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铸成的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2016-11-26 06:15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胜利长征红军

⊙ 本刊编辑部

用生命铸成的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 本刊编辑部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80年后的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懂中国革命的历史,首先要读懂长征的历史。因为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本刊特在第10期精心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缅怀先烈,追溯历史,展望未来。

开篇《遵义会议:朱德的定鼎之力》回顾了长征期间,朱德、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革命大局为重,在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分裂党中央的危急关头,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坚持了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党高度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色风云中的粟裕》讲述了粟裕从一名红军基层干部成长为高级指挥员的英雄历程。

《崔维峻和关系红军命运的密电码》运用独特的视角,精彩还原了一段红军智取密码本,依靠准确的军事情报在生死存亡关头作出正确决策的历史,充分说明红军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使得红军官兵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军民之间以及同少数民族之间精诚团结,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长征的胜利。

《康克清:与红司令携手穿越风雨》《陈琮英:“布衣夫人”的红色之恋》《李贞:从童养媳到开国将军》三文则通过红军中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铁娘子”的真实经历,讲述了长征精神的核心——“信念”改变人生:中国工农红军之所以能够征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勇往直前,就是因为其高昂的革命理想随着舍生忘死、一心为民的生动事迹在中国得到有力传播,唤醒了处在社会底层的赤贫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等千百万劳苦大众,给予他们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并让他们懂得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不受压迫和剥削。唤醒的希望转化为革命的理想信念,成了生命里不可撼动的自觉行为。当那面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拿起身边的锄头、铁锤、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紧紧追随。正是因为点燃了革命的理想之火,长征途中,不论是将军、士兵,不论是男人、女人,无一不焕发出磅礴的生命力量,在无数的战役、伤痛中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王新兰:箫声杳杳心若兰》讲述了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的传奇人生,以及她与萧华的动人爱情,更回顾了萧华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创作《长征组诗》呕心沥血的心路历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天当房,地作床,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相依生存,互助前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红军官兵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官兵表现出了顽强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出的精神,才使中国革命从失败中奋起,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勇敢”“坚强”“不怕牺牲”可以囊括。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写道:“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气势磅礴、悠远情长的《长征组歌》仿佛穿透了时空的回音壁,时刻唱响着红军长征——这一部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这一首充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战斗凯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胜利长征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坚持就是胜利
爷爷的长征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坚持
十送红军
长征路上的“看齐意识”
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