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6-11-27 02:53樊晨浩任万明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丝绸之路 2016年16期
关键词:幸福观理智亚里士多德

樊晨浩 任万明(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

樊晨浩任万明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依据目的论和功能论等思想,探讨了幸福问题,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幸福观。在他看来,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人们追求幸福提供了一种独到的理论视角,成为我们构建和实现当代幸福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当代意义

从古到今,人们都满心希望得到幸福,都执着地追求着幸福。然而,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获得幸福的方式是什么,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争议,见仁见智,讫无定论。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经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三位著名哲学家的不间断探索。作为西方思想史上最为博学多才的天才人物之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问题甚为关注,颇多建树。他吸收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关于幸福的诸多论述,推陈出新,后来居上,更为深入细致地思考了与幸福有关的一系列话题,更为系统地阐释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幸福观。其幸福观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得以充分展示。当前,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作为我们追求幸福的思想源泉和现实途径,构建和实现当代幸福观。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开头,亚里士多德就阐发了其目的论思想:“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说,所有事物都是以善为目的。”①由于不同的行为所追求的目的不同,便出现了目的的两个表现形式,即主导性目的和从属性目的。亚里士多德举例说,医生的目的在于使患者获得健康的身体,造船术的目的在于获得坚固的船舶,斟酌战略战术的目的在于取得战争的胜利,理财的目的在于使得财产不断增多。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各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目的,各种行为都有其趋向的目的,目的本身的含义也在这种解释中获得了其意义的澄明。不同层面上的目的组合而成的是层次不一的善的体系,在善的体系在顶端,存在着一个终极的、完满的善,即“最高的善”。“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的,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高的善是完满的、自足的、终极的,它永远为自身而不为他物。

何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何为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说:“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俗常的享乐、荣誉与财富固然不是最高的善,柏拉图所说的“善的相”也不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因其终极性和自足性,而有理由成为最高的善。幸福是终极的,它是一切善的事物中的最高选择,是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人们是为了幸福本身而选择幸福的,而永远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幸福又是自足的,即完满的。“我们所说的自足是指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我们认为幸福就是这样的事物。”③幸福凭其自身就可使生活变得愉快,有了幸福,人们就不再缺少什么了。亚里士多德曾说道:“幸福是自身就是善的东西”,④“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⑤所以说,幸福便是人生所有最高目的中最值得拥有和追求的,是不能和其它目的相提并论的善。幸福是我们寻找的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完满的目的。概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目的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应当拥有最高目的的善,而只有通过具体行动去追求完满的善,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人生才能有价值和意义。

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如上所述,亚里士多德从目的论出发,将目的、善、幸福关联起来。下一步需要澄清的,就是幸福的含义和意义,尤其是幸福的定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是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性,人们只有从事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因此,获得幸福的两个重要要素是:德性和现实活动。

(一)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并非我们通常狭义上所理解的品德、素质和见识。因为德性不单单以道德形式存在,而是通过理智的基础作用,将优秀的品质最大化。所有的德性中,若是被某物赋予其德性,就不仅仅要使某物体现自身状态,而是以最优化的状态体现出其性质和作用。为什么说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前提?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离开了德性,将是最肮脏的、最残暴的、最坏的纵欲者和贪婪者,只有行为高尚的人才能赢得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亚里士多德区分了高尚的东西和一般善、自然善的东西。财富、荣誉、健康、幸运,这些一般善和自然之善,可以称之为外在的善,拥有它们,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好处,对于德性不好的人,这些东西还可能带来害处。这里的关键是,只有有德性的人才能恰当地理解和处理各种善,进而获得幸福。这就引出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德性的分析。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通过思考、推理而获得的智慧、理解、明智;道德德性则指在行为中表现出的理性、自制、勇敢、公正、大度、友爱等优良品质。我们通过社会的教育和训练,耗费较多的时间,积累较多的经验之后,才能获得理智德性;我们在行为中形成正确选择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道德德性。这两种德性之间的关系是,理智德性高于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最完满的德性,道德德性要以明智作为“准绳”。所以,人的幸福与德性的关联,更多地指向理智德性。亚里士多德说:“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说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们最好部分的德性。”⑥合乎理智德性的实现活动最强大、最持久、最快乐,它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足,也是“最大的幸福”。

(二)现实活动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在对德性予以分析,并将幸福与德性中的理智德性紧密相连之后,亚里士多德进而指出,人的幸福不仅在于拥有德性,更重要的在于实现德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探讨幸福的时候区分拥有德性与德性活动。幸福并不是一种德性,而是一种德性活动。拥有德性与德性活动的区别,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拥有德性而不实现它,就好比一个人沉睡不醒,一辈子都在睡觉。这种人活着与不活着区别不大。第二,拥有德性的人在生活中也会遭到各种不幸,其幸福会因此而深受影响。所以,幸福不在于拥有德性,而在于实现德性。一个人拥有德性之后,一定还要去实践德性,去从事体现德性的活动。例如,一个慷慨的人,怎么才能体现出来他具有慷慨的德性呢?他要通过做慷慨的事来体现。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个德性,但却一辈子也没有让它活动起来的话,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也不能说他是幸福的。奥运会奖牌是授予在竞赛中胜出的人的,而不是给旁观者的。奥林匹克竞赛的胜利者不是从那些被认为是最强壮或最美丽的人里面选出来的,而是从那些进行竞争的人里面选出来的。“在生命中获得高尚与善的是那些做得好的人。所以,幸福既不是神赐予人的,也不是凭机遇得到的,更非坐享其成的东西,而要靠努力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幸福的生活,并非来自于消遣,而是来自于辛勤努力,幸福仅仅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呈现出来,幸福感就是经过自己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的所享有的那种愉悦体验。如果我们不努力奋斗,不锐意进取,我们也就很难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三、思辨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终教诲是要去满足关于幸福所提出的最初标准,那么,它就应该提供关于这样一种完善生活的说明,这种生活是由那种属于人类活动的独特目的所决定的,而这个目的则必须满足终极性和自足性的标准。”⑦一种因其自身之故而被从事的活动,伴随着它自身固有的快乐,拥有最大的自足性和闲暇,既能持久进行,又能在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免于疲乏,这样一种活动构成了完善的幸福——如果它能占据生命的完整长度的话。这种完善的幸福,就是思辨(也可以称为沉思、静观、理论活动)。思辨是唯一不因他物之故而被选择的事物。思辨的生活在本性上是最好的生活,也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生活,因为那是真正最属于一个人自己的生活。

关于“思辨是最大的幸福”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亚里士多德对人的生活的分类来理解。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种: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思辨的生活。三者中,享乐的生活是实现人们物质的需要,政治的生活则是谋得荣誉和社会地位。社会生活中的人们,要么追求奴隶式的享乐生活,简单地从社会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资,将简单的索取视为幸福;要么追求虚荣心十足的政治生活,将地位和荣誉看作幸福,忽视思辨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享乐的生活和政治的生活都很肤浅,思辨的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和最高的幸福;人们应当过一种智者的生活,不断追求真理的价值,实现最终的幸福。因为,思辨是我们本性的最好部分的现实活动,它具有自足性、持久性,它能给人带来纯洁的快乐,其本身就是目的。凡是有思辨的地方就有幸福,思辨越多幸福就越大。倘若一个人能够终身从事思辨活动,他就是最幸福的人。“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说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们的最好部分的德性。我们身上的这个天然的主宰者,这个能思想高尚的、神性的事物的部分,……正是它的合于它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构成了完善的幸福。而这种实现活动,也就是沉思。”由于思辨活动具有自发性和稳定性,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因此,人们才能在沉思中获得平凡的乐趣和简单的幸福。在上述三种生活中,沉思的生活是最完美的生活,因为它是合乎灵魂中逻各斯部分的德性的现实活动,而且沉思的生活是伴随着最强大和最持久快乐的生活,因而也是最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指出,哲学以其纯净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只有智慧的人靠他自身就能进行思辨,人则以自己所具有的思辨活动而享有幸福。所以过着思辨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

四、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人们开始享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便利。然而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使得人们陷入道德困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人们越来越没有幸福感,出现“幸福感缺失”、“社会幸福满意度下降”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父母娇生惯养,庇护有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将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为理所当然,将父母给予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宽裕的金钱开销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渐渐形成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情形,既不利于个人的长足发展,也有碍于社会的幸福建设。直面当代幸福观的模糊性和缺憾之处,构建一种适应科学技术演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幸福观,显得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任何一种理论或价值观的构建都要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作为西方伦理文化的源流之一,对于当前社会幸福观的建立和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和价值。

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泰尔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在其著作《追寻美德》中,他认为当代道德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拒斥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虽然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精神蕴涵却是没有变的,这一思想对于救治当代道德衰退具有巨大功用。当代美德伦理学内部虽然派别林立,但都服膺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借鉴了其中可以古为今用的一些思想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尤其具有现代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包含着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这种幸福观认为,幸福来自于个人理性的努力,而非与生俱来或凭空幻想而来,人们需要端正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从而获得幸福。它启示我们,作为人,理应将追求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终其一生都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但是幸福并不是人们俗常所理解的那种含义,幸福是一个非常深沉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幸福是需要我们通过自我努力、自我控制去获得的东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又被称为“自我实现论”或“完善论”,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幸福观。

德性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居于重要地位,现代社会则与此相左。在现代社会中,恰恰因为“德性”观念的缺失,人们的幸福观被扭曲了,各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事层出不穷,真可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性和幸福的统一,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要求人们过一种具有德性的现实生活。人们在追求物质资料的同时,要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享有幸福。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追求幸福的人们提供了思考幸福的理论源泉和实现幸福的现实途径。我们需要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转化,使之与现代性社会中的幸福追求相结合,从而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航标。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页,第5页、第19页、第9~10页、第19页、第305页。

⑦〔美〕伯格著、柯小刚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309页。

B502.233

A

1005-3115(2016)16-0069-03

猜你喜欢
幸福观理智亚里士多德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失眠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解读服装造型中蕴含的情感与理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青春有梦理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