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推进转型高校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2016-11-26 04:02:57王丹丹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技术型师资队伍

王丹丹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推进转型高校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王丹丹

本文剖析了地方本科高校现行的教师聘用、评价与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制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转型 应用技术型大学 教师评价制度 师资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更好的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适合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师型”教师人才,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激发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一、转型高校现行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重学历、重科研、轻实践、轻技术”整体师资队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差

传统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将人才选拔、评价与考核建立在学术能力的基础之上,比较侧重于对教师的学历、科研能力的考察,忽视了对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考核。而这些恰恰又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这种体制下导致教师为了顺利通过教学评价考核以及职称评定逐渐将注意力和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搞科研上,很少有教师去真正研如何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怎样培养出一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种评价与考核体制下,教师的科研成果往往会与市场需要相脱离,教师的科研成果大多仅仅用在了职称评定上,不具备转化和推广的条件,很难真正应用于市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只成为了教师自身通过考核和获得高职称的助力。

(二)没有做好应用技术型大学相关知识的普及,没有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学习培训制度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已经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解决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用工荒之间矛盾的必然之路。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更多的转型高校教师和学生并不充分理解什么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于它的内涵、性质、特点、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它所占据的优势、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目前市场的迫切需求,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方向等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这就容易导致两种情绪:一种是漠视,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关心。墨守成规,依然我行我素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敌视,因为不了解,所以不支持。故步自封,对学校推行的各项政策不予理会,甚至大肆妄言,将消极情绪带给其他教师和学生。

二、深化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推进转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快速发展,必须要加快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聘用、评价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应用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能力,使得师资队伍建设良性发展。

(一)制定定期学习制度,让全校师生细致了解相关知识,共同为学校转型发展努力奋斗

定期分院部、部门组织应用技术型大学相关内容学习讨论会,采取严格的签到和请假制度,确保让每位师生都能够参与学习和讨论,同时将此作为年终考核的标准。通过专家对应用技术型大学性质的细致讲解,以及对国家教育厅各项政策的解读,并随时传达最新信息,让师生充分了解学校转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明确接下来的目标和任务以及肩负的使命和重任,转变传统观念,全校师生“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推进学校顺利转型,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岗位聘用制度,做到即“重学历和科研”又重“应用和创新”

强化应用型人才岗位意识,岗位聘用除了要看理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注重以实践教学、参与能力和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为向导。聘用教师除了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之外,同时还要体现出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始终坚持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同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可以采取专职或兼职、固定或流动的形式,深入企业和工厂将行内优秀人才、业界精英请过来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一线高水平人员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改变原有职称认证标准,侧重于教师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应用技术创新能力

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满足理论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要求外,学校还要对其实践参与能力和应用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考核,职称评定时可适当倾斜,提高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密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真正为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职称评定政策来激励一大批教师积极参与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上来。

[1]张昌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2):84~85.

[2]彭磊.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3(2):24~26.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王丹丹(1986-),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技术型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相融合模式探讨与实践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8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2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59
师资队伍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0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河南科技(2014年15期)2014-02-27 1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