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卫唯++何亮++王立冬
1 我国标枪运动员的技术特征
对文献总结发现尽管不同文献选用的运动员、研究数据、研究参数有所不同,但最后通过数据研究所得出的结果都显示出我国优秀运动员技术一些共性。
1.1运动员的上肢用力特征
运动员要想发挥出最佳成绩,就要求其良好的助跑和投掷步阶段的速度,而速度的传递是通过地面反作用力由下而上传递至标枪,这一系列环节包括角、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最后传递至标枪。这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的过早用力都说明的运动员速度利用率的损失,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身体重心速度、环节用力速度还是(肘)关节角度去分析,例如张军霞等人对重心速度的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在交叉步阶段重心水平速度损失情况较为严重,制动脚着地时为4.35±0.87m/s,下降了1.95±0.32m/s,下降率为24.2%从 16次投掷数据对比发现,所有运动员在这一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运动员不同比赛表现进行研究,普遍结果显示了我国运动员在投掷标枪时存在提早发力的现象。
1.2运动员的下肢用力特征
左腿的主要需求是最大化稳定以获得高效的支撑,因此左膝角应尽可能的稳定,从生物力学和生理学观点来看,左腿的弯曲与抬腿不能引起胸部和肩关节的预先拉伸,然而左腿作为一个整体并不能像杠杆一样完全伸直,运动员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缓冲,缓冲角度越小运动员的表现越好,因此在身体重心速度和右脚着地时左腿所处位置的限制下左腿应尽可能“前插”着地,从大多数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多数优秀男子或女子运动员他(她)们的左侧“刚性”支撑能力不足,智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在标枪出手时左膝角平均为165.44±10.548°,从最大缓冲瞬间到标枪出手瞬间的上升平均为13.631±8.525°。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出手瞬间左膝角为154.588±15.216°,膝关节蹬伸的幅度为6.083±5.976°。
1.3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重心速度研究
这主要是指从运动员助跑阶段速度与交叉步阶段速度相比,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最后衔接能力不足,我国运动员整体速度节奏类型是前面助跑速度快,而在交叉步阶段速度越来越慢,首先是因为运动员比赛中过多的追求助跑速度、导致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下肢缓冲能力不能满足运动员需求,造成速度的极大损失,缓冲时间过长从而导致不是多长影响动量的传递。其次是因为运动员支撑能力不足,不论是在右脚着地瞬间还是左脚着地时运动员缓冲角度过大,造成速度的损失。第三是节奏控制不好,虽然标枪成绩与速度具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运动员盲目追求速度。
一些国际优秀运动员整体的速度节奏是逐渐加快,速度在出手时达到最快,现世界纪录泽莱兹尼与其他运动员速度节奏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整个速度并不是很快,比其他运动员都要低,但在速度节奏方面却与其他运动员完全相反,在距离16到11米距离和距离犯规线11到6米距离这个阶段他的速度是一直在加速,可以很好的看出他是逐渐加速,利用交叉步阶段腿部的积极性,主动发力,使得前面的助跑速度在自己控制范围同时又通过自己的主动性进一步加速。而其他运动员基本都在减速,因此他们的速度之差为负值,运动员亨利在V16-11这个阶段的平均速度最大,最好两次试投速度平均达到了7.13m/s,但他在V11-6这个阶段的速度损失也是最大的,这也是大多数运动员的速度节奏特点,即前面追求较高的助跑速度,随着距离犯规线的接近,这一速度开始慢慢减速。上述两种不同的速度节奏特点有待我国广大教练员与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运动员应采取怎样的加速节奏才能最大化利用速度。笔者认为运动员在追求助跑速度的同时,还应考虑运动员在交叉步阶段的进一步加速能力,充分发挥身体的主动性,而不应在交叉步阶段逐步减速,丧失运动员本身的积极性。
2 标枪运动研究中应注意问题
2.1关于最后用力阶段左腿支撑后的“蹬伸”
在相关文献的阅读中发现对于左腿支撑后的发力存在着两种观点,而大部分研究认为左腿“支撑技术”包括三个技术环节即支撑、缓冲和蹬伸,董海军、智勇等认为左腿缓冲幅度小会影响之后左腿的蹬伸效果。笔者认为左腿主要的作用是制动与支撑,左脚着地瞬间采用制动性的支撑动作,是人体下肢末端向前移动速度突然停止,从而加快上体向前的运动速度,以左脚为支点,左腿的牢固支撑提高了人体最后用力的支点。此外从时间方面来说运动员在左脚着地后至出手的时间仅为0.13±0.02s,运动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支撑、缓冲、缓冲后的蹬伸,对运动员的能力要求过高。表二是12年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膝关节角度变化,本文将运动员蹬伸幅度与运动员成绩进行统计发现,连着之间相关关系为r=-0.015,不存在相关关系。
2.2关于对比数据的严谨性
研究中参数对比经常被用到,而且尤以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对比较多,但是相关人员应注意数据来源的一致性,例如有的数据时采用50帧/s来拍摄,而对照组则采用60帧/s、100帧/s或其他拍摄频率 ,这样对比的结果会为文章严谨性数据的可靠性造成影响。此外多数研究人员并为对这一现象给出解释,只是对数据进行了表述,但运动员数据背后所反应的问题出现的没有给出深层的解释。
关于运动员最后出手后的躯干前倾角,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躯干前倾以追求最大加速距离,从而为出手速度作出贡献。而另一观点则认为运动最后出手躯干倾角不宜过大,因为这样会是运动员产生“拉枪”,导致运动员纵轴用力效率降低,反并对出手速度出手角度造成消极影响。笔者认为运动员躯干前倾角不易过大,应早是以范围内,因为标枪出手后决定飞行远度的是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能仅仅为了追求出手速度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因此有关躯干前倾角度大小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