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与统一下的人物性格生成
——浅谈《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2016-11-26 16:31:19姜汉西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于连红与黑自卑

姜汉西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对立与统一下的人物性格生成
——浅谈《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姜汉西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红与黑》西方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它的经典地位的确立与小说中于连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本文主要从性格心理学的角度,去发掘潜藏在于连身上的多种看似对立却又真实的共存于一个整体的性格特征,进而去探讨社会环境之于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于连;性格;矛盾;环境

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时代背景往往是不可被忽视的重要一环,但过度的背景强化,似乎也有违文学的初衷。《红与黑》这部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无疑就涉及到了这样一个度的问题,尽管作者本人在下编第二十二章中专门有论述政治之于文学的关系“政治,是挂在文学脖子上的石头;不出半年,就会把文学拖下水的。政治之于妙趣无穷的想象,犹如音乐会中的一声枪响。划然一声,尖锐刺耳,却并不厚实,跟哪件乐器的音色都不协调”,但出版家又说“你的人物如果不谈政治,就不会成为一八三0年的法国人。你的这本书,也就不会像你奢望的那样,成其为一面镜子……”但从整部小说来看,作者的心思花在后者的比重更大一些,这也许就是小说被划归为政治讽刺而非情爱类的缘由,情爱尽管也是贯穿始终,但它一直是以线索的身份存在,而通过这条线牵引出来的一系列人和事,尤其是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和事,进而在事与人的冲突下展现人物心理的发展与变化才是小说要表现的重点。首先整体来看这部作品,从小说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于连是个‘性格分裂’的人物。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有时又表现出屈从和依附。”①于连是个性格丰富的人物形象,接下来将做具体做阐释。

这个人物身上最大的特点是不同于他人的叛逆,他生就火热的性格,充满着进取精神,向往于英雄行为,但在一个王朝复辟倒退的社会,便成了一个拒斥现存秩序,颠覆神圣事物的叛逆分子,家庭,社会,时代,三不适宜,似乎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多余的存在,被无情的排斥在这个世界之外,他想要在这个社会立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要证明自己,他要给那些冷漠的人一个反击,这本身没有错,同时为了实现他的目标,他更是委曲求全,甚至有时不得不丧失自己做人的尊严,但遭受的却是周围人的仇视与鄙夷。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经历,他对社会,对社会中的人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一直在做的就是要改变这样一个社会阶级格局,在于连入狱后,他曾对自己的生活做了深刻反省“我走进了人世,我发现了真理,我的周围站满了仇敌,直到我演完我扮演的角色”他仇视这个肮脏的虚伪的社会,对它进行了尖锐批判“我爱真理……但是真理在哪里?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欺诈。甚至最有德性最伟大的人也不例外,哼,人决不可相信人”,最后在法庭上,于连拒绝了一切辩护,而勇敢地请求死刑,更是把他的这种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站在道德理想主义的制高点上去评论他的某些行为确实惹人非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他的这些行为背后潜藏的是一颗极力追求上进的心,而这颗心是高傲的,是倔强的,但在现实的挤压下,这颗心已然变形甚至扭曲。这就是于连的成长经历,从这样一个心灵的轨迹来看,叛逆与屈从完全迥异的两种性格特点的共存,其实也暗示了于连个人生活的悲苦。

于连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想通过自己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努力,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去实现他所设想的理想。但无疑那样一个社会环境没有给予他足够的空间去让他拥有这样一个机会。穷则思变,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他不得不采用一种虚伪的,作假的手段,去铺平自己的理想道路。在神学院充满阴险虚伪的环境里,他不敢公开反抗,人的动机是“回避危险的物体和可怕的丑恶讨厌的物体,寻找为将来的生存和安全所需要的一个环境。”②于是他只好把对教会的恨埋藏在心底,小心翼翼的施展伪善的本领。为了混进贵族圈层,他欺骗瑞那夫人和马蒂尔德的感情。为了取悦上层社会,他更是公开大骂自己心中的偶像。得知侯爵仇视拿破仑,他极力隐藏自己对拿破仑的崇拜思想。但是在瓦勒诺先生的家宴里,于连得意于自己靠手段得来的风光与赞赏,而瓦勒诺对穷人的行径却引发了于连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一点在他入狱后表现得更为真切彻底,当他撕去一切伪装和面具后,露出的是一个完全本真,美好的自己。因此在他内心他是渴望真诚的,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不得不通过另外一种看似不真诚的方式去存活,把纯真,本我,高贵深深隐藏。在这样的一种挣扎中,我们看到的是于连痛苦的内心与自己的隐忍。

于连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代表,有着对自我身份的失落感。在拉莫尔府的花园里,于连时常拿贵族与自己相比,巨大的落差彻底使他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于连的自卑在其爱情道路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从刚开始接触瑞那夫人,到第一次亲吻她的手,由于自己的大意,错失机会,为了减少夫人对自己的蔑视,于是他下决心一定抓住瑞那夫人的手,作为对市长先生的报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于连的自卑已经完全升级变质。在拉莫尔侯爵的府邸,那些身处社会高层的人用一种彬彬有礼的方式去蔑视于连时,这无疑加重了于连这个敏感,不幸的年轻人的自卑心理,自卑心越强,越需要追求足够的自尊心来作为补偿,这种补偿表现在他那高傲的姿态上,高傲正是他对内心自卑的一种反抗。所以,因为自卑在作祟,他更加渴望自尊,而在追求自尊的过程中,他越来越自卑。在这样一个循环中,我们一方面对于连同情,同时我们对社会以及对社会中生活的人的心理情形的认知也更加清醒。

以上是对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众多性格中的矛盾性的选择性阐述,和以往评论中所秉持的小说是对上层社会的批判,在这里更加赞同这部小说是对于时代环境下人的生存困境的一个盘点与展现以及困境下人的本能趋势的还原。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时代的土地中满是肮脏和陷阱,稍不留神,可能一辈子就会被白白葬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人就会调整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社会,于连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调整过程中,才一步步沦落,表面上看他是融入了社会,其实他是被社会无情地吞噬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

注解:

①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213页

② 刘桓著《文艺创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版173页

姜汉西,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I106

A

1672-5832(2016)03-0069-01

猜你喜欢
于连红与黑自卑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30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28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6:53:41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我们都是于连,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
自卑的地方
商业评论(2014年4期)2015-02-28 15:33:42
只爱黑白红
花样盛年(2014年3期)2014-03-19 15:53:16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