渊源、文化核心、表现形式、技法特点方面揭示了武当内家拳的特色,较好的解释了其精神内核与拳术特色,但在技击方法的表述上稍有不妥。而如何更准确界定武当内家拳及武当张祖太极拳的技击方法,还需进行更细致的推敲。

3 武当张祖太极拳与武当太乙游龙拳的门户差异

“在库恩范式理论看来,门(派)者,一群人之谓也。”[14]他们拥有相对一致的话语和实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表现为门派为门户的基础,门户是门派的载体,二者的作用可形象比喻为“大本营”“根据地”[15]与“小聚居”的关系。如此来看,探讨武当张祖太极拳与武当太乙游龙掌的关系既是将二者视为归属于武当门派下的独立门户范畴。不同门派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即门派的差异性,而同一门派内的不同门户又是否存在差异性?

3.1技术的差异化[16]

“门户的差异性生产首先表现为对立面的探索”[17]武当张祖太极拳与武当太乙游龙拳同属武当内家拳,在思想渊源与技击方法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那么,二者是否存在对立面?其对立面体现在哪些方面?

拳谱有云:功盘架理法是练拳之根基。所谓行功盘架,其基本落脚点首先在乎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对头部的要求、对上肢的要求、对躯干的要求、对下肢的要求、对全身整体的要求。

其一,以头部要求为例。武当张祖太极拳拳谱中有云:“头上意领如冲天,神庭上顶壁击穿,顶顶如鸡斗翅塌,头顶项竖能沉肩。”其意为头部需有虚领顶劲,而虚领顶劲又分为阴阳,即有升就有降,升降皆要不松不紧。在肌体发劲的一刹那,颈部肌肉收缩,百会上顶,此之谓阳,劲力发放完成后,头顶微微下降,此之谓阴。除此外,“眼为视察之官,有传神达意之功。”行功架时,神光内敛,发劲时眦裂目突,如闪如电,此为神攻。在快练与慢练时面部表情亦有不同,分有阴阳,慢练时自然平和,此为阳,发劲时怒发冲冠,此为阴。在行功盘架的慢练与快练间,所表现出的头部、面部、眼部的不同。在武当太乙游龙掌的资料中,对头部、面部、眼部的要求未做过多侧重,因此,头部的技术差异是构成差异化的其中一个方面。

其二,以腰腿功为例。武当张祖太极拳云有含必有拔,腰为轴肢为轮,动分静和,伸屈缠拧紧合松,在步法上有猫步、蹚步、击步,表现为轻起轻落,点起点落。武当太乙游龙掌中认为腰腿功是指腰、胯、肩,以及手臂、腿脚等各关节和韧带的灵活性、柔软性和稳定性,包含有龙星步、并立步、变换步、马步等基本步型,强调踢腿的埪腿高度、扭腰幅度等。这种训练方式的不同可理解为武当张祖太极拳通过一种较缓慢的、侧重于静力性的练习实现身体和谐、轻灵稳健的效果,而武当太乙游龙掌是以一种较激烈的、侧重于动力性的练习实现身体协调、稳定灵活的效果。因此,以腰腿功为代表的训练方法的差异性也是构成差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2消费对象的差异化[18]

在大众既定概念中,太极拳被认为是“老年拳”,且不论这一论断是否是否有失偏颇,但已然是对消费对象的差异化作了脚注。从记载来看,其创始之初的消费对象主要是道观内的道士和有心修道之人,这种消费对象的选择与定位在漫长的时间空间里延续,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观。从目前来看,此拳的主要消费对象集中于青年、中年和老年,因为政策缘故在地方性中学内也广为传习,成为青年健身、老年养生、少年强体的体育运动方式。武当太乙游龙掌则提出游龙拳是功的锻炼,不能以外家拳的格架、闪躲、摔打来要求,也不能完全以太极拳的基本技法进行要求,从当代来看,武当太乙游龙掌言其“二打”为重点,一“打己”,二“打鬼”,所谓“打己”,指的是强身健体、磨练心性、目的是对内,所谓“打鬼”,指的是“病魔、阴鬼”,使之不敢靠近,起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因其拳中较多独立平衡、左右扭腰的动作,所以此拳在消费群体的界定上应是以中青年为主,老年人为辅。

集上述所言,武当张祖太极拳和武当太乙游龙掌在消费对象的差异方面体现了二者同属武当门派中的门户之差异。

门户的差异化是门户的最大特点,也是门户的起点与终点,[19]而构成差异化的内容正是起点与终点间的无限不循环数字。而对于武当张祖太极拳与武当太乙游龙掌差异性的探索以及武当内家拳不同门户之见的探索还有众多方面值得发现与推敲。

参考文献:

[1]卿希泰.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1(2).

[2]魏书[M].第3048页,中华书局,1974.

[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中华书局,1980:47.

[4]章太炎全集[M].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M].济南:齐鲁书社,1991.

[6]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M].济南:齐鲁书社,1991.

[7]王兆鹏.“形神兼备”的文化“土壤分析”—意境论之一[J].社会科学辑刊,1988(1).

[8]吴克宁,赵华甫,等.土壤与文化间的辩证关系[J土壤通报,2010(3).

[9]武当杂志30年挖整成果展——武当内家拳法门派功法汇真[J].武当,2013(9).

[10]杨春.道门秘传武当张祖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1]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M].济南:齐鲁书社,1991.

[12]张兴洲.张祖意合太极拳之练养与技击[J].武当,2003(5).

[13]孔德.武当道教暨神仙人物[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4]沈铭贤.新科学观[M].苏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98.

[15]戴国斌.门户对拳种、流派的生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7).

[16]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7]戴国斌.门户对拳种、流派的生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7).

[18]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9]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udang Zhangzu Taijiquan and Taiyi Longquan

Yang QingDu Changhong
(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expounds the thoughts origin of Taoism and the mai way,trying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grounding of Wudang Zhangzu Taijiq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oil,compared wit "Wudang Taiyi Longquan"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portals,finds that Wudang ZhangZu Taijiquan has uniqu style on the boxing theory and techniques,as well as the value from the "contrast" practiser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Wushu.

Keywords:Wudang Zhangzu TaijiquanOriginWudang Taiyi LongquanDifference

作者简介:1.杨青(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46—04

猜你喜欢
武当道教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武当佳境
武当还馍录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42式太极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武当秘传太极拳图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