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广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甘肃天水741020)
浅谈麦积山石窟危害生物防治原则*
董广强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甘肃天水741020)
文物所在地域的环境及其生物对文物本身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甚至会危及文物,对之形成破坏或损伤。麦积山石窟周边环境独特,区域气候特征为南北过渡型,生物多样化,对窟区的文物产生了一定的危害,需尽快制定防治,以免麦积山石窟文物遭到更大的破坏。
麦积山石窟;生物病害;文物保护
在麦积山石窟周围,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保障和在历史时期的人为保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得相对完好。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十余年前退耕还林的政策在麦积山石窟周边已经落实到位,森林覆盖率逐步恢复到接近原始状态。
麦积山石窟处于渭河流域与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岭北侧,附近的山岭山体相对高度多在500米,接近1000米者较少。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600米左右。该区气候表现为南北方气候过渡型,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8℃左右,极端最高温度34℃,最低-20℃,年日照时数可达1800~2000小时,无霜期140天,小地形气候比较明显,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空间的异质性,形成了麦积山石窟所在地域自然地理和地质地貌的独特性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由于麦积山石窟处于小陇山林区边缘,气候湿润,植物资源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许多生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如小动物类、鸟类、昆虫类等,崖体上开凿的大小洞窟便成为各种生物的巢穴,许多文物深受其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虽然有窟门等防护设施,但对于鸟类、小动物类和昆虫类仍然没有办法做到完全防护,在洞窟中仍然有大量的昆虫出现。一些鸟类和小动物随意攀爬,并在洞窟中构筑巢穴、排泄粪便、产卵等,对塑像和壁画都造成一定的破坏,如壁画地杖空鼓、大面积破坏,壁画表面抓痕、色彩脱落,塑像和壁画被各种排泄物腐蚀,塑像和壁画破损,洞窟中的环境污染等。同时,一些小动物啃咬洞窟门窗及各种保护设备的电线等,对文物及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和干扰。
还有一些生物本身对石窟不会产生直接危害,但是它们会成百上千大量群集在石窟内,通过本身存在、粪便、分泌物或本身奇特的一些行为,影响文物安全或旅游环境,如蝽科、瓢虫等昆虫,在每年九十月份大量发生,成群栖息于洞窟悬梯、步道上、洞窟内部,同时一些种类本身又分泌臭味,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麦积山石窟的文物绝大部分是于泥质文物,利用附近的泥土进行制作,这种工艺和方法在北方地区非常普遍,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石窟以及宗教寺院中是一种最基本和最通用的方法,在环境与材料之间有很强的合理性。这种方法在短时期内不会出现环境与材质之间的冲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材质逐渐老化,和环境之间的冲突就会逐步凸显出来,而这种冲突在麦积山石窟就显得非常明显。
在北方丝绸之路沿线石窟中,泥塑壁画非常普遍,如新疆石窟、甘肃河西石窟等,但是这些石窟所处的地域完全是干旱环境,年度降水量、生物环境等方面都显得非常单一,和文物本身在材质方面没有太多的冲突。龙门石窟,虽然其自然环境是多雨潮湿,并且是面临河流,各种生物环境也比较丰富,但是其造像材质都是比较坚硬的岩石,在这种环境下也不会有大的冲突,和环境之间也是适宜的。但是麦积山石窟的情况却不一样,一方面是采用了北方干旱地区常有的也是最简单的泥土原料;另一方面,其所处的环境却是接近于南方地区的多雨潮湿环境,这就形成了北方的环境和南方的气候环境之间的冲突。泥塑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非常脆弱,容易受到破坏,如潮湿或水环境的影响、各种生物的直接破坏等,冲突之明显是其他地区的文物环境中所仅见的,其产生的破坏形式也是独特的,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对生物环境、破坏方式、控制方法等进行分析研究。
必须强调的是,生物破坏不是麦积山石窟所独有的,在各地博物馆的库房里也存在这种现象。但是麦积山石窟却是最丰富最复杂的,因为这些文物直接就在生物环境异常丰富的自然环境中,人工很难进行控制和干预。另外,破坏文物的生物类别比较多,而不是单一的类型,调查、控制、治理多种自然界生物在麦积山石窟周边的活动情况,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环境控制工程,而非单一的害虫控制,对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外对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广泛且深入,相关技术水平已达到很高水平,各地对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基本能做到有效控制,对突发性有害生物也具备一定的有效应急控制能力。但对石窟有害生物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多,此项工作属于交叉学科,是介于文物保护和生物环境控制之间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的人员参与其中。
目前仅在敦煌莫高窟开展过对石窟壁画影响的个别昆虫及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但是敦煌干燥的沙漠性气候不适于多种生物的生长,所以从大环境的角度看,对石窟文物产生危害的生物是个别的、有限度的。但是麦积山石窟复杂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生物物种的复杂性,其对文物的危害方面也表现出复杂性。由于近年来麦积山石窟有害生物的猖獗发生与危害,对其仅是开展了种类调查及简单防治工作,相关研究不多。因此,摸清麦积山石窟及其周边环境中的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方式,研究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对保护石窟中的珍贵文物及周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给文物造成破坏或者影响的危害生物和生物学的有害生物有比较大的区别,生物学的有害生物是指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各种生物类型,属于害虫性质的生物。但是对于各种类型的文物而言,这个概念却有所区别,是通过各种生物本身的活动对文物产生破坏的生物,这些生物有些是属于生物学有害生物的范围,如众所周知的白蚁,对木建筑等产生的危害巨大;但是多数危害文物的生物却是属于大家所熟知的益虫的范围,如各种鸟类、昆虫等,这些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影响,反而是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但是这些生物的活动却对文物造成了破坏或者是影响,这种背景下,我们将这些生物界定为文物危害生物。
我国地域辽阔,文物类型也是非常丰富,文物环境多样化。相对来讲,博物馆内的文物由于环境单一可控,所面临的危害生物单一一些;但是遗址类文物面临的环境就会复杂一些。如果是遗址环境单一干燥,特别是植物环境单一一些,存在的生物问题也不是特别复杂,如沙漠地区的文物遗址,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而如果植物环境多样丰富,其中活动的各类生物也就是多样丰富,对文物的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也就多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麦积山石窟的危害生物自古便有,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没有引起重视。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文物局派遣专家对麦积山石窟进行调查时,就已经对各种生物对文物的破坏有所注意,虽然当时仅仅是宏观地从各种鼠类、鸟类的破坏简单的认识,但是已经对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本世纪初期,麦积山石窟文物遭受到的生物破坏再次引起了重视,被纳入到了日常的保护工作中。但是,当我们面对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处于开放状态的石窟时,如何进行危害生物的防治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和方向必须正确,否则将会在付出很大努力的情况下收效甚微,甚至会造成一些负面的作用。这些年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教训也是必须引起注意的。所以,在解决麦积山石窟危害生物的问题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充分认识到问题发复杂性。麦积山石窟所处的自然环境是非常丰富的,生物环境也是多样的,通过我们的调查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要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手法。面对如此多样的危害泥塑或木质文物的生物,它们危害的方法、生存的环境、危害的时间等都不尽相同,采取单一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或物理、或化学、或人工,采取综合性、连续性的防治手段。
第三,防治工作的总目标是控制而不是根治。因为我们面对的自然环境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根本不可能将某种生物在麦积山石窟范围内完全消灭,只能是将这种生物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范围之内。如果单纯地追求根治的目标,采用大量的化学药品,将会引起生物圈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第四,文物保护理念必须适应新的工作形势。危害生物防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必须采取一些全新的工作和防治方法,这些工作方法和以前比较保守的工作方法或许存在一定的冲突之处,如在窟区安装某些设备或者是采取某些措施,如何面对这种境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也需要向观览的游客进行说明解释。
第五,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保护益虫。防治的范围以麦积山石窟为中心,以面对方向的半径100米的范围为宜,在办公区,也可以外展30~50米范围。不能盲目地扩大防治范围。因为扩大范围对窟区的防治工作缺乏具体的工作意义,同时还会伤害其他的有益动物或昆虫。
第六,以文物本体保护为核心的原则。当保护工作需要和其他方面的需要产生冲突时,必须把握这一点。
综上所述,麦积山石窟面对着复杂的生物环境,对文物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必须通过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进行控制,同时在文物保护理念等方面也需要根据具体的保护形势进行调整,加大各个学科之间的协助力度,以更宏观的视野和更具体的措施做好麦积山石窟的危害生物防治工作。
G264
A
1005-3115(2016)16-0063-02
*本文系甘肃省文物局《麦积山石窟危害防治及文物修复技术综合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