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少杰 邵占鹏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
文/刘少杰 邵占鹏
以往学者在评述郑杭生先生所创立的社会运行理论时,没有重视其中隐含的时空思想,以致忽视了社会运行理论在时空维度上的重要内容。剖析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可以更加准确地厘清社会运行理论的理论逻辑,更加准确地评价社会运行理论的理论贡献。
(一)关于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的时空定位
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中国社会学学科面临着多方面的任务与挑战,学科合法性、学术话语权、学科传统以及学科姿态等问题是社会运行理论的问题域,这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的时空定位。
(1)社会运行理论展现了对社会发展脉搏、时空结构以及当下紧急要务的综合考察。
“社会运行”这个核心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和轨迹,郑杭生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总结,将“社会运行”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旨在诊断社会发展脉搏,重塑社会学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社会转型论提出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其中的“转型域”概念既有时间维度的转型特质,又有空间维度的不平衡特质。在社会互构论中,“社会互构域”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时空概念。在实践结构论中,郑杭生认为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这两种力量相互扭结造成了“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
(2)社会运行理论展现了对中西关系、古今关系、理实关系的综合关怀,这是话语和理论范式层面的时空定位。
中西关系方面,郑杭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适用性,区分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学理上处理了意识形态、学科话语以及中西关系方面的学理空间问题。后来,郑杭生提出了学科本土论,论述了“社会学世界格局”的思想。古今关系方面,社会运行理论将中国社会学放到中国几千年治乱兴衰的学术场域中,从而让中国社会学充满了古今关系的理论对话张力。在理实关系方面,郑杭生认为社会学学科是立足于个人与社会的时空具体内容之上的,社会学理论是有理论范域的特定时空特征的,这是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中对社会学的时空定位。
(二)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建构思想
郑杭生论述了区分社会良性运行类型的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以及满足需求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社会效益”的含义、“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等问题。其基本思路是在社会运行中实现对时间维度和空间关系的重新塑造。后来,郑杭生将自己的理论旨趣浓缩为“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社会学深层理念。
在关于学科本土论的论述中,郑杭生认为,中国社会学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四句话,这就是立足现实、弘扬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中国社会学不能西化,需要实现本土化,将自身的特色发挥出来,同时又不能局限于本土化,还必须在眼界上超越本土,这样才能迈进国际学术空间。
郑杭生的社会转型论是广义转型论,区别于新布达佩斯学派的狭义转型论,认为社会转型不是指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演变,而是指通过人类生活、组织模式、社会实践结构转变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现代—更新现代”的推进。正因为社会转型是全方面的、多元性的、历史长期性的,对社会转型时空的建构才是更加必要的和可行的。
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认识也是时空建构的产物。郑杭生提出“传统的发明”和“现代的成长”两个核心观点来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进而指出这种概念理解的学术智慧及其对现代性的新解。
在学术规范上,郑杭生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而非“价值中立”。“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主张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真理,另一方面牢牢坚持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这就让时空建构思想在学术规范上一以贯之。继“实事求是”原则之后,郑杭生又提出了“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这便于人们更好地处理破与立的关系。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意蕴展现了社会运行理论独特的时空观,这不但与传统的结构论相区别,而且也在很多关键方面不同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
(一)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定位思想,为社会运行理论的提出找到了时间维度上的学术脉络传承、历史与时代任务,找到了空间维度上的社会学之中国特色、学科体系与话语权定位。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建构思想将时间和空间作为达成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改革对象,通过对时空问题的揭示与反思,实现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时空的重新建构。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社会时空、实践、社会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将时空既作为社会学研究的起点,又作为社会学研究所建构的内容,时空定位与时空建构之间是现实基础与学术追求的关系,时空建构思想是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的中心思想。
(二)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与结构化理论时空观的异同
针对西方社会学长期存在的“结构—过程”二分法局限,一些学者做出了努力,典型代表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比较两种理论的共性与差异性对于准确地评价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的理论意义是极为必要的。
从共性的角度讲:
(1)两种理论的时空观均突破了“结构—过程”的二元对立,均是辩证地动态地看待结构和过程。在结构化理论中,结构和过程不再是独立的概念单元,结构具有二重性。社会运行理论强调通过对“过程”的塑造来改变“结构”中不合理成分,这里结构与过程是辩证统一的。
(2)两种理论的时空观均有从学科层面进行阐述的理论关怀。吉登斯将自己的研究归结为一种“社会理论”,即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理论。与此类似,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是对中国社会学学科进行的理论界定。
(3)两种理论的时空观均是立足当下时空的综合考察,并具有面向未来时空的改革取向。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立足于对现代社会中时空伸延、时空分离等特征的指认基础上展开的理论探索。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定位不仅包括现代性、社会转型、全球化等现实时空,还包括学术流派、历史任务、话语权问题等理论和政治时空。在时空定位的基础上,两种理论均有面向未来时空的改革取向。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等著作中探讨了社会结构转型的方向与对策、自反性现代化等问题。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从立论之初就明确表明了建构时空的改革取向。
从差异性的角度讲:
(1)结构化理论更注重从社会行动层面看时空,社会运行理论更注重从社会关系层面看时空。吉登斯以社会行动为研究的起点,认为结构的特性隐藏在行动之中,通过社会行动(各种社会实践)的考察来把握隐藏在社会中的制度、规则和结构。比较而言,郑杭生关于社会时空的思考,一向注意社会的整体联系,尤其是注意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展社会时空的考察。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定位和时空建构都指向社会整体的时空关系和时空结构。
(2)结构化理论更注重结构与特性,社会运行理论更关注运行和发展,这是一种结构论时空观与实践论时空观的区别。结构化理论尽管强调行动流、制度流、结构流等“过程”和“行动”的分析,但“结构”是理论的中心,结构化过程的阐释只是更加深入理解结构的一种手段。社会运行理论更关注运行与发展,尽管“社会运行”也关注“秩序”与“结构”特质,但社会运行理论所承接的主要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传统的治乱兴衰思想,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是社会运行理论的主要关切,因此,思考“过程”如何建构以优化“结构”是社会运行理论的理论风格。
(3)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是围绕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的关系而展开的,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是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的。吉登斯认为结构不仅存在于社会层面,而且存在于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结构二重性反映的是具有结构观念的能动性与具有生产流变性质的制约性的关系特质。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正是基于这种结构二重性即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的关系而展开的。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则是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论述的。郑杭生通过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脉络、国际差异、发展趋向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包含时空观的理论主张。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更多地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中提出的时空考察与时空建构思想。
(4)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将时空内化到一个个具体概念之中,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将结构和运行放到时空情境之中并旨在实践地建构新的时空。吉登斯发现社会研究中的很多概念都有时空记忆和时空流变的成分。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其实是将时空思想内化到了人们日常生活、实践、制度、规则、资源等概念之中,概念范畴内部均具有时空结构,时空在这些概念中扮演着“支撑”作用。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也偶尔将时空内化到具体概念当中,如社会互构论中的“个人”概念,但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整体上是将具体概念都放置在时空的范畴内,一方面借助时空情境的考察来把握社会学学科、社会学基本概念的立论前提、发展区间、学术传统,一方面在时空建构的思想下不断挖掘和改变现实生活、社会运行、社会转型以及结构巨变中的不合理不协调成分。
(刘少杰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邵占鹏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摘自《社会学评论》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