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华
摘 要: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出现了差别,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区别,这提醒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现有差异,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分层教学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直面薄弱问题,在参与和历练中获得提升。这样能缩小学生的差距,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促进个体间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分层学习;问题引导;练习;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76-01
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学效率得到了保证,但面对性格迥异、基础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强行要求学生“步伐统一”,而是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细致的布置、合适的引导,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引领不同基础的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发展。
一、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各个击破
学生的数学建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所以要想让学生取得最大限度的突破,我们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预估他们面对学习内容可能出现的反应,这样才能设计出层次不同的问题,在试探中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问题难度进行标签化,然后选择合适的学生提问,做到以点带面、各个击破。
例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顺着教材设计的情境,我引导学生在温度计上认识了负数,感知到负数的大小,从而初步接触负数这个概念,在接下来的探究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1.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2.说一说负数的特点。3.你能在数轴上找出-1和-4吗?你认为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4.用自己的方法画出-2。5.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你对负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在处理每个问题的时候我按照对学生的了解请对应的学生来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我会邀请同一水平线上的学生补充,这样的彼此激励起到了好的效果。在处理最后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是先请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回答,然后再请其他学生补充,这样学生就能全体参与,并且在参与过程中提升认识。
二、做好详略得当的引导,提优补差
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导致他们面对同样的学习要求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细节,注重采集“学习样本”,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伸出援手,这样将学生的疑难杂症消灭在第一时间,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有莫大的好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不需要我们平均用力,出现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是最智慧的,也是最具实效的。
例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材中的例题呈现了一个数学实验的统计表(在不锈钢和陶瓷的保温杯中倒入温度相同的水,然后每隔半小时测量水的温度),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下面安排了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我首先请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在学生按要求活动的时候,我在行间巡视,以期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结果发现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很大的差别:个别学生看不懂统计表,他们甚至不知道要对着横坐标上面的时间来描点,所以他们对着纵坐标找到合适的温度后不知道这个点应该点在哪里;还有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纵坐标上的每一格表示10℃,而每一大格又用虚线平均分成5份,所以温度应该都是很精细的,这些学生在描点时温度与实际相差很大,说明他们没有发现统计图中细分的格子线。发现这样的情况,我立即对学生做出了指导,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我请这些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完成统计图的过程,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完成分层设计的练习,提升效率
学生的巩固练习仍然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一般在练习中首先要呈现一些常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练习中学生能更加熟悉所学内容,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呈现一些有变化的问题,让在变式中抓住问题的核心,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根据练习的难易程度邀请不同的学生参与,既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得到锻炼,也让优生有用武之地。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道练习题:1.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2.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相等,面积也相等,已知三角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3厘米,用两个这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练习凸显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让学生对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些问题的难度逐渐上升,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首先是经过独立思考,然后参与集体交流,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强化一下印象,对于欠缺的问题,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再学习”的机会。通过这些练习的处理,学生对于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知识就有了更准确的定位和更系统的认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科学的,是人性化的,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无障碍地融入课堂,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更加均衡。
参考文献:
[1]汤静.小学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的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4.
[2]周丽娜.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