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洪 胡建忠(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运动心理学教材中“应激”“唤醒”“焦虑”等概念及属性的解析①
段小洪 胡建忠
(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心理学教材中的应激、唤醒、焦虑等概念及属性进行探讨。三个概念在内容上有重叠或递进关系,教材在表述上各有偏向:应激侧重刺激及反应过程;唤醒则偏向刺激的激活程度;焦虑则重在表述刺激后的情绪状态或过程。教材对三者的属性未有明晰的区分,都赋予了生理心理属性,认为都具有积极和消极价值。不同于教材观点认为:焦虑严格意义上是一个心理概念,只有消极作用;“躯体焦虑”的称谓更不准确,其实质应该是应激的生理反应或唤醒后的生理表现。
关键词:应激 唤醒 焦虑 概念 属性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体育专业理论学科,其理论与原理,对于指导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技能学习、训练和比赛都有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编者的多个版本的《运动心理学》教材中,“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很容易把其中的三个概念和相关理论弄混淆。虽然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有实践基础(运动体验)作支撑,能理解单个概念和理论,但要清楚区分这三个关联概念则有很一定难度。
因此,在运动心理学的教学中,把“应激、唤醒、焦虑”等重要概念的逻辑联系和区别的明晰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在运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相关原理。
1.1 应激(stress)的概念解析
较早对应激的确切定义来自生物心理学和行为医学角度。有医学者(Hans Selye,1979)把应激定义为“个体对作用于其上的任何要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即在各种不同的刺激下,生物表现相似的一般性反应(非特异性)。生物心理学者关注到“相似反应”的脑活动基础,因此,把应激看作是威胁性刺激引起的一种大脑的活动[1],应激会引发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在体育运动中,当个体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各种刺激, 如,训练任务要求、比赛环境刺激等,以及扰乱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时,就会表现出对应的生理、行为反应形式。运动心理学教材则把这种刺激引起的特定或非特定反应称为应激[2]。普遍认为,这是环境要求与其运动者所认为的自我能力间出现不平衡时产生的一种身心反应。
1.2 应激的属性分析
1.2.1 应激的过程属性
从各种定义来看,要更好地理解应激,则需要把应激概念化为一种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心理学过程,是操作中的信息加工模式[3]。包括3个过程[4]:应激刺激、对威胁的认知评价、应激反应。
1.2.2 应激的生理、心理属性
(1)应激的生理属性。
生理学观点应激是刺激打破了平衡后躯体的补偿活动,是躯体对所施加的任何需求所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应激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生理生化基础,它是由网状丘脑投射系统向大脑提供的弥散性兴奋所诱发。激活两个身体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素的变化是应激产生的物质基础。
(2)应激的心理属性。
心理学观点认为应激是一种内部的精神挣扎、紧张、焦虑,受认知因素影响,个体人格特征、经验阅历、认知评价方式、信念以及所得社会性支持等均可有调节作用。
1.2.3 应激的价值属性
应激是为适应环境所做出的一种反应状态,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适度的锻炼、训练和比赛是一种积极的应激源,它可以使健康、强壮、适应性更强,具有积极的价值。过度的锻炼、训练或比赛,就可能导致一般性疼痛、不适或苦恼,则具有的是消极价值。
2.1 唤醒的概念解析
很多学者唤醒定义为: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认为:唤醒是机体将感受到的外部刺激信息经非特异性神经通路,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引起的兴奋状态。这是一个被广泛沿用概念,在很多运动心理学教材出现。
马启伟、张力为[5]指出:唤醒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把唤醒当作是为将来的生理、心理活动在生理上做出的准备,这一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唤醒的心理属性。
2.2 唤醒的属性分析
2.2.1 唤醒的生理、心理属性
(1)唤醒的生理属性。
传统的唤醒概念被定义在生理层面,将唤醒看作是一种生理激活状态,一种中性的生理学现象。从这一角度,将传统意义上的唤醒称为“生理唤醒”应该更加确切,这样定义则有便于准确从生理上定义和评价个体被激活的程度,如,应对刺激时个体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激素水平、电位水平等等,与能量代谢水平更相关。
(2)唤醒的心理属性。
在对唤醒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唤醒的心理成分。漆昌柱[6]把心理唤醒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身心激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这个侧面的定义则有便于准确从心理上定义和评价个体被激活的程度,如,个体兴奋程度、动机强度、效能强度等等,与不同方向和强度的心理状态相关。
2.2.2 唤醒的过程属性
唤醒是一个自然的、连续的过程,每个人的唤醒水平变化总在从深睡到高度兴奋这条连续线发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唤醒,最低的唤醒如深睡,极高唤醒似疯狂。
在唤醒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性质(生理、心理或脑电、行为、植物神经)的唤醒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同时存在。
在运动情境下唤醒的发展过程,最初的唤醒可能开始于心理,比如:对即将开始比赛的担忧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焦虑;也有可能开始于生理,比如:运动进行曲使运动员的心率加快、肌电变化。当唤醒过程不断地向较高水平发展则导致焦虑状态。
2.2.3 唤醒的价值属性
唤醒的价值在于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保持觉醒状态,它为注意的保持与集中以及意识状态提供能量。唤醒强度过高过低、唤醒的(心理)方向不对,都不利于运动锻炼或比赛,无法发挥唤醒的积极价值。
唤醒过高,人们会体验到不快的情绪反应和与之相伴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出现适应不良,产生“压力”或“状态焦虑”;唤醒过低则导致心理上的注意力涣散、后知后觉,或生理上的机体内脏功能滞后、肌肉动员不力等不良反应。
单从生理属性上看,强度可以决定唤醒的价值;但从唤醒的心理属性上看,不仅强度,还有方向,共同决定唤醒的价值。如,促进运动者流畅发挥的较高兴奋状态与阻碍选手正常发挥的恼怒状态,都是高水平的唤醒,但方向不一样,唤醒所起的价值作用就天壤之别。
3.1 焦虑的概念
使用较多认同的焦虑概念为: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李维等,1995)。将其引入运动心理学领域,运动焦虑则是指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情境的担忧倾向[7]。从已经明确的概念上看,焦虑是一种担忧的或恐惧的情绪状态。发生在体育运动中焦虑往往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或直接与消极性有关。
在当前的研究中或学术论述中容易将“唤醒”和“焦虑”混为一个概念,因而体育运动心理学在教学时,教师也难于对学生阐述清楚。因此,对焦虑属性的探讨有助于明晰焦虑的概念,且便于将“焦虑”与“唤醒”区别开来。
3.2 焦虑的属性分析
3.2.1 焦虑的生理、心理属性
从生理心理属性的角度,焦虑被分为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
(1)焦虑的生理属性。
较多运动心理学书籍或论述把焦虑的生理成分称作躯体焦虑,而且直接把“心跳加速、出汗增多、肌肉紧张、胃肠痉挛”等生理反应当作是躯体焦虑的表现。所列出的大多生理反应恰恰也具备有唤醒的生理属性,这种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生理唤醒,这应该正是难于区分“唤醒”与“焦虑”的关键。
从概念本身来讲,焦虑本应该就是一个纯心理的概念,指的就是一种情绪状态[8]。结合运动情境,各种运动心理学书籍或论述将焦虑的根本概念定义为一种“紧张、担忧或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是一个主观意义上的词,“躯体”成为“焦虑”的主体这种搭配本身就值得商榷。
因此,与唤醒、应激的生理、心理属性划分有所不同,从概念本身来看焦虑是不具备生理属性的。
能被定性为生理属性的只能是与焦虑相联系的某些生理反应,如,肌肉过度紧张、胃肠痉挛、内脏不适等。在这一点, Weinberg的定义就更为严谨指出:焦虑是一种与身体激活或唤醒相联系的消极情绪状态[9]。而且,一些一般性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出汗增多、肌肉紧张等,也不能完全归为焦虑的生理表现(因程度不一样,有可能定义在唤醒的生理属性中,见后述)。
(2)焦虑的心理属性。
Richard H.Cox[10]则指出“躯体焦虑反映了躯体对一些生理反应(上述生理反应的一部分)的感觉”。这种表述看似还有些模糊,但至少没有把唤醒的生理表现与焦虑的生理表现完全混同,而是定义在“在某些生理反应基础上的感受”,相当于把躯体焦虑定义为“源于躯体的焦虑”。这中阐述暗示了对焦虑概念心理属性的认同。
当这种源于躯体的焦虑发生后,可能变现出的肌肉过度紧张、胃肠痉挛、内脏不适等表现,才具有了生理属性,而不能成为“躯体焦虑”。
传统多维焦虑理论的另一成分——认知焦虑作为焦虑的心理成分,被定义为“由对消极评价、或对失败的恐惧等引起的,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从概念上看,认知焦虑作为一种“感受”的心理属性较容易得到一致认同。
3.2.2 焦虑的过程属性
与所有其他情绪的性质一样,焦虑也分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各有其产生和形成过程。
状态焦虑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一种情绪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应激和唤醒开始,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焦虑。在发生了过度生理应激刺激或过高生理唤醒,经认知评价之后,则可能产生状态焦虑,而过度的心理应激和唤醒会使个体直接进入焦虑状态。
特质焦虑指的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除遗传因素和早期非运动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焦虑特质外,从特质的行为频率观[11]来看,一个具有焦虑特质的人与他人相比,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反应。因此,在各种运动情境中,个体不断地重复产生状态焦虑,最终可导致焦虑特质的形成。
3.2.3 焦虑的价值属性
从焦虑的情绪本质来看,因为几乎所有的概念已经把焦虑定义为一种负性的情绪,因此,不管是认知焦虑还是“躯体焦虑”(称为“焦虑的躯体反应”可能更加准确)都只有消极的价值,是不利于运动或比赛的。
4.1 概念的差异
应激侧重表述刺激及反应过程;唤醒则偏向表述刺激的激活程度;焦虑则重在表述刺激后的情绪状态或过程。
4.2 生理心理属性的差异
应激侧重应激源、应激资源及相应的生理反应或心理调节方式与过程;传统的唤醒概念较多关注唤醒的生理属性,如,心率、血压等生理表现,而唤醒的心理表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动机、效能强度等;焦虑严格意义上是一个心理概念,躯体不存在焦虑,所谓的“躯体焦虑”准确一定应称作焦虑的生理表现,其实质也应归为应激的生理反应或唤醒的生理表现,因此,焦虑、唤醒、应激的内容在此重叠。
4.3 过程属性的差异
应激应更多被看作一个包含信息加工模式的复杂生理心理过程;唤醒是可看作是应激的一种状态,是在应激的递进,唤醒的发展具有过程属性,是一个自然的连续的由低到高的过程,在不同的唤醒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应;焦虑更多偏向于一种负性情绪状态,有其产生发展过程:有状态性焦虑的产生过程,也有长期特质性焦虑的形成过程。
4.4 价值属性的差异
应激较多被看成一个一般过程(所以刺激的相似一般反应),因此,不同性质或不同程度的应激可能产生的价值有负性、中性的,也可能是积极的;适度的唤醒具有积极的价值,过高的唤醒则带来不良影响;严格意义上,以较近的观点来看,焦虑对于运动表现是只具有负性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James W.Kalat,著.生物心理学[M].苏彦捷,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394.
[2]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2.
[3]季浏.运动中应激与焦虑的定义、测量和研究[J].广西体育科技,1993,14(2):27-30.
[4]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48.
[5]季浏,殷恒婵,严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18.
[6]漆昌柱,梁承谋.论心理唤醒概念的强度——方向模型[J].体育科学研究,2001,5(2):19-22.
[7]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3.
[8] (美)Rollo May.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1.
[9] Weiberg,R S.Founda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Champaign,Human Kinetcs,1995.
[10](美)Richard H.cox.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张力为, 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8.
[11]Randy J.Larsen,David M.Buss.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M].郭勇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9.
作者简介:段小洪(1979—),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运动心理学。胡建忠(1967—),男,汉,四川南充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运动生理与国民体质。
基金项目:①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JYKT20131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5.133
中图分类号:G80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b)-0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