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的发展脉络

2016-11-25 14:10:18黄军甫
社会观察 2016年5期
关键词:全天候伙伴关系中巴

文/黄军甫

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的发展脉络

文/黄军甫

近70年来的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前期虽有波折,但自1965年后一路攀升,总体向好。到1970年代,中巴关系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双边关系,发展成了准同盟关系。这一关系被中巴两国政府界定为“全天候的伙伴关系”。然而,由于自然、历史、文化、政治与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等的众多差异,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并非是圆满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解构性缺陷。

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的由来及表现

在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中,中巴关系是二战后除基于相同意识形态的曾经的中苏关系、中朝关系、中越关系,以及基于血缘和文化认同的中缅关系之外最独特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被中巴两国政府形象地称之为“全天候的伙伴关系”。这一双边关系的定位告诉世人,中巴关系是密切和独特的,而这种密切和独特表现为它的深入性、全面性和连续性。

1947年8月独立之前,巴基斯坦作为印度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在地缘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历史上,南亚次大陆经由今日的巴基斯坦与西亚、中亚相联接。古代达罗毗荼人的文化与来自次大陆以外的希腊文化、中国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导致了今日巴基斯坦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及种族的多样性。显然,历史上的中国和今天巴基斯坦境内居民的交往主要是文化上的,中国关于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英雄叙说便是例证。不过应当承认,中巴虽是邻国,但白雪皑皑、巍峨险峻的喀喇昆仑山横亘在两国边界,成了阻隔中巴人民交往的屏障。因此,历史上中巴的交往是偶发的、零星的。中国对巴基斯坦境内的居民是陌生的,认识是模糊的。

1947年8月14日,印巴分治,巴基斯坦作为独立的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而存在。不过,一开始中巴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接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虽然于1951年5月21日即与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由于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及所奉行的外交政策上的差异,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一度十分冷淡。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统治的历史惯性,也由于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安全的现实考量,巴基斯坦独立之初在外交上总体上是追随美英的。这一期间,巴基斯坦不仅与美国签署了同盟性质的《共同防御援助协定》,而且还加入美英主导的,主要是围堵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在这些双边及多边机制的框架里,巴基斯坦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伤害中国人感情的事。在对待台湾的地位、朝鲜战争、亚非会议的资格及会议主题、中国平定西藏叛乱,甚至中印1959年两次边界冲突等一系列涉及中国利益甚至核心利益问题上,巴基斯坦曾唯美国马首是瞻。1950年代的中巴关系是令人不安的,与1959年前十分密切的中印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国际关系的吊诡之处在于,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及敌友角色经常变化。以南亚次大陆为场景的若干国家的利益博弈及角色变换是以冷战为背景的。战后初期,美国很快发现南亚次大陆的战略优势,毫不迟疑地向新近独立的印度示好。但印度人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不愿介入大国及国家集团间的争斗,奉行独立自主及不结盟政策。美国退而求其次,以经济援助及共同防御为诱饵,转而拉拢巴基斯坦。此时的巴基斯坦内外交困、进退失据,于是和美国一拍即合。但巴基斯坦对美国的投怀送抱是基于重大的经济和安全期许。美巴同床异梦,注定好梦不长。1950年代中后期,美巴之间渐行渐远,同盟关系名存实亡。而这些变化除了是因为彼此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太大外,还与冷战格局的变化及次大陆的地缘政治博弈有关。中印1959年的两次边界冲突及1962年的较大规模的边界战争是引发这些变化的初始原因。而中国的盟国苏联对印度的公开偏袒及随之而来的中苏意识形态对抗,助推并固化了这种变化。

曾经为中国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亲密盟友的苏联和印度终于变成了中国的对手。原本就对苏联、印度怀有深深敌意的巴基斯坦当然理解这一政治逻辑的意义,于是抓住时机,以提议中巴启动边界谈判为契机,迅速接近中国。1962年5月3日,中巴发表边界谈判的联合公报。之后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双方经过谈判,于1963年3月签订《中巴边界协定》,并最终于1965年3月签署《中巴边界议定书》。自此,影响中巴关系的隐患被消除。中巴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巴之间逐渐由原来一般意义上的双边关系发展为事实上的准同盟关系。中巴在国际组织和地区多边机制中对关乎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相互声援,步调一致。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巴基斯坦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坚决站在中国一边。与此同时,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中国一改不介入克什米尔问题的态度,旗帜鲜明地声援巴基斯坦。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巴之间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随着双边合作的加强,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民间文化交流不断。

中巴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中国1966年以后国内局势的颠覆性变化及后来的拨乱反正而变化,也没有受到巴基斯坦连绵不断的政府非程序更迭的影响。中巴之间这种超越时空、制度、文化、宗教的持续、稳定的友好关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1980年代,齐亚·哈克总统有感于这一奇迹,动情地说,中巴之间是“全天候的友谊”。这一说法随后成为中巴两国在各种场合定位中巴关系的固定术语。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巴,与巴基斯坦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终于有了法理基础。

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的结构性困境

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成就,难能可贵。但是,中巴两国是在地区冲突和冷战格局的情景中走到一起的,全天候关系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根据国际合作理论,两个或多个国际行为主体的有效合作,是基于同族认同、血缘纽带,或者同质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传统文化,彼此可预判的立足于程序的政府决策以及互惠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等。然而,中巴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外部导向型的而不是内生型的。印度、苏联、美国等大国博弈是促成中巴合作的重要因素。这种合作因而更多的是基于安全考量,从而使中巴全天候关系存在结构性困境。

如今,冷战格局业已瓦解,全球范围的意识形态对抗已成为过去。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中巴关系的大前提已不复存在。冷战背景下中巴共同的敌人印度也在实现角色转换中。印巴冲突、中印冲突的因素,在全球化时代其重要性较之于经济合作已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印巴、中印未来以理性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在前提消失以后,中巴关系的性质可能面临重新解读,尽管中巴紧密合作的关系还存在。

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巴深度合作的因素只能从其他方面寻找。中巴意识形态上南辕北辙,政治经济制度上大相径庭,民族、宗教、文化上存在内在紧张,显然都不一定是全天候伙伴合作关系的有利因素。而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的变动不居和局势的长期动荡,使巴基斯坦至今没有形成有公信力的政府决策的程序规则。不透明及不可预判将是未来很长时期内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的特征,因而也可能是未来中巴合作的隐患。

未来中巴全天候伙伴合作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只能是经济领域的广泛合作及由此衍生出的安全合作。中巴经济走廊的设想,以及为此中国对巴承诺的巨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是双方经济和安全合作的有效措施。但不能不承认,这些合作却存在着不合理性及前景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巴基斯坦作为美国的盟国之所以走向中国,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满足于美国对它的经济援助和双方经济合作的水平,尤其是反感美国借助于经济手段干涉其内外政策。因此,中巴友好关系确立后,中国更多是出于国防意识形态斗争的考量,对巴基斯坦在经济上施以援手。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中国逐渐以市场原则开展与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各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但由于中巴之间文化、政治经济结构的差异太大,经济的互补性不强等原因,双方经济交往与合作的水平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2001年前,中巴每年的贸易额只有数亿美金。2015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也才有150亿美元左右。同期中越的贸易额达900亿美金。而原来和中国经济交往水平比巴基斯坦更低的印度,2015年和中国的贸易额已突破了2000亿美金。当然,基于我国经济安全考量的中巴经济走廊的设想及相应的投资计划是提升中巴经济合作水平的重大举措。但由于巴基斯坦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国内种族、宗教及地区冲突频仍,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该计划的重要性,并增加了风险。在瓜达尔港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数度遭到巴基斯坦极端势力的恐怖袭击,死伤10多人。恐怖袭击为中巴经济走廊计划蒙上浓重的阴影。

以理性、现实的态度发展中巴关系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亚洲大国,中国必须与所有不怀敌意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巴基斯坦作为中国传统的友好国家,其地缘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它对于中国破解能源困境,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反制美日等国的战略围堵,拓展在中亚、中东地区的贸易空间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正因为巴基斯坦的重要,在发展中巴关系时,必须理性、务实。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而也必须建基于现实主义之上,少一些情感和意识形态色彩,多一些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考量。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全天候伙伴关系中巴
复合式雷达全天候感知数字孪生系统
你偷走了我的心
——中巴建交七十周年主题推广曲
Message from TCL Pakistan CEO Sunny Yang
中巴纺织贸易投资新方向
构筑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预警信息网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巴建交
支点(2017年7期)2017-07-14 16:03:58
浅述全天候高速公路便携收费终端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专利条款研究
知识产权(2016年1期)2016-12-01 06:56:47
24時間万全体制全天候安全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