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法,周 颖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20世纪20年代柏克赫斯特的访华
谢长法,周 颖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海伦·柏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是20 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创始了道尔顿制(The Dalton Plan)。1925年夏,柏克赫斯特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请来华讲授道尔顿制、与中国教育界人士交流教育问题,这是近代中美教育交流中极为重要的一笔。本文主要考察柏克赫斯特此次来华的始末及她在各地的演讲、交流活动,分析其访华产生的反响,旨在对柏克赫斯特的访华作一较为全面的探讨。
柏克赫斯特;道尔顿制;访华;教育
海伦·柏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1887—1973)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创始了道尔顿制。道尔顿制自1921年传入中国,不久就出现了学习、施行道尔顿制的热潮。1925年7月,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请,柏克赫斯特开启为期一个半月的访华之旅。她走遍了当时中国主要的城市,在各学校、机关发表演讲、参与讨论会,为各地教育界人士讲解道尔顿制的原理,并解答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柏克赫斯特访华始末及演讲、交流活动等作一较全面的探讨,并力求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在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引发了深刻的变革。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促使广大知识分子打破封建桎梏、进一步解放了思想[1]113-121。此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理念传入中国,在教育界引发巨变。一大批从西方尤其是从美国归国的知识分子身体力行地投身于新教育的建设,他们还利用自身在中国教育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对美国教育界谙熟的优势积极开展中美教育交流活动,邀请当时享誉世界的进步教育家来华访问讲学。如,1921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孟禄应实际教育调查社之请来到中国开展教育调查;1922年夏,美国教育测验专家麦柯尔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请来中国帮助开展心理与教育测验活动[2]60-61……这其中,1925年7月中旬至8月底,美国教育家、道尔顿制的创始者柏克赫斯特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请来华讲授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的到来,为中国沉寂的道尔顿制试验带来了生机,鼓舞着中国广大秉持“教育救国”理念的知识分子。
1904年,身为教师的柏克赫斯特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由此她便开始改革班级授课制。1904年至1920年间,柏克赫斯特不断完善、实践她的理论,并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实验成功,道尔顿制因此得名。道尔顿制受蒙台梭利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及杜威学校社会化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将学校作为社会的实验室,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法更多地负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随后,道尔顿制在美国多地多校实验并取得成功,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3]8-26。
1921年,道尔顿制传入中国,受到了舒新城、廖世承、余家菊等教育界人士的热捧。许多中小学,诸如奉天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江苏第四师范附属小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学等,争相试行道尔顿制。但中国的道尔顿制试验存在诸多问题,为使道尔顿制在中国取得更大成就,中国教育界人士决定邀请柏克赫斯特来华指导试验。
1923年12月,由于“省城(奉天)及外县公私学校采纳而试行之者有十数校之多。但因教师早无相当的训练与经验,设备与书籍之不完备,及言语上之困难,初步推行,迷乱与错误地方,为在所难免”[4],曾任奉天视学的王卓然与奉天教育厅接洽邀请柏克赫斯特访华,柏克赫斯特欣然答应结束日本之行后到中国东北调查、指导道尔顿制试验。1924年4月,由于“在日本不及一月,但讲演五十次,历地四十九处”[5]5-6,柏克赫斯特疲惫不堪,到达奉天不久后便折返美国。
柏克赫斯特返美后,舒新城曾与其通信两次。舒新城给她寄去译稿《道尔顿制在中国》并介绍中国研究、实施道尔顿制的概况[6]。1924年夏,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写信力邀柏克赫斯特来华。同年12月,王卓然再次拜访柏克赫斯特,表明希望其访华的心愿。1925年3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陶行知向柏克赫斯特发送了正式邀请函[7]。1925年5月,柏克赫斯特定于1925年7、8两月来华。
得知柏克赫斯特访华消息后,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陶行知与江苏省教育会会长袁希涛、副会长黄炎培联合东南大学行政委员会便着手筹备费用,制定柏氏来华游历行程单,分函各处准备接待,组织道尔顿制讨论会编制《柏氏与道尔顿制》一书,并请发免票及请翻译等[8],为迎接柏克赫斯特做足准备。
1925年7月14日,柏克赫斯特抵达上海[9]。来华后,她分地讲演、讨论约一个半月。柏克赫斯特风尘仆仆,足迹遍及北京、南京、上海、太原、汉口、杭州等8省13市。除发表演讲及参与讨论会,她还积极参与其他活动,如:1925年8月5日在北京与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时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的段祺瑞会晤[10],1925年8月17日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次年会等[11]。本文侧重叙述柏克赫斯特在华的学术交流活动,分析其对中国施行道尔顿制的推动作用及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一)演讲的主要内容
柏克赫斯特在各地的演讲都很受欢迎,听讲者众多。她的英文演说经高仁山等人口译、记录,随即发表在各种报刊上。其中《申报》《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刊载较多(见表1)。
表1 柏克赫斯特在华演讲一览表
柏克赫斯特的演讲内容包括讲解道尔顿制的原理及实施、针对当时中国的教育实际提出相关建议等。主要有以下内容:
1.对于道尔顿制的原理的阐述
柏克赫斯特将道尔顿制与传统教学方法对比,强调道尔顿制在师生关系、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化等方面的突破[17]53-132。她指出,自由、互相节制的团体生活、功课时间的预算是道尔顿制的核心,充分理解并运用这三大原理是实施好道尔顿制的关键。实施道尔顿制必须要使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融入团体中,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功课量做出规划,主动学习[18]。
2.中国传统教学方法应当怎样改进
柏克赫斯特指出,中国自古即是文化昌盛之国,近年来也日趋维新,所以眼下更应把中国的文化放在新环境之中,应用新方法以创造新的生机。传统教学方法与新教学方法不是相互对立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汲取有用部分来发展新教学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17]53-132。
3.中国教育该如何发展
柏克赫斯特莅临上海时曾感慨,每一个国家都有她的特点,中国就有着她独特的美丽与底蕴,就如中国人适合穿中山装,那么就应当坚持自身传统并善于用之。中国发展教育事业除了要坚持自身的文化传统,还应博采各国之长。如,中国有很长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哲学成就,而美国则历史较短,但其科学却非常发达。若能够将中国的哲学成就与美国的科学精神融会贯通,则一定可以创出一种新方法[9]。
(二)讨论会的主要内容
在华期间,柏克赫斯特参与了数十场讨论会。她对人们提出的关于道尔顿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悉数作答,并就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局势提出独到的见解。表2是对各大讨论会进行的总结:
表2 柏克赫斯特在华参加讨论会一览表
这些讨论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1.教育与世界和平
1925年8月6日,在欧美同学会的讨论会上,柏克赫斯特解答高仁山对于“教育与世界和平”的疑问。她认为,国与国之间因相互隔绝而出现纷乱,如果他们相互影响,彼此就能从中获益并相互依赖,并避免很多纷扰。为使各国在纷乱中相互影响,除了要通过教育加强联系,也应当在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进行联系、合作。加强了解与联系可以消除误解、增进信任,且国与国的利益联系更紧密之后,争端也会减少。
2.解答关于道尔顿制三大原理的疑问
中国人对道尔顿制的原理存在许多疑问,如:功课指定是否违背自由原理、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否影响团体生活、实际学习过程是否与时间预算原理存在矛盾等。柏克赫斯特深知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对道尔顿制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她在每次讨论会上都不厌其烦地跟各地教育界人士讲解道尔顿制的原理,细致回答每个问题。通过这种直接交流,人们消除了对道尔顿制的疑虑、加深了对道尔顿制的理解,从而极大提升了他们实施道尔顿制的热情。
3.解答道尔顿制实际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在实施道尔顿制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界人士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如:道尔顿制学校经费的获取、个别差生问题的解决、学生作弊的对策等。柏克赫斯特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道尔顿制教学的经验为中国广大教育界人士解答实施道尔顿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7]133-180。
(一)反响
1.柏克赫斯特在华期间的反响
柏克赫斯特在华期间,《申报》《益世报》《顺天时报》《教育杂志》等都以极大的篇幅报道了柏克赫斯特在华的活动及行踪。如:1925年7月15日《申报》刊登的《柏克赫司特女士昨日到沪》;1925年8月4日《顺天时报》刊登的《柏女士昨在教部演讲之盛况》;1925年8月10日《益世报》刊登的《已来津之柏女士》等。各大报刊对柏克赫斯特行踪、演讲及讨论会的及时报道使国人对柏克赫斯特的熟悉度渐次提高,其在华期间的活动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道尔顿制深受杜威学校社会化思想的影响,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曾产生广泛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柏克赫斯特在中国的受欢迎奠定了理论基础、群众基础。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人的反帝爱国热情高涨,各种救国思潮争相涌现。人们对柏克赫斯特的热烈欢迎也寄托着中国人对教育救国的无限希望[19]209-214。
2.柏克赫斯特访华后的影响
继1924年道尔顿制在中国陷入沉寂后,1925年柏克赫斯特的访华掀起了新一轮推崇道尔顿制的热潮。柏克赫斯特对道尔顿制原理的讲解及对实施方法的指正,提升了实施道尔顿制的学校的办学质量。全国各地道尔顿制学校不断兴起,学校总量上也有所增加——中学校达33所,小学校达43所。另外,柏克赫斯特的访华再度点燃了学者们参与研究道尔顿制热情。各种介绍、讨论道尔顿制的著述、文章不断出版、发表,如:1926年8月1日《申报》发表的《华东中学采用道尔顿制》;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编纂的《柏克赫司特女士与道尔顿制》;1927年《新教育评论》第3卷14期《道尔顿制下的史地教学法》等。
20世纪20年代,在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割据的情况下,“教育救国”在各种救国方案和思潮汇聚的彼时已成为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一大信念。道尔顿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打破班级教育制并冲击传统教育,以全新的方式培养人才,无疑为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实施教育救国指出一条新道路[19]209-214。
(二)评价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洋务教育”提倡西学,使原本坚实的传统教育有了裂缝,维新变法与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冲击传统教育,加速了传统教育的瓦解。此后,新文化运动促使当时的教育观念产生根本性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不断受到批判,西方新的教学法和班级组织形式被引进来。1921年,道尔顿制传入中国,这无疑为迷惘彷徨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经由“试行道尔顿制的先锋和主将”——舒新城的倡行、教育著述和报刊对道尔顿制的传播、教育团体对道尔顿制的推广,中国很快出现了施行道尔顿制的高潮[7]。由于对道尔顿制精髓缺乏深入理解,加之教师经验不足、设施不完备、时局动荡等因素,道尔顿制的施行遇到了重重困难,人们倡行道尔顿制的热情渐渐退却,中国的道尔顿制试验在1924年逐步走向沉寂。直到1925年,柏克赫斯特的访华为沉寂中的道尔顿制试验带来生机,也给了广大知识分子许多启发。微观层面,柏克赫斯特的演讲及讨论会的内容都极为丰富,包括:道尔顿制的原理、道尔顿制在哲学及心理学上的根据、道尔顿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道尔顿制表格的使用、对全国各地道尔顿制研究会汇编的问题作答;宏观层面,柏克赫斯特的访华使得中国教育界的眼界一新,包括:宣传美国实验教育理念;宣传道尔顿制;宣传科学、民主和进步,倡导教育创新;宣传了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成果,并结合相关理论予以应用性的建议,以世界的眼光对中国教育发展提出建议等。因此,柏克赫斯特的访华不仅推动了当时中国道尔顿制的研究和实施,她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交流与互动更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近代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页。
道尔顿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但仍存在弊端:第一,道尔顿制强调学习过程应从儿童的需要和自愿出发,这使得学生过于放任自由,出现为完成学习计划抄袭、偷懒等现象;第二,道尔顿制学校要求教师为每个学生每日指定功课,由于学生层次不一与教师工作量的加大,长此以往,学生与老师都不堪重负;第三,道尔顿制注重习得知识的总量而非各学科均衡的学习,完全打破学科界限,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第四,道尔顿制采用自习室制而缺乏课堂集中讲解,学生只能在自学中摸索、获得直接经验,而无法以更省时省力的方式获得间接经验等[20]168-188。
此外,在中国施行道尔顿制存在重重阻力。第一,传统教育观念在当时人们的脑中根深蒂固,因此他们还很难真正接受或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盲目趋新只会使学习停留于表面,而不在观念上做根本转变,中国的教育只能是徒具形式,更谈不上教育救国。第二,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落后,缺少推行道尔顿制的经济条件,比如:没有供学生自习的特殊的作业室,没有供学生自由支配的各种实验仪器和图书、没有合格的师资等,这些硬件的缺失使道尔顿制的施行举步维艰,以致最后道尔顿制走向消亡[21]92。
由于种种限制,道尔顿制在中国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也没能把中国教育带上康庄大道。柏克赫斯特返美后,人们逐渐走出狂热,开始对道尔顿制进行理性分析与批判。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经没有了施行道尔顿制的学校。即便如此,道尔顿制在中国也并不是无迹可寻。20世纪晚期,中国与美国的道尔顿学校开始了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虽然中国的道尔顿学校已不复存在,但道尔顿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谋求学生个性发展等精神仍存在于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与新课程改革中[7]。
[1] 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1(4).
[2] 谢长法.借鉴与融合 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2001.
[3] 舒新城.道尔顿制概观[M].上海:中华书局,1930.
[4] 王卓然.道尔顿制创始者柏克哈斯特女士来华记[N].北京师大周刊,1925-04-27(6).
[5] 柏克赫司特女士来华之消息[J].教育杂志,1925,17(5).
[6] 舒新城.致柏克赫司特女士的一封信[N].晨报副刊,1925-08-03(1).
[7] 余丹.道尔顿制在中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8] 柏女士来华之经过[N].益世报,1925-07-17(7).
[9] 昨日欢迎柏克赫司特女士之盛况[N].申报,1925-07-16(9).
[10] 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档案馆(The Archive of the Dalton School in New York City)档案资料Letter to Dr. Lin Yutang from Nancy Nix re HPs itinerary of her trip through China(1942-06-16).
[11] 太原电:中华教育改进社,定十七日上午九时在山西大学礼堂行第四届年会开幕礼,柏女士约十七到会,住山西饭店[N].申报,1925-08-18(9).
[12] 鄂教育界欢迎柏女士之盛况[N].申报,1925-08-03(9).
[13] 柏女士在京公开讲演[N].申报,1925-08-8(9).
[14] 已来津之柏女士[N].益世报,1925-08-10(7).
[15] 柏克赫斯特女士已抵济南[N].申报,1925-08-13(9).
[16] 教育改进社年会之第二日[N].申报,1925-08-19(9).
[17] 许兴凯.柏女士讲演讨论集[M].北京:晨报社出版部,1925.
[18] 柏克赫司特女士在杭演讲[N].申报,1925-07-18(9).
[19] 王炳照,田正平.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20] 廖世承.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21] 崔运武.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何宏俭]
Parkhurst’s Chinese Journey in 1920s
XIE Chang-fa,ZHOU Ying
(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Helen Parkhurst is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educationists in the 20th century,and she is the initiator of the Dalton Plan. In the summer of 1925,Parkhurst visited China for lecturing the Dalton Plan and communicating educational problems with Chinese educators at the invit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which is quit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Sino-America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the whole story of Parkhurst’s Chinese journey,her lectures and seminars on the Dalton Plan in China. Simultaneousl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percussion of her journey aiming to explore it comprehensively.
Parkhurst; The Dalton plan; Visiting China; Education
2016-04-2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U1609234)。
谢长法(1965-),男,河南新乡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颖(1990-),女,安徽马鞍山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G40
A
1001-6201(2016)06-0230-05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