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学校武术嬗变及当下发展之路

2016-11-28 13:09何志龙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武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竞技

何志龙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近现代学校武术嬗变及当下发展之路

何志龙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综合分析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的近现代发展的历程及原因,并结合当下学校武术发展的现状问题研究今后学校武术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清末,在西学东渐的环境中,国人被迫开始了睁眼看世界,将西方的“兵式体操”推进学校;民国,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国家千疮百孔,为强种保国,社会精英们和有识之士将武术推进了学校;现代,为了接轨世界,迎接奥运,肢解了传统武术,将竞技武术发展于学校。当下学校武术出现了表面繁荣,实际空虚的局面。研究得出:学校武术的发展于国家的需要、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认为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之路为:(1)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习武”意识;(2)武技:“突出技击,强化套路”;(3)武德:“以武载德,以武求道”(4)以拳种为单位:坚持“一校一拳”教学内容,实现两条腿走路,以求为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武术嬗变现状发展

中国武术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渊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在横亘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顽强生命力的灿烂光辉。学校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所谓的学校武术是指以学生为习武对象,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教育过程。早在西周学校的“六艺”教育中就有了“礼、射、御”“三艺”的武艺教育内容。本文以武术史料为线索,探索近现代学校武术变的过程、原因等问题,研究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脉络,旨在推进学校武术的发展,继承、弘扬学校武术文化。

1 睁眼看世界:西学东渐、“兵式体操”进学校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惊醒了清政府及国民的东方大国之梦。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设通商港口、签订不平等条约等。西方列强不断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速对中国的侵略,国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国家民族危机空前。这时“社会精英”和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以弓、刀、石、马等武术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火器装备军队的需要,被迫开始了睁眼看世界。

官僚阶级洋务派开启了洋务运动。有识之士开始了“睁眼看世界”,且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以求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富强、自保。受到当时洋务派和“新式教育”的影响,清政府废除了当时的“书院”。[1]在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后,各省亦相继设立。[2]全国举办了一大批的军事学堂。当时的军事学堂学习和训练的科目多为文理、火器(洋枪、洋炮)、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等西式体育内容,当时虽然开设武术课,但很不普遍。[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提出了废止武举制的主张并在《请停弓、刀、石武试改设兵校拆》中提出以武备学堂来取代弓、刀、步、石武术和旗兵的弓矢学习。梁启超则极力宣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主张“尚武”救国。清政府则颁发了“癸卯学制”,军事学堂内普遍开设了军式体操科,使得学校内的“本土体育”武术让位于西方的“兵式体操”。

2 强种保国:复古运动、“学校武术”崛起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对自身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思想也得到相对性的进步,但是并没有使中国摆脱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国家的动荡。中国自古以来是“重文轻武,文武分途”的局面,再加上清政府的废武举设学堂弃武不用,军队改练兵操的举措,以及当时火器风靡的境况,使得习练中国武术的人数不断下降。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国民生活艰难,国民的体质状况也不断下降,国家面临着灭种灭族的危机之中。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一种积贫积弱的困局之中。这时,社会精英们和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国民之体力,为国力之基础,强国民之体力,为强国民之基础,强国必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国民体格之改良发育乃国家之百年大计。[4]在孙中山先生的“强国强种”和“尚武精神”的倡导下,社会精英们和有识之士将武术推进了学校。在1915年4月,北京体育研究社在“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采纳了议案中的建议,并同年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5]使得中国武术进入学校课堂,当时的武术师资主要来源于民间拳师、武术社团、各级国术馆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毕业生。还开展了大量的武术运动会和赴海外表演等活动。在民国政府领导人的支持下,中央国术馆发展空前,在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在1940年后,由于社会民族矛盾危机及抗日战争的爆发,学校武术在此期间受到了严重影响,例如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央国术馆、精武体育会等武术组织和社团的解体。

3 接轨奥运:肢解传统武术,推崇竞技武术

新中国成立已有六十多年了,回顾六十多年来学校武术走过的步伐。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建学校武术的雏形时期;及十年文革动乱的低谷时期;以及改革开发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学校武术都在向前进步着。但是,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3.1学校武术:表面繁华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武术在1952年被正式列为体育推广的项目,在学校得到了继承及发展。在1958年的全国体育院校负责人的座谈会上,将武术列为了体育院校的必修式选修课。以及1961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将武术列入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使学校武术教育机制步入正常轨道。[6]十年文革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几乎停滞。学校的体育课被军体课所代替,学校武术的教育进入了低谷时期。但是,值得庆幸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学校武术的发展送来了曙光。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不断地修订了武术的教学内容。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中,成立了如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众多的体育院校武术系。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武术硕士学位的授权。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武术博士学位的授权点。1997年,正式将学科确立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走进了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堂,并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武术人才,可以说学校武术的教育成就是显赫的。

3.2学校武术:实际空虚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不同时期又不断地将武术编入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时至今日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普及,甚至许多学校“名存实亡”。[7]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但却不喜欢武术课以及学校武术让位于外来武技等局面。根据调查发现,更有甚者,全国中小学开设过武术课者只有29.7%。如此低的覆盖率可想而知,中小学的武术课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尴尬局面。在高等学校武术教育中甚至出现了“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体育专业的学生则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为主,教材陈旧且教学内容单一。由此可见,学校武术开展是不容乐观的,已经陷入了“表面繁华,实际空虚”的局面之中了。

4 当下学校武术发展

纵观近现代学校武术的变迁过程,学校武术的发展有兴盛、有衰落。但是,武术从未在学校的教育中消亡。无论是在外敌入侵的清末,还是在强种保国的民国,以及接轨奥运的现代。学校武术的兴衰与发展都与当时的国家需要、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4.1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习武”意识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强弱关系着国家的兴盛、繁荣。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伊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却在持续的下降。清末民初,国民的身心都已是“病夫”之状。为迎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精英及有识之士提出了“强种保国,军国民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民生之基。学校教育关乎国家兴衰。因此,我们当下学校武术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习武”的意识。使学生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和人格上得到塑造。

武术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贯穿人终身的知行教育,有别与西方体育项目。在外在方面,西方体育追求的则是速度、力量、体能的极限突破,讲究的是“高、难、新、美、真”的肢体张扬。其适用的人群是青少年及“体育精英”们的习练,不能终身进行。然而中国传统武术则适用于男女老幼等各类人群,其追求的则是强身健体。在内在方面,西方体育则更多的还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争意识。而传统武术的习练则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的内在修为。传统武术追求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像西方体育如田径、球类等运动可以短期内速成。正是因为传统武术优胜于西方的竞技体育,以及当下社会的需要。学校武术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习武”的意识。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4.2武技:“突出击技,强化套路”

武术进入学校后,借鉴西方体操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教学,并且将武术肢解成了“散打”和“套路”两个体系。用奥林匹克的标准来衡量“套路”,使其动作朝“高、难、新、美、真”的竞技武术发展,从而展现出谁的武术套路动作难度大、跳的高、翻的多等谁的武功高的局面。而“散打”则在竞技运动规则的束缚之下,瘦身成了一些直拳、摆拳等一些进攻技术和后闪、外拨、内拨等防守技术。中国武术在奥林匹克标准之下,使得中国武术去掉了内核,失去了真正的本质,在校园内举步维艰的推行着。当下,学校武术已陷入尴尬的局面。学生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国内知名学者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是强身健体,而想通过武术表现艺术美的寥寥无几。[8]鉴于此,我们应在学校推广学生喜闻乐见的武术。功法、套路和搏斗是风格各异拳种所共有的,突出武术的技击作用,强化武术套路的练习,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在学校推广和发展武术。技击是武术的核心内容之一,武术的其他部分内容都是在击技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出来的。[9]武术的击技包括招法和打法两大类。中国武术的招法是综合性的,暗含着多种劲路的转换和功防的变化,具有功防一体性。注重的乃是抗击力、打击力和技巧性。而打法则具有诡诈性和凶残性,讲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下手为强”等打法风格。而散打比赛有规则的限制,注重是打的点数,对抗击力和打击力的要求相对较低。所谓的套路,也就是对各种击技招法的各种方式的组合演练,是对击技招法的功能再造与艺术表现。[10]击技的内容是招法和打法,而套路的内容则是招法和招法的组合方法。武术套路是有效击技招法的记录,是创编者对实战环境的模拟训练。如果武术套路没有了技击性,武术套路也就失去了其本质,不能叫武术套路了,也就同“舞蹈”、“体操”等无所差异了。武术套路的练法本身就是一种打法,坚持套路的技击性也是传统武术家的原则。当下,学校武术更多的还是艺术性的再现、创编者的情感表达,注重的是套路的艺术性和养生性等,忽略了其技击性。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竞技武术占据了学校武术的主流,并倾向于“舞蹈”、“体操”的形式,在动作的“高、难、新、美、真”的标准之下创编。竞技武术成了“武术精英”们的运动和演练的品牌,注重养生性的武术套路则成了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选择。因此,学校武术的发展应坚持“突出击技,强化套路”的原则,这才是学生们所需要的武术。

4.3武德:“以武载德,以武求道”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帝王的交接还是朝代的更迭,都是盛载着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为主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在继承弘扬着“仁、义、礼、智、信”文化思想精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外来文化的强势传播,严重制约了中国本土文化。并且多年来,学校、家长一直以学生成绩为主要关注点,淡漠了学生的礼仪道德培养,致使中小学生礼仪教育出现严重缺失。[11]虽然该问题受到了国家及学校的重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礼仪道德培养文件,但是所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而中国武术受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拳以立德,以德服人”且拳谚云“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等思想。由此可见,武术是培养青少年礼仪道德规范的有效载体。武德也是对习武者用武的制约,使习武者追求的是“以礼待人、见义勇为、尊师重道”等优良品质,恪守“仁、义、理智、信”等优良作风。武术不仅是技击,更是一种教化。中国的拳种包含着道德、技术体系以及武术故事。中国的武德谚语、各门派的门规戒律以及各拳种都是有故事可言的。这些对学生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学校武术中的武德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道德观,强化武术的道德教化作用,同时在传授武德时要扬弃其中的糟粕部分,并结合现代社会核心道德观。[1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民族意识。武德的缺失小则危害自己,大则危害社会、损坏国家形象。历史上持艺贻害武林,通敌卖国的武林高手不在少数。也有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及民族意识的习武者,如:岳飞、辛弃疾、霍元甲等武术先辈们。他们的人生事迹是对习武者最大的勉励,对学生爱国情怀、民族意识的最好教育题材。传统武术强调的是内外兼修,并且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身体的活动应合乎自然之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阴阳论、气论”等人生哲理和自然大道,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德。加强学校武术的道德教育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序的运转,从而达到和谐社会。

4.4以拳种为单位:坚持“一校一拳”教学内容,实现两条腿走路

一直以来,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都是以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太极拳等为主,以竞技套路取代了传统武术。教学内容陈旧、呆板,上课时学生都是在机械的模仿老师的动作。时间一长,学生们则对武术课失去了兴趣。毕竟竞技武术套路是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武术所要表达的攻防含义让位于表达的艺术性,使得武术成为了“武术精英”们的武术。学校是武术发扬的主要领域,而拳种具有地域性、门户性和多样性。郭志禹教授对中国武术按照地域初步勾勒除了燕赵、中原、齐鲁、吴越等多个地域武术,所以说武术的真正高手还是在民间。因此,我们学校武术应根据地域特色以拳种为单位,聘请民间高手到学校授拳,全面落实“一校一拳”的武术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保障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的环境稳定,有利于强化套路的落实。并按照拳种进行招生,敞开“入仕进取”之门,采用“2+1”的课程模式,建立从小学到高校的“一校一拳”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奖评优、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高校的武术毕业生可以去军队、警署等保卫国家的机构单位工作,使学生们学有所用,服务于社会。传统武术是根,竞技武术是叶。竞技武术的动作取材离不开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的推广则需要借助于竞技武术。毕竟竞技武术还是少数人的武术,我们应该处理好学校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的关系,使学校的武术教育完成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对接,做好学校武术的两条腿走路。

5 结语

学校武术教育自古以来都在继承着、发展着,其兴衰与社会环境,国家的需要是息息相关的。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还是一个艰辛的工作,要想使学校武术能走得更长更远,不仅需要学校武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并且在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多重方面与时俱进。学校武术的发展要同众多学科建立联系,在交叉学科中取得进步,建立学科体系,才能使学校武术的发展繁荣、持久。愿广大师生、社会工作者、国家政府等共同努力推进学校武术的发展,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在中西的文化碰撞中,我们要坚守本土文化自信心和自觉心。

参考文献:

[1]李微,王智慧.从搏击技艺到身体教育的演变[J].体育与科学,2012(1):44-47.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90.

[3]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99-1401.

[4]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62.

[5]吉洪林,赵光圣,张峰.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91-97.

[6]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9-452.

[7]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84-87.

[8]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9-452.

[9]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8.

[10]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1.

[11]吉洪林,赵光圣,张峰.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91-97.

[12]石华毕,翟少红.学校武术的教育性与开展形式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337-370.

The Evolution and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Modern School Wushu

He Zhilo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Jiangshu 225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do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m school Wushu course and the reasons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and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Wushu development in schools and its developing path in the future.The study finds:in the late Qing dynasty,in environment of western sports being introduced in,people forced to start the world,the west "soldier type gymnastics" was introduced into schools;in the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n the background of warlords and foreign invasion,in order to become a strong nation,social elite and the men with insight promote Wushu development in schools.In modern times,in order to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and to greet the Olympic Games,traditional Wushu was dismembered,and the competitive Wushu was developed in schools.At present,school Wushu appears the surface prosperity,actual situation of emptiness.The study find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Wushu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the social environment,and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school Wushu development should have :(1)the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oriented,health first",to cultivate students "lifelong kung fu" consciousness;(2)Wushu "outstanding art,strengthening the routines";(3)the mor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Wushu practice and exercises;(4)the separated sorts development:adhering to the "one school one sort" teaching content,implementation on two ways.The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chool Wushu,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schools.

Keywords:Wushu in schoolstransformation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作者简介:何志龙(1991~),男,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武术技击理论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13—04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套路竞技
传统武术怎么了?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竞技精神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花与竞技少女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竞技体育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