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骑马仕女俑浅析

2016-11-21 08:29周宁
新疆艺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仕女骑马吐鲁番

□周宁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高度发展。唐朝的强盛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也在于其开放性和对文化上的包容,尤其是开放的风气。唐代西域女性的服饰妆容,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呈现了风格各异的风貌,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本文通过对新疆博物馆馆藏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两件彩绘骑马仕女俑的妆容、服饰等方面的阐述,让我们从中领略唐代时期居住在西域的女性之美。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社会风气的开放、自由。

一、博物馆里邂逅千年时尚

在新疆博物馆历史展厅唐代部分众多文物中,两件泥塑彩绘骑马仕女俑尤为吸引人的目光。这两件彩绘骑马仕女俑一件是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葬出土,仕女五官端庄秀丽,头戴帷帽,左手持缰绳,端坐在马鞍之上,为当时典型的贵族女性骑马出行的形象。另一件是1973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16号墓出土,形塑仕女骑着一匹红马,仕女肤白唇红,头戴垂纱帷帽,纱笼半遮半露,颇有风韵。看到这里,我们似乎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一千多年前的高昌城,时逢初春,景色宜人,几位时尚的唐朝女子戴着垂纱帷帽,骑着骏马缓慢前行,仕女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而不远处的亭台下,一位体态雍容的贵妇正专心致志地下着围棋……

二、神秘的地下历史博物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187号墓葬出土的骑马仕女俑

阿斯塔那216号墓葬出土骑马仕女俑

阿斯塔那,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首府、京都”,这个有着“高昌的历史活档案,吐鲁番地下博物馆”之称的古墓群位于吐鲁番高昌北郊的戈壁荒滩上。墓葬中以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是当年高昌故城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埋葬的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属于高昌国的公共墓地。墓葬年代为西晋到唐代中叶(公元2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初)。

阿斯塔那地貌为火焰山南麓戈壁。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降水稀少,极端干燥。①正是由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这些珍贵文物保存至今。同时,由于古代高昌地区曾是唐代西域东部著名的中原文化传播中心,中原汉地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以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品种各异、色彩斑斓的泥俑尤为引人注目,他们既是唐代俑像及绘画艺术风格西传的佐证,同时也蕴含并体现了古代西域女性独具特色的妆容服饰的魅力。

三、阿斯塔那出土女俑的特点

1、烧造特点:吐鲁番曾是唐代西域东部著名的中原文化传播中心。正因如此,中原汉地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彩绘泥俑就是汉文化在这里传播的形式之一。吐鲁番出土的彩绘俑以泥塑为主,这种彩绘俑既是唐代俑像艺术风格西传的佐证,也蕴含并体现了古代高超的雕塑技艺。阿斯塔那出土的泥俑没有经过任何烧制,完全是用泥巴塑好造型,绘上各种颜色及纹饰,放置于墓葬中自然风干形成的;而内地其他地区出土的俑多为烧制而成,这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干燥少雨的特殊气候有关。

2、绘画特点: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俑类,不但数量众多,品种各异,而且色彩斑斓,质地也有所不同。其中木俑和泥俑又别具一格,大放异彩,令人瞩目。阿斯塔那出土的泥俑在塑造中大多的是服从绘画的法则,极尽“绘”事,少对“体”予以表现,所以与其说是“塑”,莫如说是“画”。比中原俑像更符合“三分塑七分画”,对俑像的表达不以做一个纯粹的雕塑为满足,大量借助绘画中的线条和色彩来划分形体结构和体积过渡,以线代塑、借色托塑,不做深入的空间处理。

3、造型特点:许多阿斯塔那早期泥塑俑造型古朴,轮廓写实,略显笨拙而古老,但正是这一切构成了阿斯塔那出土泥塑艺术的古拙美。这些俑类是我们研究古代葬俗、民族、服饰以及生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并成为我国泥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唐代西域地区的泥塑题材广泛,艺术风格异彩纷呈。各类作品既受当时佛教、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结合本地的特点而精心制作,也是唐代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是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再创造而产生的艺术珍品。从工艺上表现出唐代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从色彩搭配上反映出其特点和审美观,别具一格,是研究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反映出新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明。

四、阿斯塔那出土骑马仕女泥俑的基本装扮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标志的服饰文化也大放异彩,尤其是女子服饰华丽纷繁,妆饰新奇独特远远超过前代。当时的西域,在唐朝政府的有效管理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服饰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反映唐代西域女子生活面貌的泥俑艺术作品丰富多彩,前所未有。

1、发型:在发型上,唐代女性的发型种类十分繁多,根据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出席的场合不同,发型都是不同的,比如云髻、螺髻、反绾髻、三角髻、刀髻、回鹘髻、乌蛮髻、双环望仙髻、半翻髻……细细数来,有近50种发型。而这两件骑马仕女俑的发型并不繁复,应该为直接将头发梳成发髻,固定在头顶,这样更方便帷帽的佩戴。

戴帷帽是西域女子的独特爱好。西北地区风沙较多,出门时为躲避风沙,西域女子喜欢戴上帷帽这种头饰。其主体是用一种质地较硬的藤条或席片作骨架,上面绷上布帛,再在它的沿上加缀一圈长短与人颈部相等的网纱,就成了帷帽。《旧唐书·舆服制》记载:“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形。”唐朝中期,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风气日益开放,帷帽这种能张扬女性个性的头饰,越来越受到年轻女子的喜爱,特别是在中原地区十分盛行,宫中和民间女子都争相效仿。这两件彩绘骑马仕女俑,再现了当时西域高昌女子头戴帷帽骑马出行时的情景,充分显示了唐代西域女子所独有的高雅庄重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风貌。

2、脸部妆容: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女性所独有的。社会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沉醉。在一些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女俑上,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女性的化妆是浓艳、大胆、奢华且标新立异。唐代西域女子对于化妆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她们一方面保持着本地区的风格,另一方面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阿斯塔那出土的这两件骑马仕女俑,再现了唐代西域女子五彩缤纷的化妆习俗。敷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每一个细节都在妆容中体现出来。

3、衣着服饰: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吐鲁番,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汉唐时期的服饰,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女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不外乎三大类型:窄袖衫、襦配长裙,胡装,女穿男装。窄袖衫、襦配长裙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唐代西域女子的服饰形制与中原汉族十分相似,但与汉式那种宽袖大袍,右衽掩胸,博带深衣之制相比,更显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唐代西域女子大都喜欢穿颜色鲜艳的窄袖短襦和贴身的长裙。

两件骑马仕女俑穿着的均属于第一类型,也就是窄袖衫、襦配长裙。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身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长到腰,较短,这种短小的衣服,既不能遮体也不能御寒,完全是一种追求新奇、时尚美的社会文化心理,把衣服从实用功能提升到审美功能。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阿斯塔那216号墓出土的骑马仕女俑,身着贴身窄袖衫,衣领处开口较大,下摆部分则束于腰内;下身穿着黑绿相间的长裙,这套装扮使得女子曼妙的身姿展现无遗。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女俑整体服饰来看,其上半身穿着的红色短袖应该在绿色紧身长衫外,这种穿法在当今社会也有,这些服饰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的开明以及时尚的开放,是唐代女性表现自身美的勇敢精神的体现。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因此受到年轻女子的喜爱。

唐代西域女子的服饰,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不仅为灿烂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并影响着后世历代妇女的服饰生活与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苑地中的一朵奇丽之花。

五、从阿斯塔那出土骑马仕女俑看唐代西域女子生活地位

在唐代社会开放风气的影响下,封建礼教的约束力相对减弱,广大妇女得以部分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美,在公开场合裙装袒露、穿胡服、着男装、浓妆艳抹,体现着一种大胆追求美、新、奇的审美观念,呈现出中国历史上所独有的丰美华丽、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局面。

我们以上提到的唐代西域女性泥俑主要都是出土于墓葬之中,而墓俑却能够及时反映生活的变化。她们中有姿态闲适的上层贵妇,也有辛勤劳作的下层婢女。她们在时代开放性的感染之下非常活跃,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展示自我风采。不仅可以弈棋、舞蹈,甚至可以骑马外出、参加户外各种活动,所反映的妇女活动以及她们与外界接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唐代西域女子地位提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整体环境影响,由于唐代开明的政治、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受胡化之风的影响,唐代妇女大多性情开放,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拓进取的精神,她们大多任情旷达,不受拘束,刚强自信;第三方面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在社会生产方面,唐初由于战事较重,妇女更多的承担起了农事生产的重任,在农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光环也自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其中必然也包含着妇女的贡献。手工业生产也自然离不开妇女,她们是手工艺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可以这样说,唐代妇女在社会生产方面起着不小的作用。第四方面是妇女个性的显现,唐代社会开放,女性思想观念也相对比较开放,这使得女性的个性得以比较自由地发挥和凸现。唐前期女性个性的凸显不仅表现在言谈举止中,而且还突出表现在女性着装风格和面部妆饰等方面。而且唐代妇女不再像以前的妇女那样足不出户,她们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体现了开放大胆的社会性格。她们参加体育运动,参加各种社交。她们拥有了其他各代女性所没有的豪迈气概,活泼、热情,又不失泼辣与尖锐,凸显了其独特的精神魅力。

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的唐代彩绘骑马仕女俑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期的仕女俑从形态、装束等方面如出一辙。她们的华丽与雍容,充分展现了我国丧葬文化中的厚葬制度的严谨。她们作为时代的产物,必然会体现出时代的风貌,折射出唐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特点。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世界的桥梁,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代女性尤其是贵族妇女的生活处处呈现出一种盛唐气象。她们不仅以华美的服装、靡丽的妆容、精美的饰品装扮着自己的美丽人生,而且热心政治,追求自我,从容出入于街市巷陌。

注释: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第66页,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0年6月。

②姚书文、伊布拉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画册,第147页,香港金版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

(本文图片由周宁提供)

猜你喜欢
仕女骑马吐鲁番
第一次骑马
骑马
相逢吐鲁番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从《宫乐图》看唐代仕女
拍脑瓜
晚清吐鲁番协理台吉
吐鲁番地名新探
仕女
锦瑟韶华,最美不过仕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