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玉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是一门艺术,不可滥用,把握适度,让留白有节奏有效果有意义,从虚中幻化为实,从假设中演变为丰盈,始终牵动学生的心弦,与文本相融相通,有效地提高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语教学; 教学设计; 研读 ; 引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86-01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以虚当实,意尽形全。而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留白艺术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上恰当的留白,就好似冗长旋律中偶尔跳跃的休止符,让课堂瞬间灵动起来,使得平铺直叙的讲解有了节奏感,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空间增添了一笔靓丽的色彩,挖掘出学生情感活动,使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升华学生的文学境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语文教师在课堂穿插留白是一门艺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别有洞天的生机和韵味。笔者以阅读教学为例谈留白的妙用。
一、导入环节留白——激情生趣
导入环节向来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关卡,其重要性在于导入方式是否新颖,是否有趣,是否能够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导入环节恰如其分运用留白,会产生奇特的化学效应,既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激发学生做探究者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以问题的提出为留白的时间点,学生思疑、解疑、释疑,趣在思中起,乐在思中生,行从思中来。例如,《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先闭上眼,感受一下,假如现在你是个盲童,你会感受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学生闻言,好奇中还有一份激动,脸上写满了疑虑、惊奇,轻轻地闭上双眼,此刻,课堂一片寂静,时间也似乎凝固了,世界仿佛安静下来。秒针一点点拨动,不时有学生说“老师,虽然我看不见,但是我能闻到教室窗台上那盆花的香味”。“我能听到外面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虽然我看不见,可是我的手可以动,我的脚也可以走路呀!”“我脑子仍然在想一些事情”……其实,这种留白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体验,为学生即将解读课文中盲童的生活多一份切身感受,甚至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学生期待看到这样一个盲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埋下伏笔,产生一种想了解这个盲童的心理冲动,她如何感知生活的美好,她会因为看不见就整日哭泣不去面对生活吗?还是会如同正常人一样“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
二、解读文本留白——挖掘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品读解析、把握脉络、鉴赏美感、引发共鸣、探究主旨,会有不少可以设计留白的节点,既可以从文本字、词、句的研读细品中设置留白,让学生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也可以将行文中那些含蓄隽永的叙述表达作为留白的根据,让学生用独特的心理体验完成对这种意犹未尽行文的再创作,一方面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会贯通,一方面完成对文本作者情感无限延伸的开放式、发散式的多层诠释、多元解读,从而鉴赏文本美感,进而体验作者的情感,挖掘、深化和升华情感境界。依然以《触摸春天》一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小女孩在仰望什么?教师利用文本中的这一留白,引导学生尽情补白,她究竟能看到什么呢?于是,学生们开始沉默,静静地思索。“老师,小女孩望见的还是那只蝴蝶”“小女孩看到的是美丽的蓝天”“小女孩想象自己也变成了翩翩起舞的蝴蝶”……由此看来,留白提供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平台,补白不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而是以学生的主观意识主动自觉地解读文本,了解一个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和点拨,最终使学生与盲童的心念合二为一。同时,这样的留白处理也让整个课堂充满了张力和活力,为学生打开了艺术天窗,提升了艺术境界。
三、课外延伸留白——升华情感
不少课文的结尾总是留给读者一些余音未了、余味无穷的感觉,这是留白带来的艺术化的效果,一种无限扩大的可能,一种天马行空的空间想象,一种至高至上的艺术境界,令读者叹为观止、千肠百转、思绪万千。教师抓住这样的文本结尾留白,充分催生学生意犹未尽、不吐不快的心理渴求。如《凡卡》一文的结尾让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充满了同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学生写道“爷爷终于来到城市,接走了凡卡,他们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也有的写道“凡卡的信意外地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到,他俩收养了凡卡并帮助他找到了爷爷”。更有人这样写“那一夜,凡卡写好信睡着后,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现代,再也没有凶狠的老板和老板娘,他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迎着朝阳上学校”。这一系列的结尾留白,实际上就是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了延伸和升华,以各自不同的想象思维,为作者欲言又止的悲叹结局画上充满个性的句号。以文化人,用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浸润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境界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留白艺术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丰润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丰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是一门艺术,不可滥用,把握适度,让留白有节奏有效果有意义,从虚中幻化为实,从假设中演变为丰盈,始终牵动学生的心弦,与文本相融相通,更为精准地揣摩作者的情感思路,更为丰富地彰显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曼.亲近童心——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技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3).
[2]谢迎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长江丛刊,2015,(1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