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梦茹
弹幕文化的狂欢与收编
郑梦茹
弹幕在这两年快速发展,获得了视频网站、电影、电视等多种媒介的青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本文从亚文化的视角对弹幕文化现象进行探究,对其文化主体、文化风格、文化冲突进行分析,并对弹幕文化受到的意识与商业形式的收编进行思考。
弹幕;亚文化;风格;收编
自2007年视频网站AcFun(简称A站)引入弹幕以来,弹幕在我国随着互联网视频的普及而快速发展。除了AcFun和Bilibili(简称B站)这两个最大的弹幕视频网站之外,其他媒介也纷纷加入弹幕阵营,2012年土豆网首次出现弹幕形式的豆泡,2014年湖南卫视将弹幕运用于金鹰节晚会和湖南卫视春晚直播。随着爱奇艺、乐视等主流视频网站添加弹幕功能,弹幕已然成为互联网视频的“必备品”,具有快速且有效提高内容热度、衡量内容优劣和改进内容品质的功能。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今年初在央视9套开播时并未受到多大关注,一个多月后,该片被网友上传到B站,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在B站的点击量已破百万,豆瓣评分高达9.4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弹幕的巨大力量。
其实,弹幕就是一种创新的评论模式,只不过它与依托现实时间排序的传统评论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的视频网站评论区更像是一个留言板,而弹幕依托的是视频的时间轴,同一个时间发出的评论同时出现在屏幕上,随视频进度出现,这种评论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弹幕的内容主要有字幕翻译、科普解说、评论调侃等,弹幕使用者通过这些方式对视频文本进行再次解读和加工,掌握了传播主动权,视频内容反而处于被动地位。如今,以A站、B站等弹幕网站为中心,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弹幕文化,这种亚文化状态值得一探究竟。
弹幕网站的使用者以90后为主,用户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可称为“弹幕族”,第二类是普通用户。“弹幕族”指的是喜欢看弹幕视频并发弹幕的用户以及更高阶的UP主(即视频上传者)。这一类用户对ACG文化(指动画、漫画、游戏)兴趣浓厚,是弹幕网站的重度使用者,从B站板块划分就可见一斑。B站目前有十几个板块,其中动画、番剧、音乐、游戏、鬼畜板块是“弹幕族”的主要活动场地。
第二类人群并非ACG爱好者,他们使用弹幕的频率和强度远比不上“弹幕族”。这一类人群使用弹幕网站是因为弹幕网站能满足他们的观影需求。弹幕网站绝大部分视频没有广告,同时有许多字幕组驻扎在弹幕网站里,即时提供丰富的影视资源,尤其是在境外剧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弹幕网站成为看剧、追剧新地。
▲弹幕已经运用到动漫、影视、发布会等多个领域。
无论是哪个群体,弹幕网站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满足个体的社交需求和观看需求。弹幕的共时性消解了互联网观影的孤独感,满足了个人表达的意愿。首先,弹幕刺激了用户的兴奋感和参与感,提供给他们一个与现实交流的有效途径。其次,弹幕提供了视频内容之外的信息,打破了传统观影模式信息封闭的状况。不少弹幕内容是对视频内容的延伸,比如科普解说类弹幕,对视频中的某些陌生的文本及其来源进行解释,丰富了视频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他人的看法,当个体对某个画面、细节、情节有疑虑时,弹幕提供了和他人即时交流沟通的平台,个体可借此衡量自己的观点是否与他人一样,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
弹幕网站集结了大量ACG爱好者,其中不少个体兼备日剧迷、“腐女”等多重身份。以他们为代表的群体构成了当今中国亚文化群体中的一大旁支,在他们使用弹幕编码、解码的过程中,构建了自我与他者的区别,也确立了独特的弹幕文化,炫耀与狂欢构成了这种文化的风格特色。
(一)炫耀消费的文化
亚文化是一种炫耀消费的文化,通过对商品或拒绝或独特的消费,表达对它的认同或禁止的意义,以此确立自身的风格,与正统文化相区隔。[1]弹幕文化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构成异次元墙,与正统的文化形态区分开来:
第一,区分他者的术语。“弹幕族”有一套独特的术语,例如用“BGM”表示背景音乐,“前方高能”预告接下来将会出现值得注意的内容或场景。这些颇具风格的术语在观看弹幕视频时经常出现,对普通观众来说十分陌生,其实这是“弹幕族”对“非我族类”排斥的一种表现,使用这些术语增强了群体内部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是“弹幕族”对自身文化内部规则进行设定的方式。
第二,弹幕视频网站的准入机制。长期以来,A站、B站只接受邀请码注册,随着弹幕文化的流行,弹幕网站逐渐放宽进入标准,游客可不受限制地注册为用户,但只有通过考试成为正式会员才能解锁大部分功能。以目前B站的审核制度为例,考试题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弹幕礼仪题,需全部答对才可进入第二部分自选题。自选题中有诸如“‘我就是高达’是哪一部高达主角的台词”“哪个角色不是竹内顺子配音”等题目,这些问题在非御宅族或非弹幕圈的人看来,颇有些难懂,实际上考察了用户对御宅文化的了解程度,只有通过集体“审讯”才能进入这个圈子。
第三,创造特色文化。弹幕网站中,各类粉丝聚集在一起,弹幕网站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用户和网站共同创造出的特色文化,成为弹幕文化的资产。比如A站自2010年开始就举办了春晚,B站也随后效仿;A站网友创造了代表A站的卡通人物“AC娘”“TD娘”,B站2010年也选出官方吉祥物“22娘”“33娘”。
这几种方式构成了“弹幕族”资格授予的形式,赋予了“弹幕族”炫耀消费的文化资本,用户在创造和使用这些文化资本的同时,明确了“我们”与“他们”的差异,激发了群体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弹幕文化的维护。
(二)仪式狂欢的文化
弹幕网站使用人群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他们对特定的文化、人事物表现了狂热的追崇,对文字进行了颠覆、重构和偏离式强调,以戏谑的口吻表现出了对主流文化的游戏、消解、娱乐心态。在弹幕的使用中,产生了类似仪式狂欢的效应,这种仪式狂欢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刷屏弹幕。这种弹幕格式较为统一,颜色形式丰富,刷屏行为普通观众很难接受,对他们而言却是一种表达强烈支持的认同方式。刷屏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快感,同时营造了特殊的“节日”氛围,能够引起同好者的效仿。刷屏作为一种仪式凸显了狂欢的性质,在这种性质下,构建了“弹幕族”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
第二,对优质UP主的推崇。弹幕视频网站的内容生成主要依靠用户自主的投稿行为,优质UP主颇具创造力,他们的视频内容多为原创或者是对其他视频的二次编辑,经过加工后的视频往往发生了巨大颠覆,在积累人气后,粉丝自发成团,UP主被推上很高的位置。例如游戏解说UP主“老E”,2012年在B站注册,投稿视频近140部,粉丝量高达60万,视频点击量最高的一部达到150万,其投稿作品“灵魂冒险!这种游戏中国玩家都不玩!”四天点击量就近60万,弹幕评论数达2.1万条。[2]类似的优质UP主还有很多,足可见其意见领袖地位。
第三,游戏戏谑的心态。狂欢中,人们现实中的社会身份地位差别暂时被遗忘,占主导的是欢乐、节庆的笑谑。弹幕使用者以戏谑的态度对文本进行恶搞,传递出对正统文化某种戏谑式的反抗。比如在A站春晚中,出现大量的“XX人民发来贺电”弹幕,这句话本是在传统春晚中出现的,被“弹幕族”颠覆了文本原来的意义,解构了文本原本蕴含的严肃性。再如,网友“奶糖哥”吐槽12306票务系统的视频,经多位UP主加工之后传到弹幕网站,点击累计超过百万,其经典台词“40道验证码没有一道答对的”等被多颜色的弹幕刷屏式突出强调,用户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看法。
“后亚文化”具有告别抵抗、远离政治的特性[3],而弹幕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与之契合,弹幕文化的抵抗不像过去的亚文化形态那么意味明显,而是用娱乐化的方式脱离现实的束缚,犹如平静水面下的小激流,似乎难以察觉,但它确实存在。
弹幕网站作为公共资源,每个个体都可以参与,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懂弹幕术语、仪式、规则,许多人对弹幕圈的文化没有强烈的认同感,对群体更没有“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只是流连于发弹幕的趣味。在A站、B站开放注册后,许多对ACG文化并不感兴趣的人通过在网上搜索答案完成“审讯”,进入弹幕圈,这些不符合“社群认同”的人对“弹幕族”来说是极大的干扰,除非是关闭弹幕,否则就得被迫看“异族”的弹幕,但是弹幕已成为“弹幕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么放弃弹幕,要么对“异族”侵入表示妥协,这对他们来说都难以接受,这种矛盾与混乱常常造成了群体内部和外部的冲突,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
▲A站“AC娘”“TD娘”
▲B站“22娘”“33娘”
弹幕文化内部也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源自“弹幕族”群体内部用户水平的差异。“弹幕族”用“小学生”一词来表示对群体内部行为幼稚、“非主流”用户的讨伐,通过集体发声,对“小学生”用户禁言、屏蔽或者向网站管理者举报,达到“清理门户”的目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弹幕视频网站,A站和B站之间长期互相屏蔽关键词,有人认为A站文章区与现实社会过多联系,破坏了二次元的和谐,也有人认为B站“小学生”过多,为了平衡二者,不少“弹幕族”在两个网站上都注册了账号。
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群体对自己的风格很敏感,这些风格形成了他们的文化空间,一旦被冒犯,为了保卫这唯一的真实空间,他们很容易参与打架事件。[4]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匿名性使得个体湮没在人群中,降低了个人的自制力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很容易无压力地宣泄本能冲动。为了维护特殊的风格,保卫弹幕的文化空间,弹幕文化群体也不时参与网络暴力。一方面和外来群体进行斗争,在视频里和外来群体吵架,另一方面去群体内部其他细分人群的聚集地,比如对方的百度贴吧里进行宣泄,以维持群体的一致性,同时净化群体的不和谐因素。
(一)意识形态收编
弹幕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外部文化的冲突给弹幕群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群体内部个体对弹幕文化的体验和感知程度不一而同,对冲突的抵抗能力也因人而异。当看弹幕失去原本的意义,矛盾和冲突大过弹幕带来的乐趣,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大大下降。当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后,为了避免群体压力下的风险,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矛盾选择沉默,或者转向其他群体,追求更纯粹的空间,这对弹幕文化来说是个巨大打击。
由于采用外站链接,弹幕网站长期以来一直面临视频侵权问题,弹幕网站为此多次受到了主流视频网站的控告。弹幕网站虽在一些剧目上做出妥协,但是大部分视频还处于一种没有版权的灰色地带,加上弹幕文化内外部的冲突和用户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大量污秽、偏激言论的出现,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2015年年末A站被文化部审查,一方面是因为A站缺少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另一方面也因为某些弹幕违反了安全网络的要求。为了保护版权、维护网络言论安全和构建和谐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必然会采用某种形式对其进行监管和改造,无疑会对弹幕文化造成影响。
(二)商品形式收编
弹幕对于用户的高黏性引起了各类媒介的关注,电影、电视、购物网站里都出现弹幕的身影,电影《小时代》、电视剧《古剑奇谭》等成功利用了弹幕进行了营销,甚至百度贴吧、喜马拉雅网络电台、乐视TV也推出了弹幕版以期吸引年轻一族围观消费。
在消费主义文化下,弹幕从二次元文化中走出,成为了一种商品,被挖掘、利用、消费,对弹幕的形式、长短、出现的频次进行了相应调整,使之更符合大多数受众的消费体验。
弹幕网站的发展也引起了各方资本关注。A站、B站均收到了外界的投资,B站还将进军影视市场。商业关注对弹幕网站和“弹幕族”来说将是个巨大的挑战,商业盈利的前提是拥有更加广泛的受众,这就要求弹幕网站内部做出一些调整以适应大众的消费文化,这些调整可能会损害弹幕群体的利益,弹幕网站会不会因此流失忠实用户,弹幕文化是否会被收编,或者只是文化阵地转移的问题,这些都值得继续关注。
“从对抗到缓和,从抵抗到收编,这样的过程构成了每一个接踵而来的亚文化的周期。”[5]每一种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都存在既冲突又统一、既排斥又融合的关系。弹幕作为亚文化的一种形态,一方面,其生产、群体活动及风格形成受到商业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亚文化群体也介入到商品生产、消费和再创造的过程中,丰富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格局。弹幕文化体现了对现实潜在的对抗,这种对抗看似波澜不惊,但我们不能否定它的颠覆力量,而且必须认识到这种力量对现实的解构力。主流文化对弹幕文化的收编是个必然,但具体怎么收编、收编的程度、效果如何,值得跟踪研究。
注释:
[1][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8.
[2]数字由笔者根据bilibili网站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4月8日。
[3]陈一.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4).
[4]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2.
[5][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5.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