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2016-11-23 00:24张丽娟
资治文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皮亚杰操作性道德教育

【摘要】今天,儿童的道德发展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道德心理及其发展的早期研究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最大。本研究基于分析借鉴精神分析、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以及进化论如何描述和解释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与规律,渴望能够为当今的道德发展做出小小的贡献。

【关键词】儿童道德;研究

德国哲学家赫舍尔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早在上世纪20年代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法对道德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此后,科尔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发展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皮亚杰到科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都明显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即道德认知上。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在唯智主义、权威主义和技术主义等思潮的围攻下基本“失真”,进而带来了人性的贬抑、压制、扭曲甚至泯灭,背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使学生进入了米歇尔福柯宣扬的“人死了”的时代。

一、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调节人的行为的方式,通过舆论、传播、说服、教育、示范、内化和自我调节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尔文、卢梭、尼采、费尔巴哈都认为道德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什么?卢梭认为,是对同类的怜悯心。人看见自己的同类受苦,天生就会感到不安,这种不安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

二、道德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最早把道德看作是哲学的研究任务。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研究命题。此后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观点系统化。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以比较现实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总结了古希腊的道德思想。他首先创造了伦理学这个名词,并写出了世界上第一步伦理学专著(即《尼各马科伦理学》),为伦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时道德在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制度下得以发展。

《圣经》成为绝对命令,成为最高的善。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否定神权,强调理性提出利益决定道德。霍布斯把道德哲学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善与恶的科学,密尔则提出,一切道德问题最后总是诉诸功利。

人类伦理道德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对生活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认识结果。他通过语言、著作、戏剧、小说反映出来。

宗教在传播道德观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东方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到西方的基督教,无不把道德放在重要地位。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观

关于道德的基本范畴,即善与恶,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最根本的东西是基本本能。这种本能存在与任何一个人身上,其目的是满足某些基本需要。从弗洛伊德所生活的时代到现在,全人类最普遍关心的道德价值是公正、诚实、守信、助人等。但是我们很少在弗洛伊德的著述中找到他对这些道德价值的论述,因为他没有研究这些道德内容。由于他只关心与性有关的道德问题,所以在很多场合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良心概念是其道德发展观的核心。但是弗洛伊德的良心概念与过去任何人对良心的解释都不相同,因为在他看来,良心具有双重性:要么需要向本能妥协,从异性父母身上获得爱的满足;要么以同性父母身份自居,克服本能冲动,产生良心。这是一种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和紧张性。这种紧张性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儿童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的不相容性,另一方面来自个体努力谋取自身及其所属物种的长期生存。

四、认知主义的道德发展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立的。在他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又对这一理论加以完善和修正。

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把儿童关于社会关系的知识和判断看作道德的核心成分。他认为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对所理解的经验的建构。从这一观点出发,皮亚杰从经验如何促成了关于社会关系、规则、法律、权威的判断这个角度对道德进行了分析。

皮亚杰的理论有几个关键点。其一,社会性的传承并不只是复制被传承的东西,而需要重新建构。其二,道德发展受多种经验的影响,包括情感的反应(如同情和移情)、与成人的关系及与同辈伙伴的关系。其三、道德判断是社会关系的根本,儿童对成人的单向尊重转向双方相互尊重。

皮亚杰理论中关于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转向自律转变的观点,与当代文化和道德问题有密切关系。相互尊重和合作的思想是皮亚杰理论的关键所在,它意味着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不是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五、行为主义的道德发展观

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

(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道德教育一直是我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在实行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教育活动,我们都把道德教育理想化了,一味高大上的谈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又很难做到,我认为,应该把道德教育生活化,贴近我们的实际,不要一味谈道德义务,还要兼顾道德权利。

道德教育在某一种程度上忽视了这一基础,过于强调道德义务的履行,而忽视了个体的道德权利,在利他与利己之间严重失衡,陷入了道德理想主义,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低效。前几天在出租车上听到一则广播:公交车上一个女孩儿让座晚了,一个老太太破口大骂那女孩儿,那女孩儿还没到自己要下车的站就下车了,坐在公交车上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因为一个座位至于吗?能够给孕妇、老人和小孩儿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些老人就把这个传统美德当成年轻人必须给老人让座的杀手锏,有时候年轻人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没有让座,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理解他人,其实有时候一件事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不要用一些条条框框去要求他人。道德是什么?道德究竟是什么?道德应该是在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多去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的一种行为。道德教育做好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道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威廉——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6.

[2]张正江.试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J]2016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44--47.

[3]沈德立.道德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丽娟(1986-),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皮亚杰操作性道德教育
高中数学操作性实验教学案例研究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走近皮亚杰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践性教学探究
道德教育中须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儿童道德发展规律探析——基于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视野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少年拓展基地操作性研究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