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

2016-11-21 04:31刘红艳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刘红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变。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工作,俨然已经步入了微信息时代,“微文化传播”也随之暂露头角。具有时代性、生活性、人文性、融合性及感染性的“微文化传播”,拓宽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基础建设的空间,高校应当根据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个性需求,以“微文化”的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使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正效性逐步提高,摆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背景相脱节的困境。因此,高校应当改变过去依托于直觉和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习惯,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价值,将数据分析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对被教育者的思维和行动倾向进行正确判断,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得以实现。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微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3-02

一、前言

二十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在信息飞速传播与互动交流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有利也有弊,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做出恰当合理的概括,这意味着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的责任和使命。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载体是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面对复杂的信息时代 ,高校应当充分重视互联网的“数据财富”,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应当得到创新,以优秀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二、“互联网+”时代概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它对经济的持续演变有推动的作用。“互联网+”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顺应了人们对各类信息的多样化和系统化的个性需求,不断地将信息进行整合与集成,使社会的生产力与创新力得到全面提升,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宽阔的平台。“互联网+”在社会化大生产及人们的生活中,将各行业间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和融合,以创新来充分体现 “+”的真正含义。

三、简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微”载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兴的现代信息载体,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对信息受众进行引导与教育,使信息在不同人群间实现共享,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传播形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现代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受众的思想水平,也为其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在“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下应运而生,上个世纪90年代,麦子最早提出了“微文化”这一概念。“微文化”在体现中国国学文化(儒道释)的同时,对东方文化对个体关怀上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通过运用现代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如QQ、微信、微博、推特与FACKBOOK等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新型微载体的传播总体而言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正面积极的作用,但在特俗情况下,微载体的传播会过度放任学生的思维,容易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导致部分学生思想游走于网络与现实之间,容易造成多重人格和身份,最终产生人格分裂的不良后果。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打破了传统的内循环模式,实现了跨越不同类别媒体之间的强强联合,最终达成资源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其个性化的教化功能,有利于引领学生走出思维定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基本功能

新型的互联网为“微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动力,微载体可以促进教育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微文化传播”的各类微载体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微载体可以帮助教学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利于实现即时化的教学内容传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为师生互动提供新渠道,使教学主体的参与具有“双向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

五、“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运用

网络化时代的信息传播主要以网络内容及用户体验为主,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考虑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的同时,更应当对信息的各类新型的载体进行积极探索。“微文化传播”的发展使大学生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成长、成才已成为常态,高校在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同时,通过以下方式探索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运用的新路径。

1.注重融入与倡导超越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注重发挥“微文化传播”的信息承载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现代通讯设备和电子设备的运用能力,把握“微文化传播”的传播规律,将真相、真理、真情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同时,打造利于教师学习的微平台,由此组建全国性的专业互动交流网络,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高校应当合理运用专业性的交流平台,强化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成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2.坚持创新与引导

学校应当通过现代网络社区及平台,培养“微领袖”和“意见先锋”,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其参与感与创新能力。同时,高校教师运在用微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当明确教学引导的方向和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创新精神。

3.科学把控,加强监督

高校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作用时,应当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总体设计,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微文化传播”运作机制;在重视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时,加强学生关于网络的法律教育,使学生在信息化的今天,能够安全地进行网络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学生的思想监督有利于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学生出现思维偏差时教师能够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与纠正,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六、总结

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以爆炸性的增长方式出现,导致了社会信息逐渐从量到质的转变。具有重大价值的不同形态的信息对人类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指导和推进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将大数据的科学意识根植于学生内心,积极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摒弃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将大量多维的信息进行汇集融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统计分析方法和网络通信技术,充分地整合大数据并对其进行智能化地分析,最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14-119.

[2]徐意祥.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

[3]郭晓彤.“微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4]李鹏,王艳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73-75.

[5]周彦彤,张国启.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J].继续教育研究,2013,11:111-113.

[6]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