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活意蕴——以儒道两家学说为例

2016-11-25 05:22:48
中州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道家孔子

陈 凯



【哲学研究】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活意蕴
——以儒道两家学说为例

陈 凯

“现实生活”是中国传统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在致思路径上,它植根于现实的人与人的生活世界,遵循从生活中找寻和践行真理的方式和原则;在存在形式上,它表征为中国先贤哲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品位;而在功能价值上,它强调修身养性,旨在通过提升人的自身修为和精神境界而达到“天人合一”目的。哲学必须敞开它的生活维度,始终把自身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融。

中国传统哲学;生活;意蕴;儒家;道家

哲学作为人的一种“爱智”活动,离不开现实的人的生活。理性地反思生活,引导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真、善、美,是哲学的本真要义。因此,哲学必须敞开它的生活维度,始终把自身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融,否则,哲学就无法把握时代脉搏、凝练时代精神,而只能成为一种毫无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玄思”和“空想”。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对当今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关键之处就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较强的生活特质。在科学主义凸现危机、人的生存压力加剧的现时代,顺应学界“哲学复归生活”的诉求,我们审视和品味中国传统哲学,不难发现,无论是儒、道两家的学说,还是其他诸家的言论,其间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意蕴。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致思路径

就所关注的问题领域而言,中国传统哲学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一般认为,西方哲学注重对“真”的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即“求真”,而中国传统哲学则关注“善”的学问,即“求善”。研究内容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思维方式和致思路径上的不同与差别。西方哲学重“思辨”,讲究思维逻辑的严密,而中国传统哲学则重“感悟”,讲求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很多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在研究和品评中国传统文化时,之所以会认为中国古代无哲学,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秉承的是西方的哲学传统,把“思辨性”和“抽象性”作为哲学的本质特征,认为哲学是一个由概念、范畴等连接而成的系统性的学科,并以此作为评判哲学有无的根本原则和唯一标准。但是,作为一种“爱智”活动,哲学体现的是人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它的表述方式与致思路径可以也应该有所不同。唯此,哲学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发展。况且,把某一种表述方式或致思路径作为评判有无哲学的根本或唯一标准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所做出的结论对批判对象来说也是不公正的。而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范式,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在探究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上本身就不相同。高清海先生曾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在致思路径方面的差异进行过比较和论述,他指出:“西方关注的主要是成就人的生命活动价值,完成人性的生存使命,这使它从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了认知的方向,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中国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由此中国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①

而从高清海先生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知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更加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它所遵循的是一条从人的生活实践中感悟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的致思路径。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再来审视中国传统学说,不难看出,无论是儒家、道家的学说还是其他诸家的思想和言论,其主题和宗旨都是对“现实”“现世”的道德感悟,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性的道德志趣和道德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妨将中国的传统学说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实践哲学”。也正缘于此,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哲学家都不以著书立说(逻辑思辨之路)为己任,而注重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道德准则(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以期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学说价值)。冯友兰对此现象曾有过评论,他认为中国的哲学家“不为知识而求知识……只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②这一轻言重行的特征在儒、道两家的学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主导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很多学者都把儒家思想称为儒学或儒道,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但是,不管学者如何称呼和定义它,在研究儒家学说时,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从它的言论和思想中找寻待人处事的道理或者说是生活的智慧。因此,对于儒家学说,与其说它是一种理论形态,倒不如称其为一种生活之道、生存之法更为确切。“他们在生活中实践着儒学。我们在此作为某种理论假说的东西,恰恰就是他们的生存形式。”③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自始至终遵循着这一治学路径,把“述而不作”作为治学原则。他推崇礼仪,不仅要求弟子、号召民众“克己复礼”,而且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一名坚定的“礼”的践履者。终其一生,孔子多是在“传礼”“习礼”中奔波。而就《论语》等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的内容来看,孔子“传礼”的方式也多是依据具体的生活实例,并结合自身的感悟来教导和规范弟子们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儒学在开创之始,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实践特性。就儒学的产生过程而言,它是对儒生生存生活的道德感悟和提炼。

如果说先秦儒学强调礼治生活,注重生活的外在规范性,那么宋明理学倡导的则是一种理性生活,强调生活之“理”的内在规定性。就这一点来说,宋明理学比先秦儒学更注重对生活伦理的逻辑层次、理论结构等方面的哲学表达,从而在思辨性上较前者有所增强。但就具体的理论架构、实践指向和价值目标等方面来看,宋明理学依然遵循从生活中悟理、明理、循理的致思路径,其所谓的“穷理明德”“存理去欲”都是对当时生活环境下人们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都离不开具体的人的生活实践。

作为中国传统学说的另一主要流派的道家,其思想更是遵循着从现实生活找寻行为处事之道的致思路径。思想与生活的高度融合造就了道家写意般的生活方式。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存乎于天地间,它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包。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万物的根本,同时也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动力和法则。但在“道”的运行方式上,道家并非毫无根由地把它强行置入人的头脑,而是注重从现实生活中理解和领悟“道”的内涵与真谛,进而以“道”来指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与生活。老子就认为“为道”是为了“用道”,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行“道”、用“道”,“道”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道德经》中所讲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⑤,等等,皆是“为道”之旨、“悟道”“用道”之法。道家用“道”强调的是“道法自然”,其“为道”“用道”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生活实践。据《庄子·至乐》记载,庄子妻死,其友惠施前往吊丧,见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施愣而不解,继而责问。面对友人的责问,庄子不慌不忙,从容而对。他解释说,对于妻子的离世,刚开始自己的心情也很悲痛,这是人之常情。但悲痛之后,自己又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思考。通过“察其始种种”之后,自己忽然明白了人的生命只不过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运动过程,就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一样,平常且不可抗拒,是故“鼓盆而歌”。这一番心迹表白表明了庄子的理性生活观,这种生活观浸透着一种超越生死的哲学感悟,而更为难得的是庄子能把这种感悟嵌入自己的生活、生命之中。由是观之,道家生活是一种理性和情感交互感应的生命活动,其“道”乃是生活之情、生活之理。一言贯之,道家之“道”即是为道、尊道之人的生活感悟。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存在形式

从实践形态上来看,哲学作为人的“爱智”活动,它存在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体现和表征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而作为古代先贤哲人的人生感悟和道德体验,中国传统哲学存在形式也即是他们这类人的生命活动形式。

“儒家”中的“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类人的称谓。中国最早的“儒”是专门从事丧葬巫祝活动的人,是为“术士”,或曰“儒士”。据《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大宰》记载,“儒”是以道艺取得民众的人。《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孔子则专门对“儒”进行了区分,指出“儒”分为“君子儒”和“小人儒”两类,在孔子看来,“小人儒”指的是那种专门为祭祀庆祝活动服务以及靠着“相礼”等技能道艺谋生的人,而“君子儒”则指的是以创制和讲习礼仪为己任的人。由此可见,“儒家”“儒学”之“儒”,最先指的并不是一种知识、学问,而是某类人即“儒生”及其生活方式的统称。

孔子开创了“君子儒”的生活方式,即做官与讲学。而这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也成了中国历代读书人的理想与追求。儒家的两位先贤孔子和孟子都曾率领徒众周游列国,讲学习礼,“入世”谋官,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为官不成,便归隐田园,在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中继续“讲学”以求心灵上的慰藉。孔子就曾对颜回安贫乐道、淡然处之的无忧生活发出由衷的赞叹。《论语·先进》中所录“侍坐”一节最能体现孔子的这一生活旨趣。一天,讲学间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便让他们谈谈各自的理想。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千乘之国”,三年之后,可以使这个国家的民众个个都具备勇敢的精神,而且人人都懂礼义。如此远大而又有气魄的理想抱负,孔子却“哂之”予以否定。冉有表示有把握治理好一个小国,认为如果花上三年的时间,自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同时也承认自己在礼仪教化之事上的无能为力,这只能等待和交给贤人君子来做。公西华更是谦虚地认为自己只能打理宗庙之事。对此二人的理想,孔子都未加评论。问及曾晳时,曾晳说他的志趣就是在晚春时节,穿上春服,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到郊外洗洗澡,吹吹风,尽情地玩乐一番,然后一起唱着歌回家。听完曾晳的描绘,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符合儒家“入世”“做官”的生活志趣,可为何得不到孔子的认可,而曾晳闲情逸致的生活情调却能博得孔子的共鸣?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曾晳答问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礼仪之举符合孔子一贯坚持的“礼性生活”“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二是因为曾晳所勾勒的逍遥自在的暮春游乐图契合孔子当时的心境,是故“喟叹”赞同。孟子早年也曾仿效孔子,以“士”的身份四处奔走,企图说服各诸侯来施行自己的治国理念,但同孔子的遭遇相似,孟子也是屡屡受挫不被重用。及至晚年,孟子便归隐故里,聚徒讲学,以彰其志。由此可见,“儒学”即是“儒”之阶级的生活之学,儒家思想也就是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前所述,道家之“道”就是道学之士的生活感悟,其中蕴含着生活之情、生活之理。所以,道家学说即是信道、为道之人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呈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学之士恪守“道”理,他们诠释了与儒家有别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老子所云“清静无为”“清心寡欲”是一种生活境界。他向往那种小国寡民、和谐太平的理想生活,教诲人们同时也是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要做到克制欲望,与世无争。庄子超越生死的哲学观更是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顺应自然、超越功利的理性生活,他的两种幸福观就是其理性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表达:“一种是有待的幸福,即自然而然,随顺人性,就可以获得幸福……另一种是无待的幸福或绝对的逍遥,那是通过齐物我达到的,是一种‘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的,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⑥老庄的这种顺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魏晋玄学家们身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不过与老子“清心寡欲”、庄子“以理化情”的生活方式相比起来,魏晋玄学家们更加注重“性情”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的风雅名士推崇老庄哲学,他们以“三玄”(即《周易》《老子》《庄子》)为研究对象,用道家思想来注疏儒学,企图找寻一种新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立言玄妙、行事雅远”,在集聚“玄谈”中过着一种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以求心灵得以慰藉。当然,这种以躲避迫害和保全个体生命为目的的生活方式比起老庄所奉行的那种理性自然的生活方式,显得较为消极和沉沦,但从他们的这种怪诞率性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却能看出当时的世风以及文人的无奈。

就生活这一客体本身而言,它指的是现实的人在生存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和关系的总和,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范畴。但具体到各家的思想学说中,生活又会因其出身背景、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在内容上显得各具特色。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生活内容的差异,如儒、道两家的生活在具体内涵上就不尽相同。儒家所勾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友爱世界。孔子“以行践道”“讲学习礼”,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充满“仁爱”的生活世界。同时,儒家的生活世界也充满着智性并富有情趣。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智,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则更充分体现了儒家生活世界的丰富性、趣味性。一般认为,道家重自然、轻人事,讲求“出世”,但道家的“出世”并不是要与现实的生活世界隔绝,不关心现实生活。他们“超功利”“超仁义”其实只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并没有脱离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从实质上看,道家的生活世界注重“情理交融”,它强调随乎性情、顺应自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指归

从功能上看,作为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方式,哲学是为人的生存和生活服务的,否则,哲学便毫无生命力可言。而就中国传统哲学而言,无论它的具体内涵还是它的存在形式,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生活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功能和宗旨不是为了获取系统性的知识和理论,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⑦

为此,中国传统哲学非常关注和强调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修养,主张通过提升个人修养的方式来实现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的生活和精神境界的目的。但各家在具体的修养方法和途径上,又会因立论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四、结语

哲学作为人对自身生命活动的一种自我意识和理论反思,是对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方式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以理性“观生活”,是理论形态的“生活观”。因此,哲学离不开人的现实生活,而哲学活动也必须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基点,关注并解决现实的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唯此,哲学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而同时,人的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不同于某种物质手段和技能,它虽然不能直接提供给人所需要的物质实体,但是,它却能通过对人的生活世界的理论审视,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与价值选择,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说,没有经过哲学批判性的反思,人的生活便毫无目的和意义可言。可见,哲学与生活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哲学要实现它的生活维度,而生活也要敞开它的哲学维度,这是二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宿命。

作为中国古代先贤哲人的生活感悟和道德实践,中国传统哲学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以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自身的活动载体和最终归宿。因此,从实质上来说,中国传统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哲学、生活之学,它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命活动过程的文字表达和理论呈现。当然,由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部分形成于中国社会的专制时期,这就决定了它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包含有与专制制度相联系的部分,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国传统哲学时,对其内容进行科学的诊断和剖析,存其精华,弃之糟粕。但就其与人的生产生活高度融合这一特质而言,中国传统哲学对当下中国社会依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注释

责任编辑:涵 含

On the Implication of Lif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Taking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s Examples

ChenKai

"Real life"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 thinking path, it is rooted in realistic life world, follows the way and principle of finding and practicing the truth from life. In the presence of a form, it is characterized as the life activities and life styl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age, embodies their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value function, it emphasizes self-cultivation, aims to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and spirit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hilosophy must open its dimension of life, take themselves to root in the soil of reality, and blend with the reality life closely.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life; implication; Confucianism; Taoism

2015-06-07

陈凯,男,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厦门 361023;E-mail:chenyinge2006@126.com)。

B21

A

1003-0751(2016)01-0109-05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道家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30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1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认识相交线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