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丁晓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旻丁晓
笔者前些日子购买李丹、方于夫妇所翻译的法国名著《悲惨世界》一套,阅读起来简直有种被击中的感觉,欲哭而无泪。好似曾经的自己只是恍恍惚惚低头行走于路上的小孩,突然迎面撞上了上帝,他举起了他手中的光明将我打倒在地,让我从此跟他做一个具有人道精神的人。今就以本文对书中的人道思想进行分享。
“有思想的人很少用这样的短语;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这个世界是另一个世界的前厅,这里不存在幸福和人。人真正的区分方式是:光明中的人和黑暗中的人。减少黑暗中的人数,增加光明中人的数目,就是目的。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教育!科学!学会读书就是擦亮了火炬,每个字的音节都散发出火星。
可光明的人不一定快乐,人在光明中依然痛苦,过度的光明会引起燃烧,火焰是翅膀的敌人,燃烧而不终止飞翔,只能是天仙的奇迹。
当你有所爱并有所悟的时候,你还是会痛苦的。曙光出现,遍地泪光。光明中的人看见黑暗中的同类,能不垂泪欷嘘。”
以上这段取自书中《黑话》一章的末尾,笔者认为其最能显现本书的思想内涵,整本《悲惨世界》,其实就是卞福汝主教,冉·阿让,珂赛特和马吕思等青年三代人之间人道主义思想的传递。[1]
冉·阿让,一个穷苦的剪树枝的工人,因其姐姐有五个孩子需要抚养,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孩子挨饿,在寒冷的冬天因试图从面包店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入狱,那一年他16岁,被判12年监禁,期间他又多次企图越狱,但一直没有成功,因越狱其监禁年数不断增加,直到48岁他才终于逃出了监狱。三十多年的苦役生涯让他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苦大仇深的他决心要报复社会,但命运的安排,让他在流浪的途中遇到了心地极其善良的卞福汝主教。主教收留他过夜,他却想抢走主教仅有的财物,主教觉察以后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而是告诉冉·阿让:我所有的财物你都可以拿走,因为它们都是上帝的,而现在你比我更需要这些东西。冉·阿让的心受到了痛击,因为在他的眼中所有人都应该是坏人,他受不了别人对他的好。故事中冉·阿让第一次接受到了人道主义思想,主教在他心中播下了仁爱的种子,主人公的内心开始了痛苦的挣扎。逃亡的路上,他抢了一个通烟囱的孩子一个硬币,他自认为如铁石心竟对自己进行了谴责。冉·阿让再出现在故事中时,已经是因为救了警察局长的儿子,又因独特的发明而开办了工厂的企业家,隐瞒了自己逃犯的身份,化名马德兰先生,帮助穷人,一心向善,完全继承了卞福汝主教的人道思想。[2]
由于冉·阿让的善心,他认识了另一个苦难的女子芳汀,这是一个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女儿的20岁姑娘,本来是一个美女,却被社会夺去了她漂亮的头发、洁白的门牙,然而这都不够,她去卖淫供自己的女儿,人家还要夺去她的生命,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随手迫害一个人是很好玩的事情,这是雨果对人性深度观察而做出的结论。芳汀死后,冉·阿让又经历了入狱和越狱,为的只是找到并抚养芳汀的女儿珂赛特,自此冉·阿让就与顽固不化的警长沙威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猫鼠追逐,冉·阿让带着珂赛特到处逃亡并行善。故事的最后部分,在一次革命斗争战斗中,冉·阿让这个本应该痛恨沙威的人,却将他从革命者中救走,沙威迷惘了,他在冉·阿让的人道思想面前开始怀疑自己一直坚信的司法是否应该被执行,他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选择了自杀。故事到这里,人道思想已经战胜了所谓公正实则一直在压迫人民的司法。[3]
要在如此之短的文章讲清楚雨果笔下《悲惨世界》的人道思想是做不到的,但希望通过笔者的这篇文章让大家知道《悲惨世界》绝对值得阅读。
注释:
[1]王明龙:浅谈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与音乐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4.
[2]陈文杰.: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中“芳汀”的角色塑造和演唱分析[D].西南大学,2014.
[3]包彩虹:《悲惨世界》的主题与主题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8.
(长沙市周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