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老城区变迁过程及保育建议

2016-11-21 10:41邓正恒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肇庆市老城区石桥

邓正恒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肇庆 526020)

肇庆老城区变迁过程及保育建议

邓正恒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肇庆 526020)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老城区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古街巷、老建筑以及市民生活与文化。本研究对肇庆老城区内的街巷和建筑物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记录,通过对比今昔图像,详细阐述老城区在近几年所经历的变迁,并尝试进一步揭示潜藏在变迁背后的诸如文物修缮、拆除、火灾和活化再利用等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肇庆老城区的保育需要政府、当地人、民间文化保育团体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

肇庆;老城区;变迁;保育;图像

1 肇庆老城区简介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珠三角西北部,西江干流中下游,东连佛山、江门,西接云浮、梧州、贺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肇庆是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其中七星岩、鼎湖山、宋城墙、梅庵、端砚、悦城龙母诞等自然和文化遗产较为知名。同时,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因两广总督府在明清年间驻扎于此约153年[1],成为两广的政治和军事中心[2]。两广总督府遗址所在地——肇庆老城区(即以正东路、城中路和正西路为主轴,东至阅江楼、西至石桥亭,南至堤下路—江滨堤路,北至宋城路—建设路的区域)作为肇庆的历史街区(图1),至今保存有大量的古街巷、历史建筑、民间技艺、市民生活与文化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土生土长的肇庆人,笔者2012年因缘际会,跟随当地某民间文化保育团体开始记录这片老城区在当下的变迁,至今5载。在此期间,通过地方志获知肇庆老城区近现代因粤桂战争、日寇入侵、“文革”以及城市建设等缘故,部分街区的风貌发生了较大改变。

图1 肇庆老城区所在地——端州区 (来源:百度地图)

相较于追溯上述历史巨变,笔者更希望将关注点聚焦于城市在当下的微小变化,尤其注重借助影像来记录潜藏于日常生活之中那些不易被世人觉察的缓慢改变,为街区建立变迁档案,以图证史,为未来预存史料。

笔者将通过数组镜头,为读者呈现近5年(2012至今)肇庆老城区风貌的转变,并藉此揭示造成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 肇庆老城区的变迁

2.1街区变迁的原因

街区的变与不变,首先,受政府决策者的影响,如经文化部门、城乡规划部门认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将受到法律保护等。再者,私人业主身为建筑的所有者,也是左右着建筑变化的重要主体:业主对待建筑的态度、使用方式等,无不影响着建筑的健康程度、使用寿命。此外,随着近年保育意识的增强,民间文化保育团体亦是当地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团体通过收集整理研究街区文史、测绘建筑、记录居民口述史、宣传保育理念等措施,为街区与建筑建档,深挖当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甚至在特定时期为居民发声,向政府谏言。在一定程度上,上述文化保育团体会成为政府和市民之间的桥梁,以畅通两者对话。

2.2街区变迁实例

在肇庆老城区的西端,有一石桥亭,为砖木结构石柱四角亭。从其匾额清晰可辨:该亭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肇庆当时赫赫有名的慈善团体——广善堂所立(图2)。置身亭内,眼前有一块高约1 m的端溪石碑镶嵌在墙壁之上。历经数十年风霜,石碑虽显斑驳,但仔细读之,尚能从中解读出,此碑为高要县政府所立之布告碑(图3),为保护石桥亭,以方便广善堂每年三月后于此为旅人行施茶之善举。

图2 石桥亭匾额 (潘博成摄于2012年8月)

图3 高要县政府布告碑(岑之卉摄于2012年8月)

新中国成立后,石桥亭成为周边居民下象棋、讲古说书、阅读书报、纳凉歇脚的休闲娱乐场所,既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又为居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石桥亭虽已在2003年被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其内却再难觅施茶者、讲古说书人的身影。然而,文物保护单位并不影响石桥亭与周遭居民的关系:古亭一如既往地为卖报人、候车客提供安全舒适的落脚点、休憩处。但服务市民多年的石桥亭饱经风霜,略显破败。因此,自2013年11月起,肇庆市文物保护部门对石桥亭进行修缮。

通过对比石桥亭修缮前后的图像(图4)可以发现,修缮后的石桥亭,外观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墙体被重新粉刷、亭檐右侧的破损已得到修补、添置了瓦口瓦当、增加匾额之下的窗花、重制散失多年的对联、将后室的木门换成不锈钢门、设立了文保单位标志牌……

从表面来看,修缮前后的石桥亭确实有着或大或小的不同。然而,石桥亭却始终如一地履行着其使命——为广大市民遮风挡雨、提供方便,恒常不变。

图4 石桥亭修缮前后的对比

沿着横贯肇庆老城区的城中路向东移步,来到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伴随着城市东向发展,医院及医务人员均迁至新院区。虽然举目四望,大院内已不见昔日熙攘的医患人员。但大院一隅、三栋住宅之间,矗立着一座绿瓦亭——止戈亭(图5)。这座建筑,在经历多年的封闭、荒废和等待之后,迎来了类似石桥亭的际遇。

图5 止戈亭修缮前后的对比

该重檐攒尖顶式八角亭名为“止戈亭”,由本地人余汉谋建于1928年,匾额同样为梁清平手书。当时,余汉谋任国民党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为纪念平息粤桂战争,在其司令部所在地内建立此亭[3]。原为水上建筑,向西由短平桥连接陆岸[4]。新中国成立后,院方在亭身修建了墙体,并用作制剂室。

同样是修缮,止戈亭的变化之大,令人诧异:墙身被整面拆除、重檐上的杂草也早已踪影全无。而重制的刻有“止戈亭”的匾额、新上的漆色以及新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等也令人耳目一新。据当地文物保护部门透露,止戈亭的修缮理念是要将其恢复至原初的模样,故此需要把后来加建的墙体拆除。

修缮后的止戈亭虽谈不上富丽堂皇,但观者恐怕很难从它现在靓丽的外表、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而想象出其曾经的模样。现如今,止戈亭有如一位长者,优雅地静候在深闺庭院中,见证着庭院之外的风云幻变。

离开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继续往东行进,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约1 km的骑楼街。因粤桂战争,肇庆老城区受战火牵连,多条街道被毁。战火平息后的1923年,肇庆开始重修东门正街为正东路,是为本地有现代马路之始[5]42。次年,拆毁城墙东门楼与月城,填塞庆云门,构筑东门斜坡,以连接正东路[5]42。1928年,另一条现代马路——城中路建成[5]43。

图6为东门斜坡1983年与2016年的对比图,我们会惊讶地发现:33年过去了,除了左侧骑楼二楼窗户换了新款式、右侧骑楼附近立起了几幢高楼外,眼前的街景未有太大变化。

然而,建筑物灰暗的外立面却难掩岁月的痕迹。近年,肇庆锐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政部门多次对正东路、城中路的骑楼街进行整修,骑楼街的风貌因此发生改变。以图7的城中路段为例,整修工程将骑楼柱子上的广告牌、广告语一律去除,并重新刷上白漆,由此形成骑楼首层崭新、二层老旧的有趣对比。

图6 东门斜坡不同年代的对比

图7 城中路修整前后对比

从东门斜坡转身,会看见一栋3层高、外墙雪白的骑楼,这座位于东门斜坡的建筑,在历史上曾名为“倚岩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楼高3层,坐北向南,西连古城墙基顶,建成时加上城墙基座为当时肇庆第三高建筑——仅次于崇禧塔和披云楼。20世纪50年代,登临此楼,“人间仙境”七星岩当即映入眼帘[6]。

起初,该建筑名为“景云楼”,“景云”即祥云之意,占地约500多m2,经营茶面、糕点,饼食[7]32,后于1939年改名为“倚岩楼”。其名的由来,一种说法是该楼处于高位、坐北向南,看起来就像是背倚七星岩,迎面西江;另一种说法则是“倚岩”寓意做生意有“靠山”[8]。1945年,重新装修后的倚岩楼,楼梯配有铜制扶手,并且每一梯级都烙有铜线,置身其中,只觉金碧辉煌。

20世纪40年代,日寇侵华,广州战事频发,广西、湖南、湖北及省内多个城市的商埠云集肇庆,带来一段商贸繁荣的畸形岁月[7]30-31。肇庆府城内的大小茶楼和食市将近50家。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倚岩楼为何可存活呢?据倚岩楼曾经的大股东——梁君玉回忆,倚岩楼的成功法门主要因为经营管理有道。当时,倚岩楼设早、午、晚三市,由于服务周到、物美价廉,生意越做越红火。为了满足顾客在家精制筵席的需要,倚岩楼更可派出名厨上门巧制。每逢中秋佳节,倚岩楼不仅提前精心制作各式月饼,份量配足,备受各界人士欢迎。而且又特制一些鼎湖柚片、蜜饯糖莲藕、干湿冬瓜条、星岩剑花等,配上精美包装,实为送礼佳品[7]32-34。

直至20世纪60年代,倚岩楼结束了40多年的餐饮经营,正式结业,由地区医药公司在此开设门店[7]32。

2014年8月27日下午3时左右,由于室内电线老化失火,引发火灾。浴火重生后的倚岩楼,已面目全非:建筑右侧的巨大广告牌已不知去向、新刷的白漆掩盖了“工薪鞋店”4个醒目大字、建筑正面的颜色由红转蓝、楼顶的部分构建也被拆除了并且迎来了新一任租客(图8)。

图8 倚岩楼旧址翻新前后

为辉煌一时的倚岩楼留下几声叹息,继续前行数10 m,又遇见曾经豪气十足的豪居路。这条道路因历史上有不少殷商富豪于此修房,故得名“豪居路”。

在豪居路35号,有一座楼高二层半、二进三间罗马式风格洋楼,砖木结构,因二楼门头有“光燕”二字,得名“光燕楼”(图9),为20世纪20年代陈姓粮油贸易商所建。楼内有天井和水井,所有装饰均用灰雕而成。

图9 光燕楼(潘博成摄于2012年8月)

民国年间,光燕楼用作一般民宅。新中国成立后,曾于70年代作为市民政局的办公地址[9]。又曾被分拆多户出租,其后多年处于半荒废状态,大量木质结构损坏严重。此外,因为原建筑偷工减料,部分墙体仅用少量灰浆填充,瓦顶已有数处坍塌,原有装修基本无存,仅剩木质楼梯保存相对完好。

2014年4月,业主将光燕楼整体拆除,并参照了光燕楼的局部设计,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新建筑。如今,在光燕楼的遗址之上,新建筑的基本架构已完工(图10)。

图10 光燕楼遗址上的新建筑(邓正恒摄于2016年5月)

光燕楼不远处,有另一民国建筑,为蒙伯良于20世纪20年代所建的蒙友恭堂。

蒙友恭堂由广州群益建筑公司承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公司在广州颇有名气,以用料讲究、工艺精细、质量保证而称颂一时。当时省内达官显贵的公馆、别墅多由该公司承建,如广州东山寺贝通津的敏园、肇庆正西路的翕庐、豪居路七巷的黄务本堂、七星岩的七星桥、后乐亭、佶闲亭、揽胜牌坊等[10]。

蒙友恭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高3层,前部2层,正面有石米铺墙,后部为绿琉璃瓦顶3层,有仿斗拱结构,地砖传为德国进口,并有铜质大门,战时被日军拆走,建成后多次被公家征用作为各种部门的办公场所。曾在1948年短暂归还原户主,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多次征用。因基本未有分拆出租,大楼保存相对完好,该建筑现在仍为蒙氏后人所拥有(图11)。

图11  活化前的蒙友恭堂(岑之卉摄于2012年8月)

2014年,蒙友恭堂迎来了新的使用者,活化为咖啡馆。咖啡馆老板对老房子外观改动不大,只对大门上漆。经过两三年的经营,蒙友恭堂逐渐成为一众“小资”周末品味咖啡、聚会谈天的场所(图12)。

图12  活化为咖啡馆后的蒙友恭堂(邓正恒摄于2016年5月)

肇庆老城区内,类似蒙友恭堂因活化而改变命运的老房子绝非孤例。将视线回归老城区的西区,正西路28号的民国老房子于2013年8月蜕变为肇庆罗定商会的办公场地,建筑外墙得到翻新(图13)。在其斜对面的民国豪宅——翕庐,从2005年9月作为带有公益性质的肇庆市图书馆筹建处正式对公众开放至今(图14),在合理利用文物的探索上做出重要示范。

图13  活化为罗定商会办公场地的正西路28号(邓正恒摄于2015年11月)

图14  活化为肇庆市图书馆的翕庐(邓正恒摄于2016年6月)

3 肇庆老城区保育建议

肇庆老城区一直处在变动之中:政府部门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延缓了文物的衰败速度,但“用力过猛”、干预过大的修缮工程,将导致文物的原有风貌发生较大的改变,造成保护性破坏,以致难以寻迹文物所承载的时间脉络;城市建设则有可能引致古街巷的消失,随之致使古街巷原有社区网络的瓦解;火灾更是无情——不仅对建筑本身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更威胁人们的身家性命;私人业主掌握自有物业的“生杀大权”,随意拆毁老房子,实乃有损老城区的人文景观,消解集体记忆;活化利用老房子,处理得当可激活老建筑的生命力,与周遭居民、市民产生新的连结,否则将可能对老房子带来新一轮的伤害。

诸如此类的因素,在2012年至今的短短5年时间内,已改变肇庆老城区的部分建筑乃至街区。再回首,倘若当初没有对该区域进行拍摄记录,今日该从何处寻回这些建筑、街景变化前的模样。然而,拍摄仅是一种记录的手法,真正影响建筑乃至街区本身的,还得归结到老城区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本身。面对上述问题,老城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究竟应该抱持何种态度及应对措施呢?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权利和义务对已纳入保护名录的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其中包括对建筑的修复。在修复工程时,定会面临工程经费、工程时限、修复理念、修复手法等实际问题,在经费和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澳大利亚《巴拉宪章》、英国《保护准则:历史环境可持续管理的政策和指导》、加拿大《历史场所保护标准和指南》以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相关精神进行保护,以避免保护性破坏;若条件有限,则通过制定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政策措施,以形成政府与民间的合力。譬如,对于产权属于政府的建筑,可参照2016年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将建筑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给予出资保护修缮建筑者。同时,还可以借镜香港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推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①,鼓励民间非营利组织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以使建筑“活”起来,增强建筑的使用价值。更为重要者,无论使用何种修复理念、方式,都应该在修复的各个环节对建筑的外貌和结构做好测绘、拍摄等记录工作,以便为建筑建档。

第二,作为生活、工作于老城区的业主、居民以及商家,老城区的变化将对这些群体造成直接影响。面对消防、危楼等安全隐患,业主、居民以及商家均有必要提高重视,定期排查居所、商铺的电线、电器的安全隐患。此外,城市建设、拆迁等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尤为深远。诚然,假如拆迁补偿得当,对于希望藉此获利的业主或希望藉此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有产权的居民而言,应是一个利好消息。然而,对于世居在此、深爱着老城区生活方式与人际网络的居民,大规模的拆迁则意味着远离故土、人际网络疏离。因此,也应慎重周全地考虑上述问题。

第三,民间文化保育团体是为研究地方文史、倡导保育精神的专业团体,为老城区搜集、梳理历史文献,为建筑测绘,为老城区居民、商户进行口述历史采访以及记录老城区风貌变迁等都可作为类似团体的行动目标。随着保育意识的增强、民间力量参与保育机制的完善,民间文化保育团体的发展将迎来更好的机遇。为此,民间文化保育团体在立足本土保育、深耕在地的同时,应广泛涉猎、借鉴国外、港台的文化保育经验,以完备自身的保育理念规范团体的保育实践。

4 结束语

历史街区、老旧建筑并非城市发展的负资产,凝结着城市变迁的印记、汇集了人们的集体记忆。面对肇庆老城区,无论是政府、私人业主、居民、商家抑或民间文化保育团体,都应珍视该区域的历史和记忆,并为老城区的保育群策群力做出贡献。

[1]刘利平.两广总督府驻肇庆大事年表 1564—1746[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8.

[2]任志强.两广总督府驻肇期间对肇庆府的积极影响[J].社科纵横,2011(6):125.

[3]肇庆市文物志编辑委员会.肇庆市文物志[M].肇庆:肇庆市文物志编辑委员会,1987:225.

[4]欧荣生.广东省肇庆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341.

[5]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一五)(民国三十七年)高要县志(一)[M].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6]左放越.鼎湖山与七星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22.

[7]政协肇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肇庆文史(第5辑)[M].肇庆: 政协肇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

[8]谢健江.端州百街掌故[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121.

[9]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肇庆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481.

[10]谭沃森.肇庆揽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85.

The Change Process and Conservation Suggestions of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DENG Zhengheng
(Zhaoq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Zhaoqing 526020,China)

Zhaoqing is one of the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famous cities in state-list. In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there exist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streets, old buildings, local lifestyles and cultures. With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nd record of the ancient streets and the old buildings in this area, the research elaborates changes of this area in recent years by comparing images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Furthermore, it tries to reveal the deep-seated reasons such as repair, demolition, fire and revitalization, which are hidden behind the changes. Base on above factors, it proposes that the conservation of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needs government, local people, civil organizations of culture conservation and other major stakeholders to form a resultant force.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change; conservation; images

K928.5

A

邓正恒(1990-),男,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硕士,现为肇庆市文化馆、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E- mail:dzh2816@126.com.

猜你喜欢
肇庆市老城区石桥
论碳审计主体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星科学校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幸福街道中心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第二小学
石桥的传说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