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图| 受访者提供
流逝与成长因你而清澈
The Elapse And Growth Became Limpid Because of You
◇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图| 受访者提供
方本良
重庆忠县人。1958年调入当时的万县日报社,曾任记者、编辑、副社长。1991年退休后,开始系统地拍摄三峡工程库区淹没过程、三峡移民搬迁和库区即将淹没的城镇、文化遗存等各种景物,以及万州的老城新城、移民搬迁,总共积累图片8万多幅,并分别建立起图片档案,他留下的三峡影像,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熟练操作着photoshop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我最多的就是电脑老师,从北京到上海、重庆,全国各地的都有。”方本良一边笑着,一边将照片导入软件。屏幕上,几个T的硬盘,早已被塞得满满当当。
方老的故事还要从15年前说起。
1991年,方本良正式退休,迎来颐养天年的好时光。
凭着在重庆摄影界的知名度,退休后的方本良却成了“热饽饽”:照像馆、外事办、轮船公司……一拨拨单位和好友找上门来,情真意切请他出山,并许以每月上千元的报酬。
那时候,上千元的月收入,可是不菲的报酬。
即使退休金存折上远不足这个数字,但彼时的方本良心中依旧牵挂着另一件更为紧迫的“工作”。
“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将有大量城镇、人文古迹、自然景观永远消失在江水中。”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方本良觉得自己应该要抓紧最后一点时间,用镜头“抢救”三峡那些即将永沉江底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我在三峡工作生活了一辈子,这些将要淹没的东西,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我要用另一种方式,把他们永远留下来。”
就这样,背上挎包,带着干粮,方本良出发了。小小的镜头,他立志用它装下整个三峡。
他曾迎着大雨,站在呼啸的江风中,透过濛濛雨雾,小心翼翼地为相机披上雨衣,宁愿自己淋成落汤鸡,也要完成对两岸风物的拍摄;他曾头顶烈日,忘我于40℃的高温中,逡巡在火炉一样的残垣废墟里拍摄拆迁清库场面,一呆就是数小时;他也曾露宿荒郊野地,忍受饥饿与病痛的双重侵蚀,仅靠几个桔子和数枚人丹坚持拍摄。
为了追寻图像背后的故事,方本良甚至采访了1000余个与三峡文化相关的人物和近现代历史的见证人。只要身体允许,每年数次的三峡之旅从不落下,无论是夔门峡最高的桃子山、巫峡最高的神女峰,还是西陵峡最高的黄牛岩、鹰嘴岩,无一例外都留下他的足迹。
除了劳累病痛的阻碍,伴随方本良“抢救”旅途的,更有生与死的考验。
① 余家马帮
② 老行当之水朩匠
③ 老行当之织网
④ 老行当之磿刀戗剪子
⑤ 老行当之吹饼
⑥ 老行当之编竹篓
2000年9月,年近七旬的方本良,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总监吴鹏及巫山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前往拍摄神女峰对岸的七里塘景点。为寻找好的拍摄角度,一行人由当地农民带路,相互搀扶,用绳子吊下陡峭的悬崖。在一块陡峭的岩石上,随行同伴脚下一滑,连带着方本良和另一位拍摄者一起掉进了神女溪,在呛了好几口水后,三人才被向导和随行的其他同伴设法救起。
这是方本良拍摄三峡过程中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
“江河,峻岭,古宅,小巷……谁能留住奔腾的川江?谁能拥有壮丽的三峡?是你,用镜头在记录,用心灵在抢救。所有的流逝与成长,因你而清澈,因你而清新,一卷卷波澜壮阔的三峡影像史,为子孙、为人类留下最珍贵的记忆。”这是一段专属方本良的颁奖词。凭借15年如一日用镜头为世人留下的三峡影像,2008年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方本良第一个走上舞台,向大家讲述这些年来自己经历的三峡故事。
15年来,他走遍了三峡库区的山山水水,拍摄了库区淹没的从湖北兴山到重庆涪陵的11个县城及西界沱、石宝塞等十多个重点场镇原貌,系统拍摄了600里库区重点历史文化遗存,特别重点拍摄了万州老城的消失和新城的建设。
15年来,他留下了8万余幅珍贵的照片,先后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电视发表和展出作品2000多幅,除一部分转化成数码照片存在电脑里外,其余原始资料按年代内容编号装满6个大书柜。
15年来,他在摄影方面开支近20万元,光照相机就买了9台,还购置了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刻录机等,全部自费。而在个人、在家庭、在生活方面却节衣缩食,能省则省。
当年,在接受“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主持人采访时,方老的话朴实而温暖:“作为三峡人和新闻摄影人,我有责任把三峡这一珍贵的镜头留下来,让子子孙孙能够了解三峡,是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