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昌珠兰教育示范学校教育扶贫的调查和思考

2016-11-25 14:01:23上官涛
老区建设 2016年22期
关键词:会昌老区办学

上官涛

关于会昌珠兰教育示范学校教育扶贫的调查和思考

上官涛

江西革命老区会昌珠兰示范学校是一所志在探索农村教育改革和实践教育扶贫的试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巩固率为要”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一校五部”、“小村庄、大教育”的社会办学格局。为珠兰培养了众多实用型人才,有效地促进了珠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亦彰显了教育扶贫的深刻内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革命老区;教育扶贫;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就贫困山区而言,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能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

江西革命老区会昌珠兰示范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志在探索农村教育改革和实践教育扶贫的试验学校,可以说它打造了一个农村教育扶贫的“江西样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一、办学历程及学校概况

会昌珠兰示范学校是由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四届五届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江西老区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李永海同志牵头,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部原副部长田裕琨、赣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雷汉生等同志协助,于2007年5月与县、乡政府和诸多爱心人士合力创办的一所农村教育改革试点学校。

2002年至2005年期间,李永海书记先后深入到贫困革命老区的50多个县、50多个乡、100多个村和上百所中小学校调查研究。经调查发现,众多老区的县现在仍然是国家和省重点扶持贫困县,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许多人没有摆脱贫困,不少人甚至是极度贫困。由于经济落后,不少革命老区农村孩子上不了学或早早辍学。与此同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被极大忽视,严重脱离了农村的实际。大量调查的事实证明,教育落后是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的原因。

“治贫先治愚,扶贫更扶智”。2004年,李永海筹集50万爱心款决定在革命老区会昌珠兰建一所学校。2005年5月第一期工程小学部奠基,2007年5月正式启用。2008年12月第二期工程初中部奠基,2010年12月正式启用。2013年三期工程奠基,2015年完工。这标志着“一校五部”,即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职高部、成教部的规模基本形成。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巩固率为要”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一校五部”、“小村庄、大教育”的社会办学格局。学校的教学设备主要有微机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远程教育中心、400米标准运动场及其它音体美教学设施等;生活设施主要有占地386m2的太阳能浴室、日产沼气300m3的秸秆沼气池、深井地下水变频稳压供水系统、食堂、宿舍等;实践基地有百亩“红土娃”绿色脐橙园,存栏40头母猪、500头商品猪的养猪场,1000亩中药材枳壳基地,50亩校内科普园。

该校占地面积111300m2,建筑面积30000m2,现有56个教学班,2532名学生,183名教职工,是一所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村学校。

二、办学取得的成效

(一)坚持全新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多样化的人才

大量事实表明,多数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农村孩子,在丧失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后,走向社会、回到农村之时,往往面临“升学无基础,务农无技术”“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的尴尬局面。而珠兰教育示范学校“不以分数为重,而以能力为要”,始终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努力朝向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推进,为珠乡培养了大量的实用人才。具体来说:一是形成了教育对象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终身受教育的“小村庄、大教育”格局。学校用面向全体孩子和全体农民的教育,为整个珠兰乡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与智力支持。二是注重打造富有农村特色的素质教育。学校在抓好文化基础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同时,开设了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并根据学校实际开发了众多的校本教材。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部和职高部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组织农技兴趣小组,学生学用结合、校企结合,在不断增强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爱家乡、爱农村的意识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使那些回到农村的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成为有文化、有技术、能致富的新型劳动者。

(二)实行村校共建,有效地促进了珠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彰显了教育扶贫的深刻内涵

李永海始终认为“教育不是目的,而是兴邦富民的手段”,要通过教育达到“兴教一方,造福一方”的目的。其主要做法是:

首先是利用学校资源,着力提升全乡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学校成教部创办了农民夜校,建立了农民远程教育网站,并把学校附近的村民小组作为学校挂点村,图书、微机、实验室、生产实训基地等资源免费为农民开放,村校资源共享,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培训,这大大加强了学校教育与当地农村、农民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致富技能。

其次,利用学校资源作为示范,以先进的理念、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大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为示范和带动农民进行农村能源的革命,倡导和大力推广沼气,学校现已建有日产300m3的地上大型稻草秆沼气池和3个50立方的地下猪便沼气池,使用沼气锅炉为全校师生做饭烧水,学校不再使用煤、柴和电;建有386平方米供全校师生用的太阳能浴室,引导农民使用太阳能;

为引导农民发展“猪沼果”产业,开展生态和科学养殖,学校建有40头母猪和500头商品猪的养猪场;

为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学校建有100亩“红土娃”脐橙基地和1000亩枳壳药材基地等20多个示范单位。

学校实行挂点联系村制度,学校利用各方支持的挖掘机和汽车,帮助联系的珠兰村郑屋等村民小组近50户农民,现在已家家户户建起和使用了沼气池,平均每户种了不少于5亩的脐橙,修了硬化路,更换了供电线路,吃上了卫生水,并逐步确立了环保、节能、生态意识。可以说,这所面向全乡孩子和农民的学校,正在逐步成为教育和引导珠兰乡走向教科脱贫致富道路的中心,成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和智力支撑力量。

(三)实行“以校为媒”,带动了会昌经济的快速发展

正是由于这所学校的存在和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方面和有关人士的关注,为珠兰乡乃至会昌县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条件。2007年开始,中国药材集团和福建海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学校一起,在会昌创建起国家GAP药材枳壳基地和万亩药材种植区;2008年7月25日,国务院扶贫办“雨露计划、中泰华威行动”健康扶贫办公室,向会昌县捐赠了价值4138万元、总计200台(件)的医疗设备,相当于当时会昌全县医疗设备总价值的两倍,这些医疗设备将以优惠的收费价格为农民看病服务。更为可喜的是,以校为媒引来了以生态、环保、利民为民为主旨,分别投资各40亿元的“台商生物科技创业园”和“中国老区·汉仙岩生态旅游经济区”等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其对会昌全县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产生巨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启示与思考

应该说,珠兰乡的农村教育改革探索已初见成效,其教育扶贫的功能亦日渐彰显,但依然有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一)要加强宣传,进一步转变当地百姓的教育观念

经过多年的发展,珠兰示范学校的辍学率大大降低,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9%,但囿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跳农门”观念影响,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有些家长对这种农村教育的新型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有所不理解,这造成部分家长选择为孩子转学,也造成职业高中招生困难。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思想深入人心,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二)要创新机制体制,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教师编制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的大问题。应进一步扩大学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该校教师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满足这所新型学校发展的需要,这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影响学校的示范效应。县教育局要为该校师资配备开绿灯,在立足校本培训的同时,可在全县适当选拔各学段各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该校任教或支教,起带头示范作用,尽快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应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农村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中适当渗透“农、技、职”因素,因校制宜有特色地开展素质教育,以达到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的目的。

(三)学校应进一步推进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及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要以更广阔的大视野办好学校、培养人才,进一步推进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及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用更多更有力的事实向农民证明“科技兴农”的巨大力量,使农民自主自愿地加入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更好地带动珠兰百姓脱贫致富。

[1]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2]熊君君.教育扶贫研究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2,(3).

3.黄荣华,冯彦敏,路遥.国内外扶贫理论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14,(10).

[责任编辑:刘忠林]

上官涛(1970—),女,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扶贫及中国古代文学。(江西南昌330077)

江西省“十三五”社科规划课题“打造农村教育扶贫的‘江西样板’”(16WT05)

猜你喜欢
会昌老区办学
老区在努力奔跑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0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雪夜
当代人(2018年12期)2018-12-22 10:56:52
醉菊
当代人(2018年10期)2018-12-22 05:34:40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红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7:56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31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会 昌 米 粉
质量探索(2014年9期)2014-02-23 06: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