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近两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广受关注,备受好评。虽然也算是一档美食节目,但《舌尖》与简单的做菜节目却截然不同。为了让观众从多角度看到食物的获得过程和制作过程,《舌尖》剧组不惜成本,动用了水下摄影、摇臂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和航拍等手段,真正做到了海、陆、空全方位拍摄,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用光讲究、机位多变、录音到位的美食纪录片。电影感十足的唯美画面以及多种拍摄技法营造出的丰富镜头语言也成为了该纪录片的一大亮点。
一、多种摄影器材优势的综合发挥
能让《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食物散发着诱人色彩,其主要原因就是摄像机的选择。据创作人员幕后说,该团队在拍摄时主要使用的机器是索尼F3高清摄像机,这种摄像机最大的优势就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色彩的饱和度,可以使画面变得更亮丽。同时它的轻便性也对创作带来很大的变化。
首先,对于《舌尖》这样力求接地气的纪录片而言,小型的高清设备能打消被摄者的戒备感
带着轻便的设备观察被摄者,在他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平时是怎样生活就在镜头中怎样生活,所以会感觉拍摄者与老百姓融入一起。
其次,与以往纪录片客观、公正的视角不同,《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大量主观性镜头(主观镜头是指模拟片子中人物视角的镜头),以新奇的视角展示不同美食的制作手法,让人耳目一新
其中许多效果鲜明的主观镜头特别震撼,这也要归功于机器的小型化。在第一集中的一个段落,摄制组把小机器放在水桶里,放到水井里去,把它吊上来就拍到了出井的画面,把小机器放到菜筐里,往筐里扔菜,就拍到了菜叶飞向我们眼睛的镜头,这些画面在适当场合的出现,增添了片子的动感。还有一段是一位老百姓挑着担子走过,呈现出其主观的第一视角,这应该也是将体积小型化的单反相机悬挂在其身上拍摄出来的。
《舌尖》2中,来自水下的画面时常给观众带来惊喜。比如第三集《时节》中,千岛湖围网捕鱼的场面,不仅展现了水面鱼群的翻动,模拟鱼群在水中的主观视角、渔网下水底的画面也都有所呈现。其中,将特制相机放入较浅水中进行水下拍摄,也惟妙惟肖地模仿出了鱼群在水中游动时的主观视角。
此外,为了让纪录片更具有电影的感觉,《舌尖》还启用了佳能单反相机5D2。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是,《舌尖》中拍摄食物70%以上的镜头是特写镜头,光圈很大,主体突出,背景很浅。这些不同镜头的变化、便利的携带方式和浅景深的虚化效果,让这一“神器”也成为拍摄《舌尖》的不二选择。
还有在《心传》中,摄制组采用六翼飞行器进行航拍,让挂面爷爷家的故事以一个长达17秒的长镜头收尾。镜头从挂面爷爷的儿子端着新做的挂面走出门开始,扫过一排排挂在院子里的挂面,随后缓慢拉升,掠过正在吃饭的一家人,到达小院二楼的高度并继续攀升后退,直到整个小院、村落、高原全景都在画面中。
二、全景延时摄影镜头大量运用
在以往的纪录片中,常用全景用以交代环境,但长时间的固定全景镜头略显枯燥,在本片中全景与延时镜头的结合运用是一大亮点。这种镜头的运用不仅能够交代环境,同时,将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能够将时间的飞速流逝、万物的悄然变幻灵动地表现出来,画面看起来也更具观赏性。从《舌尖》第一部第一集的开场,用的便是全景延时摄影镜头,白云飘过的高原、光影变幻的山林、平静如水的湖泊和浪花拍打的海岸线,这一组全景镜头,对应了解说词中的中国的地貌特点丰富多样,明确了本集中自然的馈赠地理背景,时间的变幻也都尽在其中。在挖藕的段落中,开场的6个全景延时镜头,平静的湖面上流淌的云朵,湖面上冉冉升起的太阳,湖北嘉鱼县湖面上的黄昏与清晨的美景一览无余。这些画面很具有冲击力,观赏性很强,既加快了片子节奏,同时也起到了抒情、转场等作用。
三、空镜头的巧妙运用
空镜头不仅能够交代环境,还能突出氛围,交代关系。因此《舌尖》在第一部开场中就有大量的空镜头出现,海底密集的鱼群、一望无际的碧绿麦田,满湖的荷花、穿插特写镜头中破土而出的竹笋、色香浓郁的菜品,用丰富的镜头语言交代了食物的原材料与大自然间的密切关系。空镜头在本片中还承担着转场的作用,一个长长的航拍空镜头,冬季到夏季的时空变化,一个镜头就将我们从冬季浙江老包的竹林带入到夏季柳州阿亮的竹林。同时还在本片中将空镜头与解说词结合,补充了大量的信息。比如说香格里拉的旱季到雨季,两个原始森林树木缺乏生机的空镜头,接上一组原始森林里雨后的各种菌类的近景及特写镜头,这样旱季到雨季的时间过程,植物变化过程清楚地呈现出来。一组水雾弥漫湖面的空镜头与诺邓火腿上丝丝霉菌发酵的镜头交叉剪辑,深山里的美味在时间的流逝中正在慢慢形成。
四、特写镜头的广泛运用
《舌尖》让观众最欲罢不能的就是各种食物的特写镜头,这也正是《舌尖》在拍摄手法上胜于其他纪录片的一大特色。使用大量的食物特写镜头,这在以前的片子中是很少见到的。特写是最能展示事物质感的景别,食物的质感是吸引食客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摄制组幕后说,在开始拍摄之前就决定了特写是本片拍摄食物的主要景别,为了避免后期剪辑的不便,在拍摄时还要不断地变换机位,带来视角的变化,使后期剪接能够比较流畅。
正因为特写镜头对细节的展现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本片的特写镜头在制作每一道菜时,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的菜品的制作几乎全部是特写,食物的色泽光鲜,让看的人食欲大开。例如松茸在高级餐厅碳烤的过程,烤至金黄的松茸片,在精致的厨具上,体现松茸的价值不菲,酥油煎松茸时的一组特写镜头,酥油的慢慢融化,松茸的起热、卷起,精致的画面,能够引起人们对松茸的食欲。由松茸在烹饪食物的特写,引出下一个镜头在挖冬笋的特写,竹笋的挖掘、切段、油炸、调味、装盘,一组油焖冬笋的特写镜头,由一种餐桌上的美味到另一种同样是山林中产出的餐桌上的美味。
作为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画面时而唯美、时而震撼。大量运用的微距拍摄以大特写的方式让观众过足了眼瘾,多技巧镜头的综合运用和富有故事情节的剪辑让人印象难忘。可以说,《舌尖》颠覆了以往对纪录片只是单纯记录和展示的印象,让我们意识到了纪录片达到审美层次标准中“可视性”的重要。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