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潞 牛正兰(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浅谈西部地区大学班级管理工作现状及其改进途径
王梓潞牛正兰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的水平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管理活动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面对当前西部地区大学班级管理中凸显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激情和活力,明确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等方式,有效地改进西部地区大学班级管理途径,推动大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西部大学;班级管理;自我管理;学生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①班级作为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主体形式,诸多教学内容和管理安排均是采用这一基本方式进行讲授与传达的。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环境、特色建设、发展动力等,本地大学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与差异性的判断,对学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等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西部地区大学生生源也遍布全国,更吸引了众多国外留学生群体踏上了西部土地。面对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以及集体观念在不断地发展与改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性,也表现出管理方式的均一化和相似性。因此,大学班级管理逐渐出现一些新变化和新问题。
(一)班级管理目标和方式选择盲目
目前,部分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着目标与方式盲目、模糊的情况。对于辅导员和班主任来说,大多数只注重完成学校、院系下发的各项事务性工作,或者只将学生安全、社会稳定当成基本的管理目标和要求。这样的观点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忽视了民族信仰和个性成长,班级管理工作趋向于教条化、机械化,不适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导致所在班级缺乏魅力与活力。另外,大部分学生对校园生活和组织活动缺乏主体角色意识和团队集体情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强。
(二)大学生活缺乏合理安排与利用
进入大学校园后,教与学的环节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后大量的复习和自主学习缺乏引导,部分大学生对较多的课余时间缺乏有效的合理安排。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教育,大学课余时间较为充足,如何较好地支配时间,大学生们时常手足无措,没有较为明确的安排。大多数学生陷入迷茫状态,且又经不住网络游戏、谈情说爱、追求享乐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忽略了知识的深度研习,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自觉性不强,挂科现象比较普遍。几年下来由于自律性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对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心,自然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恶习,给培养新时代合格大学生工作带来困惑。这些情况的出现值得学生深思,也值得班级管理者认真反思。
(三)学生个性增强,导致集体意识逐渐降低
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发展,对学生自我价值观念的建立形成较大的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过分追求个性发展而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九零后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后,他们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个性魅力的展示。而这种目标又没有正确的人生坐标为指导,因此他们时常对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和群体利益不够重视,通常以各种理由不参加或逃避集体活动。由此导致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活动没有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大学班级活动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动力与兴趣逐渐降低。由于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从而导致班风不正,凝聚力下降。
(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创新不足
学生干部是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干部又是班级成员,对班级情况和同学相对了解,应当在班级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生干部缺乏班级管理经验,同时班级管理者缺乏对学生干部耐心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和监督,使得学生干部在大胆管理和创新能力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班级工作的目标仅限于协助老师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性事务,在组织班级特色活动、加强班级管理等方面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这个集体中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氛围,并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创造一个互相欣赏并共同开拓精神世界、提高生命质量的民主集体。”②在确定了班级管理的目标之后,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每一位学生为主体和主角,以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为理念,依据现阶段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和地域民族、文化、经济背景,提出适应于这一时间和空间的班级管理模式,营造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友爱奋斗、团结互助、和谐有序的集体。
(一)激发大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激情和活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明显,富有现代青春朝气和活力,他们期盼在班级管理中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当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的“专制式”、“权威式”、“小团体式”的管理方式,让班上所有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大学生活,学习是主业,积极参与班级和社团活动及管理工作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课程,这是德与能的体现,要有“班集体”、“小社会”的理念。广泛听取并采纳学生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合理建议,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班级管理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带动班级的整体发展。反过来,班级管理形成的良好氛围也必将带动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不但学到了课本知识,也学到了社会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从而有效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明确大学生的学习目和任务
对于所有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而且要深化其他课外科目的认识,用于推动自我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主体还是构建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系统。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一个不发奋学习的大学生很难能够适应复杂社会,适应多种竞争,适应艰难中生存,因此班级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前提下,指导和帮助他们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将其目标具体化、层次化,形成阶段性的时序目标和学习计划,增强学习的重点和动力,同时要求学生工作管理者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工作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能力。而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形成,这样也有利于班级管理,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技能特长。详细设计并组织开展富有创新性的班级活动,发挥当代大学生充满魅力的个性和追求新鲜事物、富有好奇心的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的特点,形成班级所特有的情感和文化。在组织活动中,应当打破自上而下的命令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他们设想的和期待参加的班级活动。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尊崇以人为本的思想,给予青年群体最大的成长正能量。例如,开展宿舍文化展示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志愿者服务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同时,也要组织本班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作为班级管理者,不但要善于用好干部,更要发现和发挥班上“能人”的作用,为班级服务。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班级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创造性活动。此外,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也能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
“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骨干和核心,是班级管理者的得力助手。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③在推选班干部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为每一位学生竞选不同的班委角色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和条件。值得推崇的是,采取自我推荐和民主选举方式相结合产生的班干部在班级当中才有较好的威信和执行力。同时,民主的选举方式有助于培养当地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当然,作为班级管理者也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争取把德才兼备、热心服务工作、有一定能力的人选进班级领导岗位。另外,选拔形成的班级管理者应当进行细致的深入的培训。主要通过组织高年级学生干部指导低年级学生干部,按照《高校学生工作条例学习辅导》有关规章制度教给干部工作方法,对任用的班干部应当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进行明确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也要建立相应的班干部监督、考评机制,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使得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上以身作则,认真负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班级同学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进步。
大学生班级管理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的长期性工作,是所在院系甚至整个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正确面对当前西部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朝着更加合理、高效、创新的班级管理方向不断提升和发展,才能探索、创新西部地区大学班级管理模式,在大学建设中取得新的突破。
[注释]
①朱桂文、张春英:《论大学教育中的班级建设》,《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3期,第17~119页。
②杨芝、黄明山:《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09年第4期,第76~77页。
③马丽:《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4~16页。
G624
A
1005-3115(2016)16-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