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遍地

2016-11-25 08:48杨光毅
今日重庆 2016年8期
关键词:万州河南夫妇

◇文| 杨光毅

乡愁遍地

◇文| 杨光毅

当奉节的赵贵林在那即将没入江底的老城里踅摸老旧的窗棂、斑驳的墙砖时,他也许只是单纯地想着留下一段历史,接续一段文脉。

就像万州的方本良,执意要用自己的镜头,换一种方式把历史文化留存。

这是两位值得尊重的老人。在那些已经老去的物化的历史里,隐藏的不仅仅是一段岁月,也并非如歌的日子里仅属于某座城、某个物质地理坐标上的印记。

那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乡愁。乡愁是一种文化,置于庞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种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就像我遇到的那对乡村夫妇。

他们家门外是一个水泥坝子,那是稻子收割季节农村人用来晒谷子的,暂时被一对河南夫妇用着。这对河南夫妇远离家乡,开着一辆小货车拉着简单的机具和夫妻俩的帐篷等生活用品,行走在中国的乡村,做着“弹棉被”的营生。

那天恰遇停电,河南夫妇没法做饭。

我在那对乡村夫妇家里做客。午饭中途,女主人突然起身,一脸歉意:“今天停电,外头那两口子是不是没中午饭吃啊?”她转身出门,招呼“快点进来吃饭”。

河南夫妇一口浓重的乡音,回应“吃了吃了,谢谢你谢谢你”。

我做客的这家,夫妇俩刚从打工地回乡。家里没人种地,连最起码的蔬菜都没有。左邻右舍心里有数,每到吃饭时间,总有人专程上门,盛邀“去我家吃饭,喝两杯米酒”。

此时,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也许对门的主人姓什么,我们并不知道。那对乡村夫妇也不知道在自己家门外做着营生的河南夫妇姓甚名谁,但却在自己端着饭碗的时候,想到了门外的陌生人。

这是另一种乡愁。

与奉节的赵贵林、万州的方本良不一样,这对乡村夫妇的乡愁,早已融进血液里,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代代相传。

于是,做这一组历史文化传承的故事,也是在阅读遍地的乡愁。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文明办 宣

今日重庆杂志社 宣

猜你喜欢
万州河南夫妇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古城墙的凝望
万州面的乡愁味
夫妇自编曳步舞,快乐感染数百万人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