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特征分析

2016-11-26 04:02:57张丽丽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预科生预科少数民族

张丽丽

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特征分析

张丽丽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中较为特殊的教育群体。少数民族预科生较汉族学生有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了解和进一步认识其心理特征,有利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 预科生 心理特征 教育管理

一、适应不良

(一)自我管理能力差

中学时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了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当面对预科宿舍集体生活,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空闲时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入校初期表现尤为突出,还有学生出现焦虑情绪体验。外显在语言交际、生活习俗上,还在宗教信仰、母体文化、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因为冲突带来一列心理上的体验上[1]。

(二)角色冲突明显

预科生在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内要完成高中毕业生—预科生—本科生的转变。原有中学时的优越感和价值感缺失,没有了昔日的“鹤立鸡群”、“众星捧月”,在心理上无形中产生了失落和孤独感,少数学生出现抑郁、自卑、焦虑、强迫等心理和行为表现。

(三)各层次适应性对比

民考民学生兄弟姐妹多,很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在生活自理方面表现最好。民考汉学生大部分来自于经济和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地区,与汉族文化交流的机会多,在生活习惯及环境适应方面做得最好,实验班学生介于两者之间。来到内地学习,要适应这儿的气候、环境、饮食、风俗习惯、语言环境等,这种文化冲突[2]使民考民和试验班学生一方面要接受汉族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要维持母体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会表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3]。

二、学习焦虑

(一)学习焦虑分析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教育教学水平相对滞后地区,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学生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摆脱家庭的贫困,导致心境更加压抑,心理压力过大,产生了学习焦虑。总体来看,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压力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学习背景和学习内容方面。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后,面临着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冲突,语言、学习的外部环境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不能找到有效地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习基础比较差的部分学生觉得偏深、偏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出现了焦虑和困惑。

(二)专业对学习的影响

目标大学分过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小,未分专业的学生时刻都有学习的紧张感和压力感。民考民学生压力最大:语言学习和汉语交流的困难。学生听不懂课的很大原因是不能完全理解老师讲的汉语。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想在预科阶段取得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成就动机高也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三、人际关系敏感

(一)社交障碍

著名的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最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人际交往是预科生的润滑剂,不良的人际关系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在SСL—90各项因子分得分在性别比较上,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女生要高于男生,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性,心身症状更为明显,有少部分学生出现社交恐惧。

四、自卑心理

(一)经济上贫困导致的自卑

经济上的贫困是困扰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贫困生在预科教育阶段因为学籍原因不能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参照正规注册的普通高校学生,新疆班少数民族学生在预科阶段就“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从生源地来看,贫困生相对集中在民考民,均为新疆籍学生,其中来自南疆居多。由国家财政拨款,新疆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内学办对在校新疆籍的困难学生进行贫困补助的发放,临时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困难。部分贫困学生不能正确看待个人的贫困,表现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二)个人能力差产生自卑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学生信息闭塞,知识面窄,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文艺特长等方面都略显逊色,因此部分学生产生了“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太笨了”,“这样比,我永远都赶不上别人”等错误认知,产生了自卑心理。

(三)自身条件产生自卑

少数预科生认为个人气质不佳、没有骄人的身材、没有美丽或帅气的外表等条件而感到自卑。表现出悲观失望,对自己的智力、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会刻意回避一些现实问题。长时间的自卑心理导致不自信,不敢面对社会,导致回避型人格出现。

五、情绪、情感方面

(一)情绪问题

少数民族预科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在情绪上存在许多尚不成熟的表现有:(1)波动性与两极性。(2)冲动性与爆发性。(3)与汉族学生相比易激惹,情绪带有明显的起伏波动性,容易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民考民、实验班的维族、哈族,民考汉的蒙古族,西北地区的回族学生表现尤为突出。

(二)情感问题

部分预科学生谈恋爱,是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预科只有在校一年或两年,时间较短,部分学生存在玩玩、消磨时间和练习的心理。在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压力源调查时,在对压力源进行排序时发现,恋爱问题排序靠前,困扰学生,这与少数民族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认同有关。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相同民族或宗教信仰的学生更容易相互吸引。

六、专业选择与就业心理冲突

(一)专业选择的心理冲突

少数民族预科生这种非中学生、非本科生的角色定位,还面临着目标大学的专业选择,让许多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生活茫然,角色混乱。分专业的学生感觉在预科学习相对轻松。对于未分专业的学生来说,想选择目标大学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担心自己选不上,又担心可选择的专业是否有利于将来就业。分专业心理冲突。

(二)就业现状的影响

在当今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调或多或少影响着少数民族预科生。女生较男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一是行业对性别的要求,造成女生就业受阻,女性在生存竞争中没有保护与照顾的平等。二是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都来自农林牧贫困地区,思想比较落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较低。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性,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失望情绪。

七、逆反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普遍存在对预科和预科培养学校缺少归属感,总感觉“预科不是我自己学习的专业”,“预科不等于本科”。部分学生用标新立异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否定权威、制度、规则的情况下寻找自我价值,逆反心理不仅表现在学生学习上,也表现在遵守校规校纪上。

八、从众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从众心理较汉族学生强,有民族、语言、信仰、地区等多方面的原因。从众源于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学生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狭隘的民族认同和宗教的意识,容易形成小群体而集体从众,发生数人一起违纪现象,甚至多人聚众闹事的现象。

九、报复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生有着极强的同乡意识,若同乡遇到麻烦,会不招自来,更有的甚至会为保护同乡而不惜“牺牲”自己。有些少数民族预科男生为了老乡、本民族及同班的同学“两肋插刀”,以违反校规校纪受处分为代价。SСL —90各项因子分得分比较上,结果显示敌对和偏执因子分,少数民族预科生高于全国常模。男生高于女生,心身症状较为明显。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针对部分学生的报复心理,从事预科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和学生工作者应高度关注。

[1]鞠晓英.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47.

[2]高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UPI心理健康测评与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3]杨晓峰,郑雪,李炜.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5.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张丽丽(1977-),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预科生预科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跟踪导练(二)(6)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5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5
理工科预科生语言态度与英语学习关系实证探析
少数民族理科预科生英语素质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