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专业素养

2016-11-25 15:09刘大先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感性立场理性

◎刘大先

批评的专业素养

◎刘大先

每个人都是批评家。咿呀学语的儿童会通过摔打和苦恼表达对玩具的不满,出租汽车司机在乘客那里展示他对时局的看法,邻居老阿妈则在张家长李家短中曲折地贯彻她的道德观……这是根植于人性本能的自然状态。但是,对于一个专业文学研究者而言,批评意味着什么,他如何区别于一个普通批评者的本能性意见,而具备一个批评者令人信赖的自觉的职业素养呢?

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任何一个人都会对一个对象产生自己的看法。但是这样的读后感是从感性中生出的“看法”,仅仅体现了个人的趣味和偏好。而真正的批评应该是一种具有生产性质的“知识”,即“看法”必须超越个体的偏见和品味,具有可以为他人所接受的普遍性,与原对象相互发明,具有对话的性质,否则它就只是附着于原对象的言词的叠加。这要求批评者在自己的感性直观中融入理性剖析,从自然人成长为知识人,他必须在一个纵向历史的脉络和横向平行的比较中建构自己的标准,从而铆定对象的位置。要达到这一点,持之以恒而又永不懈怠的学习和砥砺是必不可少的,他需要永远保有一颗对于事物敏感与好奇的心灵,充实自己的武库,只有建基于此,才能对文本的独特、创新和美学有着清楚的见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批评的知识性和认识论。

但是,任何文本总是包含暧昧、含糊、模糊的部分,有着纯粹理性所无法抵达的幽暗空间,你无法像准确切割机床一样去对待一个文学艺术作品,情感与态度始终如影随形。在时下的批评风气中,立场隐约成了禁忌,人们羞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因为那可能带来意图先行,进而会影响到判断的准确和客观。但是,阶级、教育、个人性格、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与流行的认知范式都会构成理解中的“先见”,没有立场的批评也是一种立场,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很有可能只是人情往还与犬儒式的骑墙,反倒容易混淆了是非。在“美”之外,文本应该有其“善”与“真”的维度,即我们应该重申一种有道德的批评,而不是随波逐流;追求有目的批评,而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绝假纯真,不忘初心,这是批评的方向感和伦理学。

有了知识、道德还不够,因为批评如果要落到实处,还需要有勇气与意志将其实现。批评的功能显然不仅仅在于提供解析娱乐,它还要有甄别与提升,在阐释的同时也要创造。批评者必得有着信念与激情,力避鲁莽无知、是非淆乱和坚僻妄诞,而在批评中建立一个尺度和乌托邦。批评的本体就潜藏在其中,它在鉴赏之外,关注文本之外广阔的时空,提供一种想象更美好未来的图景。这是批评的现实感与实践性。

这三方面的素养其实就是在前人所谓的感性与理性的综合、知情意统一、才胆识力的融贯,更加上一重实际操作的维度。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把批评与个体的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知识激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专业的批评者。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感性立场理性
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造型研究与设计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武术研究的立场
欲望膨胀
扬 善
扬善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