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创作

2016-11-23 03:07史亮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丝绸之路 2016年4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

史亮(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创作

史亮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感受到了纪录片的魅力。纪录片可以尝试商业电影的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系列的成功让人们意识到纪录片“可视性”的重要。纪录片到底怎样才能具有“看点”,成为近年来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拍摄方法

一、人物的选择和镜头的展示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而在画面上,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的画面:“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这些镜头有的甚至让人激动得落泪,这是多么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正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用灵活、细腻的镜头展示的是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物,才让观众有了这份认同。

众所周知,一部纪录片是否好看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拍摄环境、画面构图、音乐音响、制作精良等。但是如果选拍的人物很有特性,很适合画面表现,或者被摄者很愿意在镜头前表现自己,那么这部纪录片一定好看。《舌尖上的中国》选择的人物平民化,很多观众都能从这些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很容易从中产生共鸣,加上在拍摄选择上只是让被拍摄者真实的展示自己,这种原汁原味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记录的魅力。而且《舌尖上的中国》一集中出现的人物不止一个,但都能成为焦点,这种大信息量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除此之外,镜头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不同拍摄方法下的镜头能指呈现出不同意义的所指。《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者们为了让受众在感官上有新的突破,运用多种拍摄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如仰拍、平摄、特写、微距摄影等。其中最为独特的是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来拍摄美食类纪录片,运用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从微观的角度全方位展示包容、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赋予画面深刻的含义,激发受众的联想。镜头里一张张充满岁月沧桑的脸,一双双粗糙饱满的手,还有桌上一盘盘热气升腾、喷香扑鼻的美食,道出了来自大江南北的生活温情,让人们看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而在片中经常出现的意蕴深邃的结构性段落,也寄寓着创作者的独特发现与个性。如在《时间的味道》一集中,一位“虾酱奶奶”对着桌上的一张旧照片,她哭了。那是她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舒缓的钢琴曲缓缓响起,镜头从下往上慢慢地定格在她老伴的照片上,老奶奶坐在靠椅上,遥望着窗外,老伴的照片与老奶奶的遥望相思在同一镜头中虚实交替,画面唯美。创作者通过一组独特的镜头表现“虾酱奶奶”与老伴之间的深厚感情。就这样,“时间的味道”在顷刻间征服了受众的心。其次就是在片中大量的运用浓郁、诱人的色彩。色彩是一个流动、变幻的视觉符号,不同的色彩符号能指象征着不同的意义所指,例如说到辣,人们想起火红的尖辣椒;提到酸,人们联想到橘子的橙色。该片片花中充满浓郁的中国油墨画色彩,极具中国风味的墨水浸染出一幅幅鲜艳、饱满的画面,金黄的麦穗、鲜绿的竹林、乳白的脚板年糕、灰暗的古民居建筑、墨色的荷花鱼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意境。用不同的色彩符号创造出诗意般的意境,构成影片中国风的风格。色彩是符号,片花中的中国灰已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的符号。

二、故事情节——超越美食的思考

“纪录片要故事化”,这是我们每个纪录片人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于是广大纪录片人和DV爱好者,手拿摄像机,开始了长时间的跟踪纪录。有的节目要拍摄几个月,有的要拍摄一年,甚至两年三年……可是如果你选择拍摄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娱乐因素,那么你的纪录片就会在同等节目中更具可视性和竞争力。

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中国人形成了异质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者通过选取不同地域中典型的个人、家庭和群体为叙事主体,向受众展现大自然是如何馈赠给人类食物,人类又是如何与自然相处,从而透析美味背后人与自然的故事。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正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选择的是和广大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自身的娱乐性与生俱来,它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看到那熟悉的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仅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的人都过来和自己感受同样的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区的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精彩。这是应该的,一部以食物为基础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故事的组合就显得重要,而《舌尖上的中国》将广博的饮食信息以人文情怀的范畴来划分,不得不说是一种创新。

三、背景音乐、后期制作锦上添花

在制作故事化纪录片的时候,每个纪录片创作者和DV爱好者都想拍到好看的故事。可是有的时候,拍到的却是一些好看的故事“碎片”。这个时候只有通过创作性的剪辑,才能让一些故事的碎片串联起来。《舌尖上的中国》一集中信息量大,这种将碎片连接的剪辑方式比比皆是。包括一些转场,都是时下流行的剪辑方式,这些快节奏的剪辑方式的运用让片子本身结构显得很紧凑,可视性强,加上一些延时拍摄手法,让整个片子显得更具时空感,对于这种多场景多时空转换的纪录片无异于锦上添花。

背景音乐作为听觉符号的一部分,要起到烘托、渲染情境和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该片在配乐方面,呈现出清一色的中国民乐:二胡、古筝、唢呐、箫、锣鼓、木笛等。这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让二维的视觉符号产生时空的纵深向度,使平面的影像具有三维效果。

四、文化层面的展示

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承载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特点,《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文化。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的回归。片中展示的中国人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怀着对自然敬畏的心态,自觉遵守保护自然的行为规范。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开发、利用自然,从中获取天然馈赠的物质原料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自然本身的存在与发展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平衡、共存、互利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无论是浙江人老包挖掘冬笋,还是吉林人石把头、海南人林船长捕捞鱼群;无论是云南人单珍卓玛采摘松茸,还是圣武和茂荣兄弟俩采挖莲藕。通过对这些视听符号的再现和再造所构成的故事,折射出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同时也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人饮食文化观念中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尊重非人类生命价值等生态伦理思想观念的回归。

其次,人与人的和谐——人道主义伦理的传承。该片呈现大量温情和谐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蕴含着各种饮食礼仪。在《舌尖》第一季中,有一段关于吃寿面的礼仪,寿宴仪式进行时,全村人在吃面之前,要在自己碗里挑出一根最长的寿面放在寿星公的碗里,要等他吃下这碗带着全村人寓意长命百岁祝福的面条,一场寿宴才算圆满。这种寿面礼仪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心、爱护的和谐关系,展现了一种老幼有序、其乐融融的人道主义伦理的价值观。而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这是中国人的饮食传统文化,展现了家庭的团聚、传承和凝聚力。全村人在一起吃寿面,全家人围一桌吃年夜饭,邻里们在一起吃饺子,同事们在一起喝酒,这一幅幅画面符号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人道主义伦理。

最后,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伦理的传递。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伦理思想主张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社会要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自由、平等、公正等条件,与此同时,个人也有责任尽自己所能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做出贡献。每当雪白的莲藕从河底挖出来,圆润的火腿抹好盐吊起来,满渔网活蹦乱跳的鱼捞起来,蒸笼里的热气腾腾的馒头蒸起来,金黄色的鸭子用甘蔗渣熏起来,韧劲十足的拉面弹起来,香喷喷的粽子包起来,这些鲜活的符号元素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向受众展现出中国人民辛勤劳作的画面,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社会创造性的劳动。该片透过美食这个窗口,让世界看到中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不但取得了收视上的成功,而且带动了所拍摄美食市场的繁荣,人们在观看之余不仅垂涎于美食的美味,更惊叹于中国的地大物博以及人与美食之间那种丝丝缕缕的情怀。这是纪录片能带给观众的魅力,这种成功让我们明白纪录片也能做得如同一部大片一般,引得人们万人空巷地去观看,只要在选材、选人、情节处理上下工夫,这种成功完全可以复制。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4-0040-02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