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鲜活”的制度史研究——“近代中国制度变迁”高峰论坛会议侧记

2016-11-25 21:59陈享冬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鲜活暨南大学近代史

陈享冬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追求“鲜活”的制度史研究——“近代中国制度变迁”高峰论坛会议侧记

陈享冬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制度史研究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强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制度史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2015年12月11-13日,由暨南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政治史研究室、《暨南学报》联合举办的“近代中国制度变迁暨近代历史研究的拓展”高峰论坛在广东清远市举行。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985高校代表以及部分学术期刊编审人员出席了会议。

与会学者表示,制度史研究抓住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牛鼻子”,学者应竭尽所能,追求近代制度史研究的“鲜活”状态。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研究员认为,近代中国制度变迁、社会震荡与风险控制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课题,不同背景、类型、层面的制度变迁差异很大,对其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很有价值。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朱英教授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制度,应该打破古代史与近代史隔阂,并恰当看待外来因素在中国的影响。近代制度变迁研究,既要注重制度本身的研究,也要注重实践层面的作用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制度史研究要“见人”。既要研究那些“变”的制度,也要重视不变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制度史研究应该注意三点:第一,近代中国制度变迁有急缓之分,宜从长时段来观察制度的来龙去脉及走向。第二,制度变迁中,政治制度变迁是核心,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主干,会给制度史研究带来全新的视角。第三,研究中国近代制度变迁,需要把握其特点,中国近代制度变迁既有被动进行,又有主动变革的情况,制度设计越来越多地带有中国历史特点,融汇了中外制度建设的优点,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制度。

本次会议除了从宏观上来关注中国近代制度史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及今后拓展的可能方向外,许多学者认真探讨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变迁研究个案。

在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研究方面,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指出,在“九·一八”以后,中国知识界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认为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救亡图存,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国家认同。他们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体制,各派政治势力应该停止内战,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努力造就具备现代政治知识和现代国家观念的国民。暨南大学历史系朱文亮结合日文档案材料,指出袁世凯权力的不断变化与清政府面临的危机有关,其出山尽管有其权谋活动的迹象,但主要还是时势发展使然。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翔认为,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将由黄埔军校及其教导团发端的党军体制,加快推广至其他几支革命军队,但仅隔一日即被蒋介石挑起的三二O事件打回原形,此后党军体制的规章条令及其运行产生变异,与起初的制度规划大为背离。暨南大学社科部张龙平通过考察1928年国际劳工局长多玛来华的具体经过及其在华的具体言行,指出他通过广泛的与中国军、政、商、学、劳各界的接触,向中国人推介国际劳工组织,极力游说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劳工局的活动并批准国际劳工法。同时他对于中国各界的“废约”“保工”“三民主义”诉求也予以积极的回应。

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制度变迁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认为,在整个近代学术的转型中,制度变迁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学界对学术制度变迁研究不够重视,学术史也需要加强与制度史研究结合。中共中央党校张太原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大张旗鼓地厉行党化教育,但由于其教育方针与方法错误、教育行政部门的不得力以及教师的消极对待,推行并不成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戚学民通过分析缪荃孙续纂的清史《儒林传》中学术论述内容,从扬州学人和礼学论述的角度进行探讨,指出缪氏的论述反映了清代高层对清代学术的看法,这和我们今天的见解不尽相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在全以黄尊三的《三十年日记》为基础,指出黄尊三在留日期间阅读包括外语、法科专业、日常阅读三部分,而在其日常阅读中却偏好中国古书与修身书籍,因此旧资源、旧因素对新时代、新环境中练就的“新人”的影响可能超乎人们此前的想象。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制度变迁方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金铮基于中国近代乡村的实际,指出高利贷概念应该指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的超出社会广泛认可或比较流行的借贷利率,而借贷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是高利贷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朱浒通过社会史的角度解析《官场现形记》中的“阎佐之”这一人物的义赈形象,指出“阎佐之”与严佑之有密切关系,提出应将近代小说的文本解析置于确切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用社会史视角打通小说文本与社会实践之间的逻辑。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郑成林、史慧佳指出,清末新政时期,农工商部、度支部以“恪遵祖制、兼采西法”为宗旨,参酌中、西度量衡制度拟定纲领,设立度量衡器具制造厂及度量衡权衡局、规划度量衡原器,推行新度量衡工作。由于中央权力式微及推行经费、人力等资源紧张,度量衡划一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但仍有其积极价值。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任智勇以海关为中心考察晚清财政体制的转变,认为海关的财政职能是理解近代海关二元体制转变的枢纽。暨南大学历史系张晓辉通过考察鸦片战争前后中西贸易制度的变迁,指出制度变迁引发社会阶层的变动,形成了新的空间、体系、秩序、观念,因此近代制度变迁与社会阶层的变动首先表现在外贸领域的革故鼎新。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陈先松指出,总理衙门为寻求在财政困境中筹措海防专款,于1874年发起海防大讨论,大多数官员固守传统财政理念,不愿对既有财政收支体制作重大调整,反对英翰、李鸿章等增加盐厘、洋药厘及王文韶整顿盐税等方案。总理衙门最终屈从于内外官员的主流财政思想,导致海防专款筹议敷衍了事,由此引发海防专款长期短解。暨南大学历史系刘增合指出,咸同时期曾国藩统率湘军东征平定太平天国,但无论协饷制度还是谘商拨解新制均难以满足其军费需求,曾国藩获任江督后,曾氏与清廷“共谋”,运筹在赣、湘、粤等省推行“隔省筹饷”之策,历尽周折始获功效。这一案例多侧面揭示了近代制度变迁过程中“人、制度、环境、需求”等多种因素彼此牵制、互有影响的历史实态。暨南大学文学院叶农通过各方档案、墓志铭及外文史料,考察了近代澳门与美国的关系,指出其影响了中美关系及东亚政治格局的变迁。暨南大学历史系黄忠鑫考察了晚清福州绥安会馆的建造过程、运作方式与清中后期商帮内部力量兴替的互动关系,认为这种个案考察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商人群体的实际发展形态。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赵利峰指出,澳门承充专营制度对广东带来重要影响,广东政府在闱姓赌饷、洋药捐、厘金以及公共事业等领域,对澳门的承充专营制度多所借鉴,因此港澳地区对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此外,还有学者结合新史料,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新的考证。中山大学历史系孙宏云结合英文及日文原著,指出《原政》的译者杨廷栋可能是《政法哲学》的译者,其日文底本是滨也定四郎和渡边治于1884年翻译斯宾塞《社会学原理》第2卷而出版的《政法哲学》。暨南大学历史系张永春参酌各方记载,指出1917年蔡元培聘任年轻的胡适为北大教授,是因为陈独秀的荐引及胡适鼓吹文学革命,并非胡适晚年自称的因为其考据文章深得蔡氏欣赏,胡氏晚年之说体现了他尴尬而缺乏自信的学术心态。复旦大学历史系张仲民广泛搜集各种材料,考证了南桂馨从清末到1930年代的大致行迹及其与刘师培的复杂关系,乃至其资助刘师培文集编纂的情况,批驳了南氏本人的一些不实说法,重建了相关史实。

正如本次会议主持人、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刘增合教授总结时所说,峰会提出了众多极具价值的研究议题,展示了当前中国近代史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对中国近代制度史的深刻思考,呈现了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新视角和新史料,拓展了中国近代制度史研究的新方向。这是一次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会议,必将对今后中国近代制度史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 王 桃 责任校对 李晶晶]

[作者简介]陈享冬(1977—),男,湖南宁乡人,暨南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08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5072(2016)03-0126-03

猜你喜欢
鲜活暨南大学近代史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进程
透过李鸿章看中国近代外交史
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
数学教学的一些策略
让初中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阐释“四个learn”
关于启蒙运动教学的几点想法
晚清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1899~1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