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市场角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2016-11-24 00:41管立国
关键词:竞争力毕业生维度

管立国,王 影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基于就业市场角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管立国1,王 影2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就业市场是检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试金石,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关键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但是已有研究多是从高校教师和学生层面研究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忽略了用人单位的评价;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用德尔菲法进行量表设计,通过对就业市场的问卷调研,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了用于评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通过对该评价体系的研究,为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一系列管理启示和建议,为引导高校相关部门和在校大学生重视就业竞争力培养,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参考借鉴。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因子分析;评价体系

一、引 言

高校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稳定[1]82-86。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但是,对就业评价而言,现有的就业评价指标重“量”而不重“质”,在评价就业质量方面急需客观全面的量化标准,以达到毕业生就业数量统计与质量统计的内在统一[2]27-210。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从2004年至今,对反映就业质量的就业竞争力的研究逐年增多,呈现上升趋势。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具备的超越竞争对手从而寻求到适合其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或者说大学毕业生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3]49-52。在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紧张、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背景下,急需建立一套系统的、可测量的、适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在学生的人生历程之中进行创造和职业相结合的教育[4]181-186。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主动培养就业竞争力,还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并且可作为企业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力匹配度的重要依据[5]100-104,更可作为就业市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一个预警系统。

因此,本文从就业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探索构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归纳总结文献中就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指标,归纳整理出对评价指标的分析,形成总结性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就业竞争力评价的具体体系指标。

二、文献回顾

竞争力是一个间接衡量的特征变量,必须构建一定的模型来评价竞争力,根据模型选择指标体系。当前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者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型,已有文献按研究方法来看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定性分析法研究;一种是定量分析法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所述:

(一)利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就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柯羽和刘晓凤(2004)考虑到完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要从产生结果和形成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因此把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指标分成评价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和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性指标[6]117-119。楼锡锦(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以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3]49-52。孙星和陈万明(2008)从大学生就业状况客观性指标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两个方面构建就业评价指标体系[7]20-23,但是指标权重的确定还缺乏考虑。邹治(2008)提出大学生就业评估指标体系,要考虑到家庭承受能力、质量指标和宏观因素[8]109-112。刘斓和徐健锋(2009)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学生个体因素进行数据转换,再利用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挖掘,发现这些因素中的内在联系[9]295-297。郑雷(2010)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素质能力竞争力、基础能力竞争力和外部环境竞争力[10]54-55。

(二)利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就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岳昌君等(2004)从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11]53-61。许晖和尹哲(2008)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社会因素和就业意向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标[12]179-183。向卓元和丁可(2009)利用模糊层次模型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建设、知识和技能获取、个人特质方面构建就业竞争力,并利用该模型从毕业生和就业指导人员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深层次的分析[13]82-84。杨春华和杨玲(2009)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大规模抽样调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14]39-45。李正卫等(2010)分别从社会关系背景、学习成绩、就业态度和实践能力四个维度,利用普通回归模型和Logisitic模型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15]30-35。李璞和杨德祥(2010)基于系统工程和胜任特征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框架模型[16]122-128。洪莹和吴健豪(2011)使用问卷调查法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基本条件、工作能力、道德品质、潜力和职业定位是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17]39-44。王麒凯等(2012)通过问卷调查法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主观就业竞争力与客观就业竞争力[18]45-50。黄艳等(2014)研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通过数学建模从就业素质竞争力、就业质量竞争力、就业意识竞争力和社会资本竞争力构建评价体系[19]114-116。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知,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趋势是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但是研究视角依然集中在学生视角和学校视角,忽略了就业市场的反馈和评价,导致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测评体系不能完全描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可见用人单位和社会应该作为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主体,学生和高校评价就业竞争力难免有失偏颇。当然,更不能将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这三者作为共同的评价主体,因为这三者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会影响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文从就业市场的角度出发,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在外部环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对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通过回顾关于评价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整理归纳文献中现成的量表,设计中采用7级Likert量表,同时在尊重现有量表的基础上,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了筛选和部分修正,德尔菲法这种定性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立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具体指标。在实施过程中,专家组邀请了10位有人事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筛选专家的条件如下:从事人事工作10年以上,对人才招聘、培训、晋升有一定了解,接触过应届毕业生的非高校人员,专家涉及的行业有金融、贸易、保险、房地产、银行、旅游服务业。经过专家组的共同努力,将相似的就业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归类和合并,得到最初的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以上步骤,本研究得到最初量表,完成最初问卷的设计。

调研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基本的人员统计信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就业竞争力维度的重要性比重分配。人员统计信息设计了年龄、性别、所在行业、工作年限,便于调研组进行人员特征的分析,也可以鉴别被调研对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家庭背景、心理素质、学校因素、企业态度、工作力指标10个维度[5]100-104。第三部分的设计对就业竞争力各维度进行分数分配,以100分为总数,调研各个维度的重要程度,为更确切地描述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奠定基础。

(二)数据收集

采用问卷调研的形式,调研队伍为本校学生,经过前期的筛选和调研培训,两人一组进行街头拦截随机调研。调研之前培训时要求调研人员鉴别调研对象,只有满足条件的被访者才能开始进行本次调研。本次调研对象选取的条件是:参加工作6年以上,工作中接触过应届高校毕业生,非高校工作人员。调研历时两个星期,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问卷回收比率为85.15%。由于对调研对象进行鉴别,增加了调研的难度,但是从回收的问卷看,问卷整体质量较高。

在筛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过程中,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工具,找出影响竞争力的多元观测变量的本质结构并进行竞争力评价维度的降维分析,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核心维度,从而构建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四、数据分析

(一)信度检验

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需要检验测评工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也就是信度检验,当Cronbachα值越大时,表明被检测条目之间的一致性越强。经过统计分析,本问卷Cronbachα信度系数值如表1所示,本量表的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值都大于0.700,表明本次调研中问卷信度良好,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信度。

表1 信度分析结果

(二)效度检验

效度分析是调查结果反映调查客体的准确程度,即准确率和正确率。本研究从结构效度评价调研结果的有效程度出发。本次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验证量表测量的结果能否如实反映就业竞争力现状。一般来讲,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需要检验KMO值,如果KMO数值越大,表示条目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SPSS21.0得出本调查问卷的KMO值均大于0.920,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说明条目间大部分相关系数都较高,线性关系较强,可以提取公共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SPSS21.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取初始因子6个,采取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通过旋转后,仍有可能存在某个因子的所有因子负荷均高的情形,出现这种因子的合理解释是存在研究问题的某些共性,也叫多重共线性。研究中若存在类似的问题条目需要进行删除,因此删除条目C1政治表现、条目E3创新能力和条目I3用人单位满意度。另外,条目E1、I1、A4、H5的共同度在0.50以下,因此删除E1学术交流、I1对毕业生认可度、A4外语水平、H5学校声望。经过整理后得到的问卷结构效度较好,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最终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的6个初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共解释方差为74.15%,丢失的信息较少。

(四)研究结果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原有的评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维度降为6个维度,通过对具体的条目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发现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维度分成了两个维度,A1、A2、A3描述的是“专业能力”,计算机水平和再学习能力可以描述为“基本工作能力”。剩余的“团队合作”“心理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工作力指标”“社会实践能力”维度合成为一个维度,可以描述成“个人综合因素”。原有的“科研竞技能力”“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保留了下来。因此,本研究构建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由六个维度组成,分别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综合因素、专业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和科研竞技能力。

表2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7次迭代后收敛;

五、研究结论

(一)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包含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校企合作平台、院校的专业适应性、毕业生就业流动速度、社会对毕业院校的认可度。因此,从学校的层面看,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措施与机制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增加校企合作机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增强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院校的认可度。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社会关系、家庭状况等方面。显而易见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就业期望、就业心态,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充分考虑家庭因素作用,建立和畅通家庭沟通机制,采取适当形式,建立有效渠道,鼓励和引导家庭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做出努力,尤其是在就业前发挥家庭资源优势,与大学生探讨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事宜,引导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发挥优势,正确面对职场竞争,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和促进高质量就业。

(三)个人综合因素

个人综合因素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心理因素和工作力指标,这个维度是考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基本素质,也包括完整的职业人格。就这一维度而言,大学生在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首先要在思想上培养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其次要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此外要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公关能力方面。客观上讲,该维度是大学生在就业前自我评判的重要依据,是大学生定位就业目标的重要客观参考。这一维度内容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就是求职简历;因此,要在准备求职简历时,通过简历完整且清晰地呈现自身这一维度的优势,客观地评价自己,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加详实的证明。

(四)在个人综合因素之外显现的专业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和科研竞技能力三个维度

专业能力反映在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关系上,通过大学生在校获得的学业成绩和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反映出来。基本工作能力包括计算机水平和再学习能力,体现了用人单位考查应届毕业生的主体侧重内容,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计算机实际应用操作能力训练,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并且要注意学校教学体系中偏重理论教学的问题,弥补和强化再学习能力的培养。科研竞技能力表现在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素养和成效,以及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和获奖情况。明确提出这三个维度,充分说明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在评价就业竞争力时,侧重于对专业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和科研竞技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洞悉何种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会有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此,从大学生个体角度出发提升就业竞争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学业成绩,掌握专业技能;其次是要保持学习心态,提高再学习能力;再次是要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类竞技比赛,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1] 王占仁.就业形势与高校就业工作实践创新——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个案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2] 杨晓慧.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1,5).

[3] 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3).

[4] 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与科学表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5] 管立国,房玉琦,王颖.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

[6] 柯羽,刘晓凤.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7] 孙星,陈万明.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

[8] 邹治,陈万明.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8(9).

[9] 刘斓,徐健锋.基于二进制关联规则提取算法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计算机科学,2009(3).

[10] 郑雷.浅谈高校就业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3).

[11] 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

[12] 许晖,尹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13] 向卓元,丁可.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综合测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24.

[14] 杨春华,杨玲.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15] 李正卫,傅剑,裘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6] 李璞,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7] 洪莹,吴健豪.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证研究及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2).

[18] 王麒凯,李志,刘霜.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当代青年研究,2012(4).

[19] 黄艳,田辉玉,王建农.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4(4).

[责任编辑:何宏俭]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Market

GUAN Li-guo1,WANG Ying2

(1.Center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Business School,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which research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focus on the level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respect of employment market. The literatures measure whether the graduates’ ability could meet the requests of both the society and the employers,thus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this article adopts delphi method to design scales. Additionally,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wards employment market,the exploratary factor analysis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en,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ve conclusion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the article lead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ster of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Factor Analysis;Evaluation System

2015-09-25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教育学青年专项课题(EIA110370)。

管立国(1976-),男,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通讯作者]王影(198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G40

A

1001-6201(2016)06-0235-05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6.041

猜你喜欢
竞争力毕业生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