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和 王胜奇 李国兰
两宋时期江西僧侣文学家探析
吴万和 王胜奇 李国兰
两宋时期江西出现了有记载的36位僧侣文学家,通过对他们的生平与身份的特点、身世与宗派的特点和文学作品有关情况进行探析,以便我们更好地研究他们。
两宋时期;江西;僧侣文学家;交游
两宋时期,江西人才辈出、文风鼎盛,不仅出现了著名“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大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还出现了如晏殊与晏几道父子关系、洪皓与洪迈等群亲、彭汝砺与彭汝霖兄弟关系等家族文学,并且文学家人数众多,根据夏汉宁先生的统计,“以今天江西省所辖面积(其实与古代面积相差不大)来统计,现江西省总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两宋江西文学家共1362人,每100平方公里就有文学家0.816人。”[1]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笔者发现两宋时期江西还出现了36位僧侣文学家,他们分别是释成明、释从悦、释道璨、释道琼、释德淳、释德光、释德一、释德周、释方会、释慧方、释慧空、释慧空、释慧南、释继成、释景祥、释了元、释妙印、释善果、释善权、释善飰、释绍嵩、释惟清、释文悦、释悟本、释晓莹、释印肃、释应端、释元熙、释元祐、释真如、释正韶、释正宗、释志芝、释智本、释宗密、释宗鍪、释祖璇。[2]他们的字号有一定的特点,有的则生平不详、资料较少,有的生平详细并且在有关资料中有传,有的文学家创作的作品不一。下面笔者尝试分析这些文学家的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这36位宋代江西僧侣文学家中有的人有着详细的生平记载、有的则没有;有人有俗姓、有的则没有。下面笔者尝试对此逐一作出探析。
(一)他们是否有生卒年记载
上面这36位江西僧侣文学家中没有生卒年记载的分别是释成明、释德淳、释祖璇、释慧方、释善权、释善暹、释悟本、释晓莹、释正宗、释志芝、释宗密、释道璨;略知他们生卒年的江西僧侣文学家有南宋度宗时期的释道琼(?——公元1140年)、释德一(?——公元1162年)、释继成(?——公元1143年)、释德周(?——公元1154年)、释惟清(?——公元1117年),释绍嵩(公元1194年——?),释真如(?——公元1095年);有详尽生卒年记载的分别是北宋释从悦(公元1044年——公元1091年),释德光(公元1121年——公元1203年),释方会(公元992年——公元1049年),释慧空(公元1106年——公元1174年),释慧南(公元1003年——公元1069年),释景祥(公元1062年——公元1132年),释了元(公元1032年——公元1098年),释妙印(公元1187年——公元1255年),释善果(公元1079年——公元1152年),释文悦(公元997年——公元1062年),释印肃(公元1115年——公元1169年),释应端(公元1069年——公元1129年),释元熙(公元1238年——公元1319年),释元祐(公元1030年——公元1095年),释智本(公元1035年——公元1107年),释正韶(公元1202年——公元1260年),释宗鍪(公元1208年——公元1287年)。这可能是由于有的僧侣文学家为当时著名的僧侣,因此有着详细的生平记载;有的僧侣文学家不注重浮名俗利而没有留下生平记载;有的僧侣文学家可能生平确实难以考证等等。
(二)他们是否有俗姓、有字号
释成明俗姓马;释从悦俗姓熊;释道璨俗姓陶,字无文;释道琼号木庵道琼首座,被尊称为泐谭、饱参分座,具体详见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的《五灯会元》第十二卷;释祖璇,号野庵;释德淳,号山堂;释德光,俗姓彭,号拙庵,赐号佛照,20岁出家;释继成,俗姓刘,字蹒庵;释德周,俗姓璩;释方会,俗姓冷;释慧方,俗姓龚,号超宗;释慧空,俗姓蔡,号中庵,36岁时出家;释慧南,俗姓章;释景祥,俗姓傅,号秀峰;释了元,俗姓林,字觉老,宋神宗赐号佛印;释妙印,俗姓万,号竹崖,16岁出家;释善果,俗姓余,号月庵;释善权,俗姓高,字巽中。释文悦,俗姓徐,7岁出家;释惟清,俗姓陈,名惟清,字觉天,号灵源叟,17岁出家;释绍嵩,字亚愚,自称庐陵樵衲;释晓莹,字仲温;释印肃俗姓余,号普庵禅师,6岁出家,27岁削发;释应端,俗姓徐;释元熙,俗姓唐,字晦机;释元祐,俗姓章;释智本,俗姓郭;释真如,俗姓闻,释正韶俗姓谢,号雪屋;释正宗,俗姓陈,号季渊;释宗鍪,俗姓王,字友云,12岁出家,19岁落发。只有释德一(9岁出家)、释善暹、释悟本、释志芝、释宗密5位没有俗姓。这是因为很多僧侣出生在俗家,有俗姓俗名,后来由于与佛有缘而出家了,并且有些僧侣文学家出家的时间都有记载,而那5位没有俗姓的僧侣是难以考证。
(三)他们分别是哪里人
释成明是洪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人,释从悦是赣州(即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人,释道璨是洪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人,释道琼是信州上饶(即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人,释祖璇是洪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人,释德淳是信州上饶(即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人,释德光是临江军新喻(即今天的江西省新余市)人,释德一是宜春(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人,释继成是袁州府宜春(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人,释德周是信州上饶(即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人,释方会是袁州府宜春(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人,释慧方是临江军(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人,释慧空是赣州赣县(即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释慧南是信州(即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人,释景祥是建昌军南城(即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释了元是饶州府浮梁(即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人,释妙印是隆兴府进贤(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释善果是信州铅山(即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人,释善权为隆兴府靖安(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人,释善暹为临江军(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人,释文悦为洪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人,释惟清是洪州武宁(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人,释绍嵩是吉州庐陵(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人,释悟本释江州湖口(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人,释晓莹是江西人;释印肃是袁州宜春(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人,释应端是洪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人,释元熙是隆兴府(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人,释元祐是信州上饶(即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人,释智本是筠州高安(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人,释真如是抚州临川(即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释正韶是饶州干越(即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人,释正宗是抚州崇仁(即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释志芝是临江军(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人,释宗密是豫章(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人,释宗鍪是吉州庐陵(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人。通过以上罗列,我们得知属于今天的宜春市共有9人,南昌市共有8人,上饶市共有7人,抚州市共有3人,赣州市共有2人,吉安市共有2人,九江市共有2人,景德镇市共有1人,新余市共有1人,还有一位释晓莹只知道是江西人。这是因为两宋时期,江西禅宗非常发达,特别是宜春奉新有百丈寺、靖安有宝峰寺、宜丰洞山等,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因此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有诗歌概述当时的宜春梵天佛国的盛像,其诗云:“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纳子,南北东西古道场。”宜春的宜丰、奉新、靖安、袁州、上高、高安有约20处禅宗祖庭,构成了宜春近五百里的禅宗长廊。同时南昌、九江、上饶等地也有着众多寺庙,这种浓厚的禅宗文化自然会孕育很多僧侣。
笔者发现这36位江西僧侣文学家很多人都当过寺庙的主持,出自不同的佛门宗系,很多人出自南岳下世系,而且释号派系相近,具体如下:
(一)当过寺庙主持的僧侣文学家
释从悦曾任隆兴府兜率寺主持、释祖璇曾为隆兴府石亭寺主持、释德淳曾为隆兴府泐潭寺主持、释景祥54岁时任隆兴府泐潭宝峰寺主持、释慧南曾任隆兴府黄龙寺主持、释惟清曾担任隆兴府黄龙寺主持,以上6位江西僧侣文学家都在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的寺庙当过主持;释宗鍪曾任庐陵龙济寺主持、释善暹曾任庐山开先寺主持、释志芝曾任庐山归宗寺住持,以上3位江西僧侣文学家都在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的寺庙当过主持;释道璨曾任南宋度宗时期饶州府荐福寺主持,释悟本曾任信州博山寺和饶州荐福寺主持,以上2位江西僧侣文学家都在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的寺庙当过主持;释慧方曾任吉州禾山寺主持;释宗密曾任潭州(即今天的湖南省长沙一带)龙牙寺主持、释善果曾为潭州大沩寺主持、释应端曾任潭州法轮寺主持、释智本曾任潭州云盖山寺主持、释妙印曾任潭州紫霞庵主持、释绍嵩曾任嘉禾(即今天的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大云寺主持,以上6位江西僧侣文学家都在今天的湖南省的寺庙当过主持;释道琼曾任建宁府(即今福建建宁)开善寺主持、释德周曾任温州光孝寺主持、释慧空曾任泉州法石寺主持、释正韶曾任天池明月庵主持、释真如曾任大沩寺主持;释了元曾任江州开先寺、润州(即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杭州圣水寺的主持,释文悦曾任翠岩寺、法轮寺、云峰寺等主持。两宋时期江西僧侣文学家能够当过这么多寺庙的主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修行造诣高深、深得大师真传,正如有人所言“一部中国禅宗史,如果说江西占了大半篇章,恐怕并不为过。唐宋之间江西道场大师辈出,群星璀璨,五家七宗的开山祖师,都在江西待过,或修行开悟,或开山接众,他们开创的祖庭至今还留有许多文物胜迹。宋代苏辙曾亲眼见证过江西禅风的兴盛,并情不自禁发出感叹:‘六祖以佛法化岭南,再传而马祖兴于江西。’”[3]
(二)佛门宗派的关系
南岳下世系的僧侣文学家有:释德周为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释真如为南岳下十二世,翠岩真禅师法嗣;释志芝为南岳下十三世;释景祥为南岳下十三世,大沩真如慕喆禅师法嗣;释宗密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应干禅师法嗣;释应端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释继成为南岳下十四世,智海普融道平禅师法嗣;释祖璇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潞月庵善果禅师法嗣;释德淳为南岳下十六世;释德光为南岳下十六世;释悟本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皋禅师法嗣;释慧方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下第十五世,属于临济派;其他则暂不详。从上述情况得知,两宋时期江西有7位僧侣文学家为南岳下世系,这是因为南岳为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与江西较近,两地文化交流频繁,比如唐代时期位于江西的马祖教禅师(公元709年——公元788年)和位于湖南的石头禅师(公元700年——公元790年)均为佛教界的顶极大师,为当时佛教界的领军人物,世间芸芸众生和文人墨客行走于江西和湖南之间问禅求学,这就是民间俗称的“走江湖”,因此江西僧侣文学家到湖南佛教圣地南岳衡山学习的人很多。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36位僧侣文学家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文学作品内容大多与佛教有关,有的人有专门的文学集,有的人能诗善文,有的人还是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有关交往,只是可惜他们有些作品已经佚失了。
(一)著有文学作品集的僧侣文人
释正宗,善于创作诗歌,著有《愚丘诗集》,可惜佚失了,现在《全宋诗》第二十八册第一千六百二十九卷据有关资料收录了其五首诗歌和四联残句。释道璨现存有《柳塘外集》,《全宋诗》第六十五册三千四百五十五和三千四百五十六卷收录了其诗二卷,共一百九十首诗歌;后来《全宋诗·订补》第六十五册辑补了其二首唱和诗歌《和南屏汤司户》和《和傅处厚》;《全宋文》第三百四十九册第八千零七十三至第八千零八十七卷收录了其文章十五卷,共计四百一十篇。释德光,著有《语录》五卷,《全宋诗》第三十八册第二千一百零四卷收录了其三十八首诗歌,《全宋文》第二百二十册第四千八百七十六卷收录了其四篇文章。释善权,著有《真隐集》三卷,可惜佚失了,其诗入江西诗派,被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入二十五人之一。释绍嵩擅长作诗,著有七卷三百七十六首的《江浙纪行集句诗》和二卷《渔父词集句》,《全宋诗》第六十一册第三千二百二十三卷至第三千二百二十九卷收录了其三百七十七首诗歌,《全宋文》第三百三十六册第七千七百五十九卷收录了其《渔父词集句自序》和《江浙纪行集句诗序》。释晓莹著有《罗湖野录》四卷,可惜佚失了,《全宋诗》第三十二册第一千八百四十六卷收录了其诗歌《南昌道中》和一百二十六联残句。释印肃著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三卷,现收藏在《续藏经》中,《全宋诗》第三十七册第二千零五十五卷收录了其诗歌一千零七十八首。释正韶擅长作诗,著有《兔园集》,可惜佚失了,《全宋诗》第六十二册第三千二百七十一卷收录了其诗歌《白云亭》。
(二)与当时的文学家有关交往的僧侣文人
释正宗当时在临川与著名文学家吕本中、曾几有过交往;释德光与著名文学家陆游有关交往,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陆游为其作《佛照禅师语录序》(详见《渭南文集》第十四卷);释了元曾与著名文学家苏轼有过交往,他曾以衲裙相赠苏轼,苏轼以玉带回谢;他与文学家王性之、饶节、同郡人刘子虚等人有过交往,他曾写了《送墨梅与王性之》、作了十二首古风赠予刘子虚,饶节赋有《送善权归豫章》;释绍嵩与文学家王谌、陈应申有过交往,王谌有交游诗《次亚愚韵》和《题诗僧亚愚眉白集》,陈应申为其《江浙纪行集句诗》作跋;释惟清与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为师友,李之仪撰的《始溪居士前集》第十二卷中有《灵源禅师真赞》。
(二)至今保留了部分文学作品的僧侣文人
比如《全宋诗》第二十二册第一千三百零二卷收录了释宗密一首《偈》诗;《全宋文》第三百四十六册第七千九百九十八卷收录了释宗鍪《蛇秽说》一文;《全宋诗》第五十九册第三千零八十五卷收录了释妙印《辞世偈》诗歌;《全宋诗》第四册第二百二十九卷收录了释善暹诗歌《辞显禅师题壁》,该诗云“不是无心继祖灯,道惭未厕岭南能。三更月下离岩窦,眷眷无言恋碧层。”
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江西确实是人才济济,就连那时的僧侣很多都能文善诗,并且有些人还与当时的文学家有过交往,笔者希望通过以上浅析能给我们江西文学史研究和两宋文学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夏汉宁,黎青,刘双琴等著.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宋代江西文学家地域分布漫议(代前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2).
[2].夏汉宁,黎青,刘双琴等著.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2).
[责任编辑:上官涛]
吴万和(1973—),男,广东白云学院基础部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及文学相关研究; (广东广州510450)王胜奇(1982—),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江西南昌330077)李国兰(1981—),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教学研究。(江西南昌330013)
2016年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南宋诗人交游与文学关系研究(16WX177)和201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项目(15QN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