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何毅亭
专 稿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
□ 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何毅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理念统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用发展理念彰显价值、重申立场、宣誓决心,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也开辟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把这五大发展理念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西方社会开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到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鲜明的立场情怀不仅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有力地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来不是抽象的教条,其现实形态总是在与具体国家、具体时代、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生机、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同时,又用新的实践新的创造不断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从50多年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高屋建瓴的《论十大关系》,到3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英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精辟论断,再到后来我们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发展的实践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随着实践、时代也不断地与时俱进。
发展观的科学和进步,铸就了发展实践的奇迹和发展成果的辉煌。制造大国的世界第一、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发展30%的贡献率、远超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3到4个百分点等等这些耀眼的指标,让中国“十三五”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但是新起点也伴随着新挑战,新目标更是提出新要求。如何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呈现重大转换、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仅完美收官全面建成小康、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而且未雨绸缪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良好基础,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中国的发展要有新作为,发展观要有新突破。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对这些发展阶段性特征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反之,如果被动应对甚至逆势而动,就可能错失良机,付出代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大势,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理念统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用发展理念彰显价值、重申立场、宣誓决心,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也开辟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发展当然是硬道理,发展毫无疑问是第一要务,但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的,发展必有其目的归宿,发展必有其价值指向。价值指向不同,发展结果迥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为谁进行这些物质生产呢?《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这一价值指向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始终。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特别强调:“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到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价值高度自觉的体现。
就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发展既不能是为发展而发展,更不能是为少数人发展,我们的发展过程一定要人人能参与、人人都尽力,我们的发展成果一定要人人可享有。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有获得感,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所在。也正是如此,《建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六个原则,首要的便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在“十三五”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这样一种“普照的光”。在它的普照之下,创新发展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协调发展是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都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保持大体同步,绿色发展是通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在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共享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领域的展开,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十三五”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摆在发展的指导原则之首,用共享发展为发展理念筑基兜底,先后衔接,相互呼应,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价值的历史自觉。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有了这样的发展理念,不论是全面脱贫还是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乃至全民参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等这些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政策设计,在“十三五”发展战略中就会水到渠成。
以“十三五”时期的全面脱贫为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社会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具体来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建议》说明时指出的,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发展不能想当然,发展更不能蛮干,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发展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讲的是发展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遵循自然规律讲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遵循社会规律讲的是发展的包容性,让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与正确运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代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而中国社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规模确实不小了,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少,走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为主导的传统发展之路已行不通,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有国际因素,但说到底归因于创新乏力、创新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也罢,离开创新都没有出路,都寸步难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面向“十三五”,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才能增强我国发展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拓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中拔得头筹,根本出路在创新;要在我国发展动力转换过程中做到“换挡”不失速,不可能总是依靠惯性,要有新引擎,这引擎来自创新。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国一盘棋,善于“弹钢琴”。保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软实力硬实力、“新四化”以及经济国防等等各种重大关系协调推进,这是发展的基本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具体来说,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告别了发展的最初级阶段,解决了生存的最基本需要,绿色发展自然进入发展视野。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在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的同时还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使命,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是大国的担当。
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同样不是为绿色而绿色,而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中国过去30多年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当然选择。只不过在全球经济版图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开放是双向开放,市场是深度融合,模式是内外联动。我们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国社会不仅要提高在产品制造上的话语权,更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比如,我们要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均衡、共赢、包容发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同时,支持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2015年以来,我们在金砖五国合作、亚洲投资开放银行设立,包括最近人民币加入SDR等等一系列国际经济事务中都迈出了可喜步伐。“十三五”期间还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所有这一切都会极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差距不能太大,绝对不能变异为为少数人发展,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了。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十三五”发展中,我们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通过共享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进而满足人民期待,当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高指向;反过来,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人民群众需求的被满足,又将极大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转化为最强大的发展动力。
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事关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发展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体现了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下我国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重申发展是第一要务,无论是突出问题导向还是着力体制机制,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从价值指向、立场情怀到思维模式、策略选择等各个方面都是高度一致、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五大发展理念同样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与根本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同样也是五大发展理念最突出的实践品格。
五大发展理念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坚持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尽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但是与新世纪之初相比,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又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指导我国发展的理念也需要相应地变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有段话值得我们仔细琢磨、认真体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段话其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概括来说就是变中有不变,一致中有冲突、分化中有融合。
当今世界正呈现出一种十分悖谬的现象: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愈演愈烈,老帝国并没有也不甘心权威丧失,新兴国家已然雄心勃勃要争高下;另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包括军事关系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尽管可能不情愿。这样一种现象导致世界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世界政治经济既不再是非此即彼,又不再是铁板一块。如果说过去讲“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样的话语更多的是一种希望的话,在今日世界已经成为谁都无法逃避的铁的事实。整个世界在共同利益中有分歧,在对立矛盾中有合作。如何抓住这些更高层面上的战略互动,关键看我们把握战略机遇的能力与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无论是从理论上、战略上,还是制度创新、行为再造等等方面,都为迎接战略机遇期的新变化做出了准备。
五大发展理念以新迎新,以变应变,用新的内涵丰富科学发展观,用新的实践深化科学发展观,用新的创造发展科学发展观。在这里,创新发展不再仅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单项指标,而是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新内涵,要求硬实力与软实力相协调,“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至于从生态文明高度推进的绿色发展,注重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的开放发展,以及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共享发展等等,也都以新的内涵和要求使科学发展观焕发出新的光辉,引领着新实践的辉煌。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随着发展方位、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中国社会在过去数十年中已经适应、习惯的发展方式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不管用甚至不能用了。但近些年来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却步履艰难。究其原因,除了路径依赖的行为惯性外,不敢转、不想转的心态也在拖后腿,因循守旧的发展理念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去固化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与行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要实现发展实践的变革,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讲五大发展理念既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又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首先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将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国”呼之欲出;“互联网+”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技术新概念新业态方兴未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新引擎”,还会成为社会和谐有活力的“新引擎”。把这一切整合起来就是迈向工业4.0的全新经济发展范式,有的学者甚至称之为中国的“新工业革命”。
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甚至还会改变和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全球化是基本态势,国际经济发展离开全球化是不可想象的。当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就是从19世纪开始,走上了全球化道路。但是当年的全球化是从西方走向东方,从前发达国家走向后发展国家。固然说这个全球化对我们、对世界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一种单向的全球化总不是什么好现象。“全球化”就应该真正全球流动起来,不仅要有从西方到东方的全球化,还应该有从东方到西方的全球化。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种新的全球化。这种模式相当于对西方全球化发展的对冲,这种对冲恰好可以让世界经济更加有活力。
还有发展体制的深刻变革。从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从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还有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等等一些基础性制度体系,都将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样的变革还会体现在社会心态、行为模式、交往方式、利益格局等更多的方面。中国社会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发展,社会利益格局逐渐成形,且有固化的趋势。改革就是调整利益格局,要取得最大多数人的共识,需要做大量工作。但如果中国社会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不仅不可能实现新的发展,30多年来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很难保住。“十三五”发展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五大理念推动的“十三五”改革发展不仅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还要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调整利益格局,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阻力。当然,有些改革可能会有局部的、短期的阵痛,但从全局看、长远看,受益会更大、更持久,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当然,真正打掉既得利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把改革的勇气与改革的智慧有机结合起来,在多元中发现支点,在分歧中寻找共识,涵养动力、化解阻力同样需要创新引领。
归结起来一句话:新理念引领新变革,新变革造就新发展。只要把五大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并切实贯彻下去,中国社会的发展必将以新战略赢得新优势,以新作为开拓新境界。
链 接“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成功范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
——综合资料整理
链 接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1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8.2(以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3.7%。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为155.2、157.8、177.2和142.4,分别比上年增长3.3%、3%、5.2%和2.8%。表明我国创新环境继续优化,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