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勇 刘德亮
经济新常态视域下建设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初探
段勇刘德亮
[提要]赣州生态优美、人文荟萃。丰富的生态资源及丰厚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为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建设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要打造生态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崛起;二要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弘扬生态文化;三要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进协同创新;四要加强生态建设与监管,打击生态破坏。
经济新常态;赣州;生态;示范
经济新常态是去年以来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实质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其主要特征为: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变化,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动力层面看,发展后劲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风险层面看,生态环境和一些不确定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经济新常态对赣州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建设富强赣州、创新赣州、生态赣州、美丽赣州,是党和政府以及每个赣州人民的心愿。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为赣州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设定了宏观背景与整体趋势。为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党中央、江西省、赣州市等多级政府均出台了促进产业升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文件,赣州产业发展升级迎来了机遇。党的十八大将“五位一体”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为赣州生态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良机;另一方面,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必将推动赣州旅游业、服务业、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为赣州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新动力。
(一)有利条件
1.政策导向明确
2012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要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二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保护力度;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的下发为赣州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赣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14年国家六部委批复了《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针对《实施方案》江西省继而下发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指出要突出重点,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体系”:一是构建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开发体系;二是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体系;三是节约集约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四是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保体系;五是构建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体系;六是构建科学长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六大体系”的实施意见为赣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明确了赣州乃至江西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向。
作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生态强市,赣州市委近年来在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中坚定决心,结合《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加强了组织领导,市县两级都高规格成立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国家重要水源地(章江水源地)保障规划》、《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江西东江源生态保护补偿规划》和《赣州市2015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方案》等规划方案,扎实有序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生态环境优美
赣州生态环境优美,素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中华绿谷”之美誉,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先后荣获“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低碳试点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等荣誉。
赣州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以山地为主,森林树种垂直分布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76.2%,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4.1倍,也远高于63.1%的江西省平均森林覆盖率。赣州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1270条,是赣江的源头,也是广东珠江水系干流之一东江的源头。日前,赣州市政府规划建设了赣江、东江两江源头和17条水系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森林的蓄水保土能力,进一步加强赣州生态优势。赣州的高森林覆盖率也成就了高空气质量,据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数据显示,2015年赣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居全省第二,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6%。
3.人文地理优越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东邻福建、南邻广东、西邻湖南,地处南昌、厦门、福州、广州、深圳、长沙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具有临近珠三角、闵三角的地理优势,交通发达便利。
赣州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摇篮、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红色故都、世界橙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美誉。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是客家民系的摇篮;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辖区内拥有众多红色根据地,有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将军县(兴国)、共和国的摇篮(瑞金)等红色革命老区。
赣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及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赣州旅游业带来了契机,赣州先后申报通过了一个5A景区,16个4A景区,还拥有8个国家森林公园。
(二)限制因素
1.经济基础落后
2015年赣州地区生产总值(GDP)1973.87亿元,增长9.6%,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二,但赣州人口众多,2015年人均GDP仅23201.53元,财政总收入353.32亿元,增长7.5%,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1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6元,增长12.1%,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全省垫底。而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5.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所有指标均落后于全国人均数据,与沿海发达地区更是相差甚远。
2.群众生态意识淡薄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需要有良好的绿色文化氛围,然而目前赣州人民的生态意识不足,一是在农村,焚烧秸秆、拉网捕鸟、电鱼药鱼、乱砍乱伐、失火烧山、垃圾乱倒等破坏生态的行为时常可见,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二是工业企业中违法排放污水、超标排放工业废气等现象亦屡禁不止;三是人们没有绿色出行的习惯,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监督意识不够,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3.生态一定程度被破坏
赣州生态环境总体向好,却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是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根据2013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数据,赣州市有水力侵蚀面积7816.6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其中轻、中度侵蚀面积占土壤侵蚀面积的81%,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赣江源头的贡水、章水流域和东江源头的九曲河、寻乌河流域;二是矿区生态破坏严重。赣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称号,矿山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根据卫星监测的结果分析,处于江西赣州国家级稀土规划区的龙南县、寻乌县、定南县、赣县、安远县、信丰县、全南县等7个县内,2000年因稀土开采而造成的区域性生态破坏面积为32平方公里,2010年达到了153平方公里,10年间扩大了5倍。
的对策分析
(一)打造生态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崛起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增速普遍放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对赣州以资源型为主导的产业影响较大。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经济新常态下,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生态循环经济,有利于振兴赣州。实现赣州绿色崛起,一抓特色农业。赣州人均不到一亩田,却有将近八亩山,大力发展山林经济、脐橙及油茶的种植与加工,弘扬与发展“赣南脐橙”、“赣南茶油”等特色品牌农产品。二抓旅游服务业。赣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享誉全国,一要着力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同时推动客家围屋捆绑申遗,加大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力度,建成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二要推动安远三百山、大余丫山、上犹陡水湖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把旅游业的发展贯穿赣州振兴发展全过程。三抓生态工业。工业是振兴的主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并不是意味着放弃工业发展,而是要实现工业生产生态化、节约化,赣州工业较落后,以资源型企业为主。实现工业生产生态化,一要杜绝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企业入驻赣州,多吸收高新技术、绿色工业项目;二要促使现有粗放型企业转型升级、关闭高污染企业、改进矿资源利用回收率。
(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切身关乎赣州人民身体健康、利于提高赣州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提高群众生态意识,让人民群众集体行动,从我做起,树立榜样,杜绝生态破坏,践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群众生态意识,首先,要全面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着力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其次,要建立生态文明规范机制,在制度上推行生态建设,鼓励奖励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与集体,严惩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违法违规行为;最后,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推行生态化、绿色化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居民绿色出行、绿色家居,养成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
(三)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进协同创新
赣州生态优美,却也存在水土流失、矿区生态破坏、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现实生态问题与潜在危机。建设赣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增加生态投入。一是加强环境治理,增加生态投入,强化资金保障,着力矿山生态修复,打击生态破坏,植树造林,改善山林结构,加强水土治理;二是推进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企业绿色生产。作为矿产资源大市,尤其需注重矿山采矿技术、选矿技术、尾矿处理技术的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与回收率,减少矿区污染,实现矿区经济发展与矿山生态相协调。
(四)加强生态建设与监管,打击生态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需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政府不仅是生态文明规划建设的主导者,还是生态监管的主力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政府部门需齐心协力,联合狠抓生态:一抓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指南,规划先行,良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灯塔”;二抓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重点,生态文明建设最终需落实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纸上谈兵,不能脱离实践而取得建设成果;三抓生态监管。生态监管是保障,依法打击生态破坏、惩治环境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法治保障。
[1]冷新生.奋力谱写赣州旅游振兴发展新篇章[N].江西日报,2014-02-26A02.
[2]刘建昌.浅论建设赣州生态屏障[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
[3]陈首珠,赖章盛.打造绿色生态赣州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7).
[4]熊平生.赣州生态城市建设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8,(5).
[5]刘润发,刘效江,彭雪英.生态文明建设的赣州实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7-20005.
[6]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赣南日报,2015-12-27001.
[7]袁芳,钟文锋,宋月君.赣州水土保持现状和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5,(11).
[8]冷新生在2016年2月25日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anzh ou.gov.cn/zwgk/zfgz_282/zfgzbg/201603/t20160317_882279.htm.
段勇(1964—),男,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刘德亮(1988—),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与社会。(江西赣州341000)
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度学术型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新常态视域下建设赣南苏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研究”(XS201529)
[责任编辑:黄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