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刚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条破解困局的崭新途径。高等教育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确定教育人才标准,通过大数据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编写创新创业系列教材,形成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基地,营造出促进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和良好氛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促进创业拉动就业。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社会资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的下滑,成为普遍现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为高校提供了破解就业困局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高校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与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相比差距较大。《意见》指出:“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这种现象折射出我国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探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创业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
一是部分高校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导致把创业的目的简单理解为解决生存问题,降低了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二是创业教育仍存在被边缘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制度机制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到位;三是存在功利化倾向,把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等作为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热衷于获得各种奖项,偏离了创业教育的方向。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美国的高校对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尤其是其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大都开设多门创业教育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而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培养创业能力作为学校主流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一些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基本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此外,缺少符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教材,教学内容落后,创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匮乏,缺少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标准,都制约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创业教育对师资的创新意识、拓展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要求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而高校教师大都属于“学院派”,不仅缺乏创业实战经验,而且也没有职场经历。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但时间难以保证,教学活动大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加之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都很难保证满意的教学效果。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意见》中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意见》要求,“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
1.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重新认识高校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提上日程,在这场改革中,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自身角色。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基本功能,通过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改善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向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创业人才,在社会上率先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构建创新创业文化,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促进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2.以大数据、“互联网+”助推创业教育
美国创新高潮来临前,国家数据库的开放使美国的创新创业取得了巨大飞跃。目前,我国拥有良好的大数据基础,国家数据库总量庞大、工信部数据库权威性极强,但是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高校有必要创新路径,以大数据、“互联网+”助推创业教育,以便促进中国的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3.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
一要培养学生的好奇精神、质疑精神、标新立异精神以及冒险精神;二要培养学生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三要培养学生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产品、新流程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四要培养学生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努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创业必备素质。
4.将创业教育作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以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作为支撑。高校要改变原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标准,提高与创业相关的考核权重,以此提升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5.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保障,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同时,要深入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6.借力社会资源完善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高校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鼓励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向学生开放,鼓励产业界技术人才向高校流动,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支持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帮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
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培养一批创业导师,直接对所指导的学生创业实践负责,包括学生科研团队的建立、创业项目的立项和指导等。同时,还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聘请知名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任务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优秀创新创业指导师的人才库。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外派教师交流学习,促进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8.营造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富含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科技创业竞赛,成立各种创新创业性质的社团,举办各种讲座和参观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思路,知道创业的基本过程,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此外,还可以专门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利用学校资源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搭建一个实现创业的平台,降低学生的创业门槛,帮助学生完成早期创业。
(作者单位: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