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晓华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探究
滕晓华
[提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崭新课题。必须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按照社会政治性、系统育德性、以人为本、主体间性的原则,做好这项工作,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文化水平、心理素质相对于一般高等院校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喜欢追求个性自由,强调自我,逆反心理严重,对今后踏入社会,底气不足,且自卑迷茫。高职学生的这种思想、精神状态,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备含蓄、隐蔽、潜移默化特点,能使受教育者在教育环境中“全方位”、“全时空”的有意无意之间受到触动、感化,内心真正的体验到教育者暗含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教育经验,并自然的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体验诉求。因此探索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正式提出。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长。这些价值、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在暗默中、潜在中不直接地传递给儿童。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隐寓在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中,被受教育者在无受教意识状态中,自主体验、习得的函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性经验。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整体把握看,主要有三点特征:第一,教育内容的渗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教育内容隐寓于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教育目的渗透进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独有特性。第二,教育过程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其所“隐”、“寓”其中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在学生不知觉中,通过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实现教育意图。第三,教育范围开放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实施过程,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空范围,而是广泛存在于学校的各种学习生活环境中。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成按所处环境类型来划分,主要有四种:第一,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是校园中建筑规划、空间设计、人文艺术景观、校园绿化美化等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影响作用的客观物质环境因素。物质环境中沉淀着学校历史传统、校风、学风等思想文化内涵,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精神、人生情感。第二,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和文化氛围,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在内的精神总和。第三,校园管理制度环境。是在特定的校园活动领域中,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文字载体,及实施一定管理程序的实践活动具体外显校园规范体系。第四,网络虚拟环境。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就是 “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法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1]。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特点,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通过教育性环境为中介,进行隐性教育,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基本功能。
第一,个体生存功能。学生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环境中的隐性教育因素的熏陶,逐渐自主的养成符合教育者期望的,能适应社会生存需要的良好思想道德品性。
第二,个体发展功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正确的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思维与判断能力,满足个体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
第三,个体享用功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良好的道德气氛和健康向上的精神能使学生体会愉悦的和谐的情感,内化掌握这种正能量,获得审美的心态体验,正是个体享受功能的表现。
第四,社会性功能。高职院校正是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使其成为社会所认同的成员并适应现实生活,以维持现有的社会运行机制和延续现存的社会关系结构,最终使学生养成符合教育者目的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原则,就是指在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政治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与现实社会发展相一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践载体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主体间性原则。“主体间性”,指主体之间的关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单向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是一个主体间的互动、沟通、交流的过程。
第三,系统性育德原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各种环境中的教育、管理、服务各个方面。设计中需体现全员性、全方位性、全过程性原则,系统地发挥整体影响。
第四,以人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并且提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把要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帮助受教育者启发智慧、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对人的尊重关怀,实践“以人为本”。
根据以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与开发:
第一,“全员性、全方位性、全过程性”的整体设计和开发。首先是施行全员育德。就是强调高职院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可以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体实践者,隐性教育是全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工作职责。其次是全方位育德。就是要渗透融入到校园学校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范围。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三育人”目标。最后是全过程育德。就是对学生的影响是贯穿其在学校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过程当中,这个过程是连续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第二,校园物质环境中的设计和开发。首先要科学合理地整体规划校园建筑空间布局,营造有亲和力和归属感的学习交流空间。其次要注重校园景观文化设施的思想文化内涵开发,赋予高职特色的文化意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再次是打造代表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通过再现职业工作现场,营造含有企业文化气息的职业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信仰。最后是提高校园净化、绿化和美化水平,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第三,校园文化环境中的设计和开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文化发展以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文化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属性和文化品位”。[3]因此我们首先要坚持“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崇尚职业道德、注重技能培养、弘扬创新精神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内容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实践,不断创新,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和感染力。
第四,校园管理制度环境中的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要从“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的角度来赋予校园管理制度建设的思想教育内涵。比如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职业归属感;教育者以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受教育者;按照“以人为本”原则,使管理制度成为发挥学生学习工作积极性的操作策略,而不是遏制学生创造性的框架。
第五,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设计与开发。首先做好在校园官网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把校园网的建设与先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统一起来,使学校现实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活动不仅存在于实体的校园环境中,同样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也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构建出校园现实环境在网络虚拟空间的镜像环境。其次是利用微博、微信搭建隐性课程平台,建立一个跨越校园内外的虚拟社区,代表学校进行主流思想和舆论引导,沟通学校与社会,让师生都能自主参与,自然沟通。对百度贴吧等学生自媒体引发学生重点关注的网络舆情应密切关注、并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启发学生正确思考。最后是建立一支专业、高效、政治敏感性强的网络专职管理队伍,加强网络宣传教育管理工作。网络政工干部、教师要适应网络虚拟环境特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新媒体平台为沟通媒介,做好引导和宣传,帮助学生树立网络环境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1]韦吉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M].新华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刘忠林]
滕晓华(1972—),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