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分析汉语中有关“爱情”的概念隐喻

2016-11-26 11:08:24李齐琪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源域隐喻汉语

李齐琪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江苏 南京 210097)

从认知视角分析汉语中有关“爱情”的概念隐喻

李齐琪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江苏 南京 210097)

“爱情”这种情感为人类所共有,具有及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往往需要借助隐喻才能充分表达。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研究隐喻提供了新的视角,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从而使情感隐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本文首先概述了概念隐喻理论,然后在类比“LOVE IS A JORNRY” 这一西方传统的概念隐喻思维方式基础上,试析汉语中有关“爱情”的概念隐喻及其认知理据。

认知;概念隐喻;爱情; 汉语

1 引言

两千多年以来,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主要作用是对语言表达进行修饰润色,使之变得更为生动形象。而于1980年出版的Lakoff和Johnson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当代隐喻理论的诞生,并对传统隐喻理论提出了挑战。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泛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的方式。(Lakoff & Johnson, 1980)

隐喻的形成,即隐喻化 (metaphorization) , 是两个概念域 (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 (cognitive domain)之间的结构映射(mapping) , 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 的投射(projection)。源域一般是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目标域往往是抽象的、无形的东西。

传统的西方隐喻思维方式认为“爱情是旅程”,恋爱双方则是旅行者,在爱情旅程中,恋爱双方必须一起克服路途中的困难向目的地前进,否则他们便无法维系爱人关系。本文在类比此隐喻方式基础上,着重探讨汉语中有关“爱情”的概念隐喻及其认知理据。

2 汉语中“爱情”概念隐喻及认知理据

汉语中主要有以下这几种“爱情”概念隐喻

2.1 “LOVE IS FIRE”, 即 “爱情是火焰”

恰如火有点燃、燃烧、熄灭的时候,爱情也有开始、存在和结束的时候。用火焰来比喻爱情,给人以激情四射,火红烂漫的感觉,正如爱情的浪漫一样。因此,火焰点燃就象征着爱情的开始,燃烧象征爱情的存在,而熄灭象征爱情的结束,表明当初的激情四射已经褪去。比如:(1)我的爱情好像一把火。(2)我被爱情的火焰吞没。(3)爱情的火花在胸中迸发。

2.2 “LOVE IS PLANT”,即“爱情是植物”

爱情和植物两个认知域之间建立相似性联系,把爱情喻为植物在汉语里比比皆是。如:沾花惹草、红杏出墙、藕断丝连、并蒂芙蓉、连理枝、天涯何处无芳草等。

此外,植物是构成大自然最常见的要素,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更离不开植物。植物有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这和爱情的发展有着相同之处。恋人双方初见时,心中产生涟漪和爱慕,正如植物在生根、发芽;恋人双方经历一段时间相处后觉得彼此意气相投,便步入婚姻的殿堂,恰如植物在开花;恋人双方诞下孩子,即他们爱情的结晶,就如植物结出了硕果。植物的成长和爱情的发展都需要尽心呵护,借植物茂盛、旺盛的生命力, 花朵的鲜艳和美丽来隐喻爱情的美好,其共同点容易被理解,所以人们用植物来隐喻爱情。比如:(1)爱情的美丽花朵是用心浇灌的。(2)他在寻花问柳。(3)太过鲜艳的爱情终将凋零。(歌曲:玫瑰花的葬礼)(4)爱情要像一株苍松,不要像一朵昙花。

2.3 “LOVE IS FLUID IN A CONTAINER”,即“爱情是装在容器里的液体”

“我们作为具体的人,与周围世界有个界限,而这界限就是我们的皮肤,从而把世界的其他部分看作我们的外部。这样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容器。”(胡壮麟,2004)。如果爱情本身就被隐喻为液体,那当我们心中充满爱情时就要用身体这个容器来盛装了,那么液体的容量代表爱情的深刻程度。爱情具备了液体的一些特质,比如爱情可以“充满整个容器”,可以“膨胀”、“溢出”容器,爱情可以“平平静静”,也可以“波澜起伏”比如:(1)爱情是一湖不皱的清水,照得见心头的太阳和月亮。(2)我俩的爱情比山高比海深。(3)他们坠入爱河。(4)情丝如潮卷。

2.4 “LOVE IS AGRICULTURAL PRODUCT/SILK THREAD/SHUTTLE” , 即“爱情是农产品/丝线/梭。”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生产,“男耕女织”是典型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同时汉语本身就是象形文字。桑、藕、蚕丝、梭等这些源域都为人们所熟悉,当人们表达抽象的情感时,也往往会联想到这些熟悉的事物。比如:第一,(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 藕断丝连。第二,(1)包办的婚姻把情丝腰斩。(2)他用情丝缠住了我的心。第三,爱情是一把织棉的梭,把两个人的心灵编织。

3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也是反映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工具。爱情不仅在英语里有隐喻投射,在汉语里也有许多隐喻表达。两种语言都采用有形之物来隐喻抽象的爱情,借助具体熟悉的源域(如:“火焰”、“植物”、“液体”、“农产品”等)来理解抽象的目标域(即 “爱情”),而且所选取的具体事物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归结为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和共同经验。然而,在形成爱情隐喻概念的过程中,汉语由于收到其自身文化的限制而产生独具特色的概念隐喻,如:汉语中有些爱情隐喻,如“爱情是农产品”则不同于西方。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不同名族各自选择自己名族特色的喻体(即源域)来隐喻爱情概念。

[1] Kovecses Z, 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M].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1986.

[2]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Lakoff G. & M. Johnson,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 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 齐振海,“爱情”隐喻的认知阐释[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7] 束定芳,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 外语学刊, 2000.

[8]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李齐琪 (1991.07-),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在读硕士,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文化。

H313

A

1672-5832(2016)11-0080-01

猜你喜欢
源域隐喻汉语
多源域适应方法综述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