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娟
浅析民族文化传播与幼儿教育开发的影响
贺 娟
本文探析民族文化的传播如何与幼儿教育相融合,在幼儿的认知敏感期为他们种下民族的种子?探讨幼儿习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所在。
民族文化 文化传播 传承 幼儿教育
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更是国家生命力的延续,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如果说军事力量是“硬件”,那么文化力量就是一个国家的“软件”。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和生产力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文化产业的兴盛而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心理学家布鲁姆曾指出,人的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应该是5岁以前,这个时期是幼儿形象思维、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及个性的形成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汲取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的养分,能够使幼儿形成最初最本质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但在时间的长河里,群体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深层结构中保留下来,逐渐在改变中沉淀下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质。当今中国社会,与日韩等国家相比,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冷漠不得不让人重视。各民族文化通过先进的传播手段,不再封闭、滞后,而是迅速蔓延扩散,幼儿成长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和自由传播的环境中,在不同文化的浸染中民族归宿感、民族认同感、民族责任感的培养更加重要,对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更加迫切,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文化的传播可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是普通意义上的传播、扩散,纵向是时间向度的延伸,即文化的传承。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传播技术等将各民族文化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期,民族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渗透,同时也在向世界传播出去,影响着其他民族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应避免民族狭隘主义,不断接纳新的元素,使其更加丰富、鲜活。在幼儿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以现代先进科技力量,结合幼儿成长发育的敏感期,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免疫力,增强民族使命感和凝聚力。
幼儿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教育,是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影响。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追求和平、礼孝谦仁、自强不息、勤俭尚德等都是重要的民族精神内容,民间歌谣、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都是极具民族智慧和民族气质的文化承载形式,也是幼儿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中华文化中的许多精神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应该深刻地去挖掘、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从民间文化入手是最能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的教育选择。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以及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都是最好的幼儿教育资源。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民间游戏,民间艺术一般色彩明亮、形象夸张、生动有趣,就能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春天放风筝,能通过制作过程让幼儿简单易懂地学习到风筝高飞的原理,在绘制图形中掌握形状、色彩等绘画技能,不仅长知识,也能发挥创造力、激发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在放风筝的奔跑中锻炼身体。幼儿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是天生的探索家,没有受知识的禁锢和规矩的约束,利用民俗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形式,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自信心。例如春节期间拜年、饺子、压岁钱、灯笼、鞭炮、元宵、窗花等元素,都可以开发成生动有趣,且集知识性、操作性、开发性于一体的幼儿课堂内容。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的文化教育,不能作为课程去设置,不能作为标准去评估,不能直接拿来用,而是要从深邃的中华民族文化中选择、提取、凝练出合适的内容,以易于幼儿接受的方式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中。也就是说,要构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园内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幼儿教育机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缺一不可。
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精心设计幼儿园课堂课外活动内容,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幼儿活动的每个环节。例如从“中国梦”提出以来,相关的公益广告铺天盖地,很多孩子通过电视、宣传画等反复接触之后,也能够对其文化精神有所了解和体悟。又如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清明节组织扫墓,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在中秋节组织做月饼等亲子活动,就是让幼儿参与其中感受民俗风情。当然也会在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重要节日时组织相关活动,这让幼儿同时也能够了解到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这对形成本民族文化认知是有帮助的,幼儿能够在对比中更加清晰认识本民族文化,体悟其特质和本质。
[1]徐燕春.论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都市家教月刊,2013(2):220~220
[2]万雪梅.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浅谈幼儿园“国学”教育[J].时代教育,2014(2):195~195.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15JK1174);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6ZDKJ016)。
贺娟,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处,社会科学系列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