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变局与世界新秩序

2016-11-25 11:31袁鹏
现代国际关系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世界秩序秩序体系

袁鹏

全球大变局与世界新秩序

袁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重大变化,旧的世界秩序破损,新的秩序则尚未建成。围绕着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建,世界各主要力量既有自己的盘算,也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与困难。崛起的中国在国际影响力上升的同时,经济减速的风险也客观存在。基于历史传统与基本国情,中国对世界秩序、世界体系有自己的看法。新秩序的构建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世界政治世界秩序美国中国外交

[作者介绍]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中美关系、中国外交战略。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不管承不承认,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只是这种变化不是靠世界性战争实现的,而是一种改良式、渐进式、“温水煮蛙式”的变化,在量变和质变之间甚至看不出明显的界线。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新的世界。回溯过去,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一战后华盛顿-凡尔赛体系以至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再到冷战后漫长的过渡式“后后冷战时代”,我们今天正面临第四次历史性变迁,我们正面对新的世界体系重构,正所谓近400年未有之变局!

前三次历史性巨变都同世界性战争(热战或冷战)直接相关,因此体系之坍塌或构建都是疾风骤雨、大开大阖式的,基本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我们正身处其中的这新一轮秩序之变,则既与一系列局部性战争(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地区性冲突(如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乌克兰危机、东海南海摩擦)相关,也同国际力量格局的自然变动攸关——所谓新兴力量群体性崛起、西方世界整体性低迷、非国家行为体呼风唤雨、全球性问题集中爆发等等,从不同侧面冲击既有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而更为根本的,则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威胁多元化等“五化”前所未有地同时并存于世界,它们相互激荡、互为因果、连锁反应、推波助澜,你方唱罢我登场,东边日出西边雨,剪不断理还乱。对执政者来说,面临的任务千头万绪,“机遇和挑战均前所未有”,纵然使出百般武艺精忠报国,最终白了少年头,也未必招人待见。对普通民众来说,面对一天一变的网络资讯和难以适应的气候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国事家事天下事,常常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而对善于冷眼看世界的战略思想家而言,这个时代给他们思考、写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于是乎,一批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接连问世,法国人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美国人福山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英国人克拉克的《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战争》、台湾学者朱云汉的《高思在云》等等,从历史的纵深、政治经济的结合部、人类政治的发展前景等多角度拷问我们的时代、探寻未来的秩序。然而,他们提出的问题比给出的答案多,他们的困惑似乎比芸芸众生还更多几分。

其中不能不提的是,年届90的基辛格博士依然活跃在国际舞台,敏于思考,勤于著述,善于沟通,指点迷津。他的《世界秩序》一书悄然面世,似乎是一个阅尽世间沧桑的老人在告诫世人,我们所处的世界秩序真的已经变了,而我们却都没有做好重塑新秩序的准备。旧的秩序破损、濒临坍塌,新的秩序将建未建,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的事实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各国都忙于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儿而无暇静下心来重振地球村这个共同的家园,则世界表面的经济繁盛和技术进步到头来恐怕只会带来更具毁灭性的后果。

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历史性时刻,各国都积极筹备、隆重纪念,红场阅兵、天安门广场阅兵、联合国大会……人们似乎期待以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为分水岭,总结过去、正视现在、面向未来,内心其实都在呼唤一个更加与时俱进同时富有活力的新世界秩序的到来。然而,谁将是世界新秩序的引领者或缔造者呢?

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同时也是既有世界体系的主要缔造者,美国自然希望继续主导这个世界。奥巴马无论怎么“谦逊”,在继续领导世界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从来都不含糊,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问题不在于美国是否继续领导世界,而在于如何领导”,“美国决不当老二!”“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不管如何包装,内核都是“实力”,美国追求的永远都是实力至上,目标则是继续领导世界100年。

问题是,世界已不是过去那个世界,美国也不是昨天那个美国。就军事实力而论,美国仍占据绝对优势,相较逐渐老化的俄罗斯军力,美国的军事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冷战时期更胜一筹。其他如科技力、网络力、战略力、文化力、情报力、同盟力、智慧力、地缘力等等,仍令他国难望其项背,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仍是“唯一超级大国”。但从经济实力角度看,美国的绝对领先优势至少面临来自欧洲和中国的挑战。就单个国家而言,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10.2万亿美元,离美国17.4万亿美元虽差距仍大,但全世界超10万亿美元GDP的毕竟不再只美国一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购买力评价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总量(17.6万亿美元)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17.4万亿美元)。①“China Surpasses US as World's Largest Economy Based on Key Measure”,https://www.rt.com/business/194264-china-surpass-usgdp.(上网时间:2016年10月19日)而更多的国际观察者们认为,中国经济超美只是时间问题。从政治和社会两个维度看,美国面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内部问题,政治“极化”、“碎片化”和社会“分化”愈演愈烈,以至曾经高呼“历史已经终结”的福山写下《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一书,公开表达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失望和无奈。制度优势和社会活力一直是美国人引以为傲的软实力,也是其能够对外行霸权的国内基础,从2016年美国大选中的“特朗普现象”、“桑德斯现象”看,这个基础正在出现麻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奥巴马的对外政策屡遭批评或掣肘,绝非偶然,而他在应对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利比亚危机、伊拉克危机、“伊斯兰国”等等问题上的作为不力,实在是因为他不想管、不敢管也管不了。毕竟,2008年金融危机后被推上台的奥巴马,当务之急是经济、经济、经济!结果,美国的经济终于走出危机,再次步入复苏增长轨道,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却在无情下滑。在这种情况下,靠美国单极维持世界秩序的稳定,显然不切实际,美国少数人仍在做着“美利坚帝国”的迷梦,但多数人对美国实力的限度是心知肚明的。

欧盟能否构成世界的另外一极姑且不论,但其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现代化水平程度最高、全球治理水平和能力最强的力量组合,是维护世界秩序稳定或重构世界新秩序的重要力量。2014年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首访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传递出一个非常鲜明的信号,那就是中国认同欧盟作为世界政治一极、文明一极的独特分量,也希望通过深化中欧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的稳定。然而,自冷战结束后,“欧盟往何处去”就一直困扰着欧洲各国领导人,美国人所形容的“经济巨人、政治矮子、军事侏儒”状况虽有所改观,欧洲人在叙利亚、利比亚冲突中甚至冲锋陷阵跑在美国人前面,但是,总体而言,欧盟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还面临不少困难。高福利制度和外来移民增多带来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下的经济复兴问题,乌克兰危机折射出的战略安全困境,等等,显示“后现代”的欧洲也免不了“战争与和平”、“发展与复兴”等“现代国家”习以为常的那些烦心事儿。近两年,欧洲骤然成为全球恐怖主义的重灾区和中东难民的集散地,更凸显欧洲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总之,欧盟作为国际政治事务中的整体性力量,如何整合实力、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是个大问题。否则,欧盟主要大国只能各怀心腹事,劲有时并不往一处使。德国最具实力,但默克尔很有分寸感,不愿挑头;法国有意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但作用有限;老牌帝国英国则如美国著名评论家法里德·扎卡里亚所言,“正在放弃全球大国身份”,一场谁也不在意的“脱欧”公投竟然出人意料地弄假成真,让人对“大”英帝国是否从此变成“小”不列颠开始认真思考。欧洲大国如此,中小国家能做何指望呢?

另一个堪称一极的大国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最具争议。中国人和美国、欧洲人在如何看俄罗斯这个问题上观点就大相径庭。中国人更多看到的,是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军力、厚重的文化,以及充满魄力和魅力的普京,因此往往对俄罗斯高看一眼,一直将它视为另一个世界级大国而倍加重视。这背后,恐怕多少同中国与沙俄之间的历史积怨、与苏联之间的恩怨情仇等历史记忆有关,毕竟,中国曾是受害者、受伤者或弱者,因此容易放大对俄罗斯实力的认识。美国人看待俄罗斯,则完全是一种胜利者的心态。问起华盛顿的战略界人士,十之八九会说“俄罗斯不会有什么用了”。一些学者甚至觉得,冷战后的美国历任总统总在试图从羞辱俄罗斯的过程中享受某种快感。美国朝野弥漫的这种“俄罗斯不行论”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危险。如果历史是一面镜子的话,镜中的俄罗斯从来就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平庸者。在成功化解古巴导弹危机后,肯尼迪曾经心有余悸地告诫后任美国领导人:“核大国在捍卫自身利益时,应避免出现让对手必须在耻辱的退让与核战争间做选择的情形。”不管怎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面临巨大难关,俄罗斯毕竟是世界政治中谁也不能小觑的战略性力量,更何况,俄罗斯拥有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能源、国土规模等天然优势。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共同缔造者之一,俄罗斯对当今及未来世界秩序有一套全面的看法和阐述,需要人们认真审读和仔细聆听。

在世界大国俱乐部里,不应忘记的还有印度、日本和巴西。三国虽各具特色,但在期待成为被人尊重的世界级大国方面则同气相求,联手“争常”即是重要标志。但毕竟,印度崛起的光芒不如中国闪亮,目前合纵连横多意在经济发展,对世界新秩序的构建缺乏必需的意愿和能力;日本安倍政权虽无日不在“俯瞰地球仪”,但志大才疏、心胸狭隘、缺乏担当,在美国的羽翼下尚难称得上一支完全独立的战略性力量;巴西虽不甘偏安南美,但与世界政治的中心地带相距遥远,且自身面临严重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世界杯、奥运会的光环掩盖不了巴西深层的矛盾,巴西的再度崛起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相较于欧、俄、印、日、巴等诸强,中国的优势是明显的。不仅经济发展态势最好,而且政治社会总体稳定,更重要的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坚持正确的战略选择,中国不仅实力迅速崛起,而且国际影响力日盛一日。正因如此,中国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视为最有可能取代美国的下一个超级大国。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它标志着中国人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步伐。这是继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二之后又一标志性事件。除日本之外的几乎所有美国重要盟国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似乎印证了一个饶具讽刺意味的新现实,那就是,美国的经济在复苏,国际影响却在下降;中国的经济在减速,但国际影响力却在上升。综合评估,国际力量对比中升美降的总趋势没有改变。

然而,中国也有中国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所谓“老二综合症”。尽管中国只是在经济总量上位列第二,但国际社会倾向于中国在综合国力方面也是“老二”,于是中国终于“被老二”了。问题是,这个“老二”与“老三”、“老四”、“老五”的差距没有实质性拉开,却与“老大”的差距依然巨大;既要面临来自“老大”的挤压,也要适应来自“老三”之后诸强的羡慕嫉妒恨;既要继续跨越新兴大国崛起进程中的“中等收入陷阱”,也要努力超越与既成大国美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防范在中亚、西亚、北非一度上演的“颜色革命陷阱”,还要处理一系列国内、周边问题交织混杂的“成长中的烦恼”。习近平主席讲,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恰如黎明前的黑暗,越接近走向光明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困难、风险、挑战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始终强调自己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而不会成为颠覆者。

但是,在部分美国战略界人士看来,“亚投行”、“一带一路”、东海南海强势维权……凡此显示,中国人正以自己的方式改造既有国际和地区秩序,在表面维护既有体系的同时打自己的小算盘,搞自己的小体系。同样,在中国部分学者眼里,美国无节制无原则地偏袒日本、菲律宾,公然插手东海南海争端,滥用“量化宽松”和贸易保护主义等等,也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颠覆自己一手打造的战后国际秩序。于是乎,中美关系走到今天,秩序之争越来越成为凌驾一切之上的核心问题。不止如此,世界各主要力量也都在思考如何修复、改革世界秩序。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世界秩序?

对于各国的决策者、执政者而言,所谓世界秩序、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国际体系等等,无外乎就是如何把握世界大势的另类表述,而不太在意这些概念之间的微言大义,更多是一种不求甚解、大而化之。对于学者或研究者而言,上述概念的区分不仅意义重大,而且直接影响对重大战略问题的看法,为此往往不遗余力,甚至皓首穷经。①近期阎学通教授对此作了专门且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包括世界秩序在内的相关概念的学理性把握。参见阎学通:“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科学》,2016年第1期。

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倾向于基辛格的态度,既有一定学理阐述,又不过多纠缠于概念本身。在他看来,世界秩序其实更多是一种理念、一种构想、一种愿景,与既有的国际秩序不尽一致。理由很简单,因为,真正的世界秩序到今天并没有存在过。②参见[美]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林华、曹爱菊译:《世界秩序》,中信出版社,2015年,序言。我们今天绝大多数的国际政治学者,往往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作为现代国际体系的起点,主要原因在于它确立了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准则,比如,主权独立、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这些准则虽然此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但并没有像威斯特伐利亚条约那样被明确地规范,进而具有超越区域而成为所谓的普适性的准则。但从历史的大视野去看,一方面,这个体系所规范的相关国际关系原则是不全面的,更多的是建立在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和经验之下的。另一方面,它规范的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准则,而对非国家行为体则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可是今天的世界已经是国家行为体加非国家行为体共同组成的新世界。更重要的是,在欧洲各国1648年签署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同时,世界还存在几个并行的体系,比如中国的朝贡体系,以中东为核心的伊斯兰体系,而此时的非洲、美洲、澳洲板块则远居这些体系之外,尚未全面觉醒。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规范的只是欧洲部分板块,对世界并没有广泛的约束力。

从中国的视角看问题,中国传统体系出现裂痕,早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前,其中1592年的中日壬辰战争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这一年,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公然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对日本而言,这是其发动海外侵略战争的起点;对中国而言,则是自唐朝以来一直学习中国的“好学生”——日本,开始动手打“老师”了。③杨海英:“历史意识与现实交响”,《光明日报》,2015年6月3日。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将日本的这种战略意图当作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战略转折,而依然沉醉在天朝王国的幻象中;及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人依然还在半梦半醒之间;再及至日本人在1894年重演壬辰战争的那一幕,通过甲午战争将天朝大国的尊严打得体无完肤,中国才“猛回头”完全惊醒。中国被西方坚船利炮和欧风美雨裹挟进现代所谓文明体系,再被当年自己的“学生”羞辱得颜面扫地,华夏体系也就无法维系了。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百年屈辱,由此开端。此后,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国家建设进程,并最终走上通过改革开放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中国人的秩序观、体系观与西方人相比自成一格,是不争的事实。中西之间在所谓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发展道路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和隔阂由此而变得更加深刻,也是源于两种不同秩序在不同轨道上的自我演进。而等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尤其是跟美国、欧洲主要国家在一战、二战战场上并肩作战,两种体系才得以正式地正面互动。然而,这种互动对西方是主动的,对中国则是被动的。虽然中国也以战胜国身份参与了华盛顿—凡尔赛体系的共建,但仅分得西方列强的残羹冷炙,遭受的却是更大的屈辱。二战后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中国终于能与美、英、苏等列强共建,并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这是建立在西方对中国未来政治方向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之上的。而一旦中国的国内政治方向出现另一种面貌,西方的脸色即为之一变。新中国仍然被西方视为旧世界,被孤立在美国主导的所谓国际体系之外。

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也曾一度给美国和西方人再次带来期望,认为中国从此走上融入西方体系的不归路。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中国的命运始终还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几十年之后,中国既没有“西化”,也没有“分化”,中国虽不再是那个封闭的中国,但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不是苏联,虽在崛起,却坚定地奉行和平崛起;虽坚持独立自主,却不全面挑战既有国际秩序;虽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却在市场经济经济、自由贸易、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比西方更坚决。对于这样一个中国,美国人和西方人既爱又怕,想全面接纳既放不下身段又心有不甘,想全面遏制既难以做到又投鼠忌器,想放任自流则自觉风险太大承担不起。怎么办?奥巴马在思考,希拉里在思考,特朗普也在思考,美国战略思想界人士都在不同程度地思考,但迄今却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不论怎样,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威胁多元化,将世界各国历史性地拉近,使得全球第一次开始思考共建一个所谓既建立在国与国平等基础之上,又必须思考非国家行为体;既要应对所谓“高政治”的政治、经济、安全问题,又必须面对所谓“低政治”等非传统全球性新问题的世界新秩序,构建所谓真正意义的世界新秩序因而历史性地摆在人们面前,且首次成为可能。

如何构建新秩序?既然没有一家能主导新秩序的构建,就只好依赖国际社会的再度合作。毋庸置疑,中美在新秩序的构建过程中是合作者还是竞争者抑或对抗者,将直接攸关新秩序的成败。为此,包括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伯格斯滕、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在内的国际战略家们纷纷建言献策,从不同侧面勾画中美合作的蓝图。也有不少学者、政客以旧的思维预测甚至鼓噪中美冲突的未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提出“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新理念、新思想、新倡议,体现了在世界秩序重构进程中中国人不同以往的包容、大气、主动、自信。但一个巴掌拍不响,探戈需要两个人跳,全球共同的事业需要世界各国共建。○

(责任编辑:黄丽梅)

猜你喜欢
世界秩序秩序体系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国际秩序的裂变及其未来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秩序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与全球治理的未来
在“相互依存式主导权”和世界秩序重塑下解读中国梦
金砖国家对西方意味着什么
要有不同于西方的全球治理方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