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梅
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
宋晓梅
在目前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环保形势日渐紧张的态势下,国家不断出台各种环保政策、法律法规,提高生存环境的质量。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高校学生,他们的环境道德观会对以后社会环境的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良好的环境道德观是非常有必要性的。本文就目前国内高校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高校 环境道德观 培养
关于环境道德教育在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其定义有着诸多的说法,由于定义的不明确在对其进行研究时非常容易造成各因素的混乱,本文对环境道德的理解是,在社会环境中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环境首先行为准则,并有计划的、有明确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一这方面的道德意识教育的一种行为,在这种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难点所在是如何去实现并强化这种教育行为。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以道德理念去维持生态平衡,建立一种正确的环境道德观。了解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可以了解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实效性,对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
高校学生在环境道德观方面表现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浮于表面,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环境的道德认同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化,对于道德的对象还只是保持在单纯的“人—物”的狭隘概念里,他们对于环境认识只有表面的认识,无法深层理解对待自然的道德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境保护无法成为他们主体的道德人格。存在于高校学生环境道德观中的第二个问题是自我约束力差,消极从众心理严重。由于高校大学生长期处于群体的环境中,周围人的行为言语等对个体的影响很大。大学生在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缺少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对于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他们可能能够意识到是错误的,但是出于从众心理,他们很少能坚持自己的理念,更不可能去带动周围的人。第三个问题虽然有强烈的道德情感,但是较少实践,大学生对于美好的环境,都能产生一种亲近感和自豪感;而同时99.6%的大学生对于破坏环境的这种不好行为也会产生一种否定的情绪,这两种情感反映都是大学生对于环境道德情感正面的表现。但是当需要将情感因素迈向实质性的行为时,大学生在环境保护行动上的自觉度不高,日常环境保护行为表现一般。
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一直倾向于思想道德教育,对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着重视不足的现象,也就说针对于道德行为的培养、针对生活方面的道德教育内容不足,对于环境道德方面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在以往国家颁布的各阶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内容大多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立自强,养成良好的劳动和生活习惯”等等,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各阶段思想道德教育中“环境道德教育”并未被作为重点提到。在这种没有明确的指导纲要和评价标准的状况下,各高校的普遍情况是偶然举过某个相关活动,但是没有长期的、持久的环境道德教育。
目前各高校在德育教育这一块的内容中大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首先,在理论知识讲授的这一方面,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学方法还采用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显而易见,学生对他这样单纯的知识讲授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内容的枯燥、形式的乏味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从而缺乏主观能动性,并容易产生厌烦的情况,一旦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了排斥,就很难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这样的环境道德教育很难让学生与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从而无法让学生生动地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就无法真实地行动起来,在环保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方面做出实际的、有效的行为。
目前导致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上述问题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明确的纲要指导,没有明确的组织领导。所以要想改善目前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首先要从领导层面上将之重视起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管理层面要意识到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对学生实施环境道德教育之前,首先要让高校的相关管理层对其有所认识,可以建立短期的培训机制进行专门的学习,使之对环境保护有明确的认识并树立起责任感,才能有热情投入到环境教育的规划和决策当中去。各高校也应建立专门的部门并指定负责人来负责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并将其列入高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中,使其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还要设立明确的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目标。在设立这个教学目标前要充分地考虑大学生的具体状况,基于高校在读学生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已有了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对其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时要从更深层面去进行引导,建立起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个矛盾中去进行处理和协调,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并能够主动阻止他人对环境的破坏,这不仅需要环保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层面上形成信念。
[1]刘建华.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路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7).
[2]阮丽娟.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初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8).
[3]夏新广.对增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0).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教师发展与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