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域下徽州古民居木作空间的隐喻与形塑

2016-11-20 17:40朱华宿晶晶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形塑文化资本隐喻

朱华 宿晶晶

摘 要:以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徽州传统木作空间的文化力量进行解剖,阐述文化资本作为象征资本从隐喻的角度影响了空间的形塑过程,表现出具体、客观、体制的三种状态,其存在于空间形塑中的状态更可以作为促进当今多元化的空间形塑,并会带动对徽州传统木作空间的反思性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资本;徽州古木作空间;隐喻;形塑

徽州古民居在长久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木作空间,其形式强调环境塑造和自我形成并行的发展过程,是按照人文要求来实施定向塑造与培养——空间形塑。徽州人也在特有的地域文化中培养了较好的文化品质,在历代更迭中尊崇传统文化信仰,空间形塑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木作空间作为文化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必然遵循礼法规制,影响着居住者的思想与行为,达成精神的形塑。这些空间形式作为体现传统礼法、道德规范的手段,通过隐喻的手法进行表达,这似乎早已宣示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客观性:文化资本借用文化的特殊形式和隐蔽性力量行使其特有的资本功能,创建和维护系统的社会秩序。从文化资本视角探析徽州古木作隐喻空间的形塑,旨在拓宽徽州木作空间文化价值的分析路径。

1 徽州古民居木作空间的文化隐喻

徽州民居遵循传统的“大木作”空间塑造。木材的便捷性、自然性在梁与柱的交织中,以抬梁式结构或是穿斗式结构建造框架,将三合院作为主要空间单位,根据地势条件和生活需求设两到三层,或是横向并置扩展院落空间。梁柱划分空间形成连续通透的生活环境,人们又在柱间做遮掩或是半遮掩墙体,来满足生活和礼法规范的需求。在家族院落中体现特有的礼制规范,创造富有宗族文化特色的木作空间,并在空间中保持文化的交融和连续,人们在此处繁衍生息,形成自己的空间形式并渗透于地域文化中。

徽州木作空间的塑造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符合人们的文化信仰。空间序列严格按照儒家文化传统进行布局,以厅堂空间为中轴,轴线进深最深处止于主位,再以左右划分主次,左为主,右为次,体现了尊重宗族和以长辈为核心的礼法。男眷女眷又分开居住,女儿一般居住在二层阁楼,符合儒家礼仪规范。在理学普及下,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满足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格局的同时,对女人的规范既可满足礼制又稳定社会结构,彰显了伦理道德。徽州民居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依附,对社会环境和人文素养进行定向塑造和培养,提升当地人整体的文化素养,塑造浓厚的地域性文化氛围,强化社会等级划分,符合封建传统社会制度。

礼法作为人们行为、思想的限制与规范,制约和稳固发展了徽州传统木作空间形制。中国传统宗族社会与国家在结构的组成关系上是有相似性的,每个宗族都有相应的建筑组群,宗族中的人们都聚集在这个族群中,族与族之间相互牵制又联系发展,形成徽州民居独特的古建筑群组空间形态,空间形制在这个形态中得到了稳固发展。建筑空间形制是建筑固定的风格、样式,又隐含了建筑空间背后所属的文化思想,体现特有的礼法制度。徽州传统民居木作空间形式在长久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巩固与提升,符合人们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所建立社会等级秩序的基本规范,空间形制的固定化呼应了当地人的意识形态、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建构。这些人文因素的赋予是人们对生活环境整体氛围的把控,是建立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因素。木作空间的固定形制内含的文化因素在隐蔽的形式中又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深层影响,是对以往经验的再现,经验将空间、空间形式和空间行为串联在一起。这种隐喻性的空间经验的表达方式,显现无形的文化力量影响人们的文化养成与社会地位。

2 显现规于隐喻的文化资本

徽州古木作空间蕴含的文化内涵,对徽州人及社会空间关系的影响是在文化基础潜在条件下的隐喻性表达。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这种表征概念的方式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借用一事物谈论另一事物,即隐喻是对相同性质表达的内质转换。文化在影响人、家庭、社会的同时也证明其不仅具有单纯的内在含义,还隐性地转换成了资本的形式推动了人、家族、社会的变迁。布尔迪厄指出:文化资本是在不断的积累中体现价值的,所看重的是对教养、德行、能力等的培养。文化资本即转化了其他资本的形式,其隐形流通的效果,在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文化资本是文化积累的产物。在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中,积累的文化以资本的形态被人们占有和使用,通过与其他资本的交换使人们获得物质利益或是在象征性层面的利益从而稳固自身地位,同时又能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得到相应的改变。徽州古木作空间借助理法的能动力量和隐蔽性提升为独特的场域权力制约方式,确保整个宗族的稳定性。在这个木作空间场域中具有强烈的礼法约束,不离既有的道德伦理范畴,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与木作空间内的纲常礼制具有共通性,在这个设置好的木作空间内,人们以符合“规范”的方式不断拼搏努力,不断发展自身、充盈文化内涵,以掌握更多的宗族礼法从而获得人生追求,在对其的吸收过程中也不断以各种方式再生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之获得新的提升,并不断循环往复,整个氏族随之发展壮大。

这些文化资本形成的木作空间升级为无形的场域,维护了既定秩序的稳固性。场域实质是处于阶级上层的人制定并带动发展的社会秩序,所建构的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符合场域自身特质的结构体系。文化资本在这里与其他资本形式相互融合共生,构建一種隐性的统一认同标准。宗族长者将伦理规范作为重要的资本力量在场域中以隐蔽的形式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将之特殊形式和隐蔽性力量作为一种控制方式为宗族秩序做辩护,使其对宗族的管理更具“合理性”。其实,它所掩盖的是在这一场域中的人所获得的资格与其所继承的文化资本之间的联系。这种既定的“祖制”依靠的是象征性的文化资本特有的属性,人们在这个场域中既能满足自身的发展目标又能符合祖父辈、尊者对整体的掌控与发展。这些道德伦理规范在不断地充实个体的过程中获得丰盈的收获,从而获得新的转化,使得木作空间整体价值得到发展。

3 体现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

徽州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本积累,其所在地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场域,人们的价值追求、生活标准、文化素养、伦理道德作为文化资本以隐喻的形式存在其中,还以更隐蔽的方式被人们植根于木作空间中,体现为三种形式存在: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体制的状态,文化资本存在于空间形塑中的狀态也可以此作为划分依据。

从木作空间具体状态审视,这种文化资本的存在状态是以精神和身体持久“性情”形式存在。它存在于人的身体状态中,在长时间的文化积累中体现出特性,如徽州名士所具有的文化修养、教育水平、道德素质等。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与文化素养的积累都受到特有的场域氛围的影响,按照当地的文化氛围接受定向的塑造与培养,形成符合这个场域文化资本体制的思维定式,并在这一特定场域的文化资本条件下发挥作用、提升价值。徽州木作空间的产生是以已有文化资本积累构成的规范模式进行的再生产,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符合人们对财富的美好祈愿,精致的木刻装饰展现了人们在封闭院落中的休闲文化情趣,民居最深处的上堂对祖宗牌位的供奉即是对儒家伦理规范的恪守。

观其客观状态,更不以个人自身状态为存在媒介的形式,而以书籍、工具、图画等具有载体特质的形式存在。这些物件作为文化资本提供存在痕迹和具体体现,人们通过对这些存在状态形塑空间环境的同时,完成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房屋内每一处的装饰、构造都是以文化的承载实现人们个人价值与生活追求的体现。在这里,文化资本脱离以往隐喻的表达方式以具体的客观状态展现于人们面前,转换为实体的具象形式,传达人们追求的伦理道德、社会地位,用以实现个人目标,体现着场域对人的文化影响力,进而塑造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生活空间。

在客观化形式上对文化资本的肯定凝练为体制状态。人们对伦理道德、社会地位的要求以体制的状态得到了儒教、理学的肯定和庇护而更富有合理性,具备更有力的资本价值。同时,文化资本作为体制的存在状态,必定需要更多的付出以达到具体化。在历史的延续中,木作空间的建造在不断地发展中具有特有的规则制度,如依照儒家伦理道德观和程朱理学的“三纲五常”,徽州民居的空间严格按照尊长为大、男女有别等礼仪道德规范的要求布局,以木作和土石为主的建筑材料也遵循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观。木作空间的建设俨然因已有的文化资本制度更具有体制性,并潜在地影响居住者的行为标准和文化养成,从体制层面上以“合理”的方式加强了对存在于场域中的人的规制,稳定社会秩序。

4 文化资本促进新空间形塑

徽州古木作空间架构恪守以儒家道德礼法为主的伦理规范,展现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空间形塑。而今天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当文化资本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的时候,隐喻的力量则更为强大,进而带动对空间进行新的形塑。

文化资本是一个在隐喻意义上运用的概念,它最终指向作为支配杠杆的经济资本。当下的徽州古木作空间更转化为场域实践,突出表现为经济范畴中的文化资本,体现着其背后的极为复杂的场域力量,并必定通过隐喻的方式影响着新的空间形式生产,以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莱布尼兹认为,空间基本上是关系式的,全然依靠空间物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义文化关系。今天,徽州古木作空间并不是独一、自然存在的个体,它更需要在现有场域中与周围的具体事物互相联系,才符合其所属的信息社会的文化氛围。所以,木作空间形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才能符合其存在的场域标准——信息社会经验。这一实践将推动木作空间发展向信息社会、网络文化靠拢,将社会空间与心灵空间同质同构,与同时代的人文需求相呼应,与同时代的经济、政治目标相统一,从而达到质的提升。如此,必将导致木作空间形制的再生。

大数据时代,文化知识的辐射性是古徽州传统社会单一文化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多元的融合可以再生出更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本,尽管许多诸如教育机会不均等、文化资本的占有不均等社会问题仍存在。在人们可以以个人意志为主导选择与接受其需要,所形成的场域引申到对空间形塑的影响则具有带动作用。徽州古木作空间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千年,根植于传统思想深处的文化基脉是其源泉,虽然是以隐喻的方式对社会产生影响,在连续的演变中必然蕴含了促进新时代的文化再生力量,对当下社会和人为意志的形塑过程作出回应,充分表现出木作空间的体制自反。

文化资本具有阶级自反性,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论是反思性的文化科学,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过程中做不断地反思性思考。人的活动受主观意志的能动支配,能主动以自己的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社会的需求。文化资本的力量使许多知识分子对自身的阶级进行反思性思考,而许多的社会变革都是基于知识分子在反思后作出的批判。徽州古木作空间固有的形制是在传统理学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当今强大而错综复杂的文化资本时代,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带动新的反思性思考,批判与创新会与信息社会的文化资本相呼应。徽州传统木作空间也会在此条件下被不断创新,使其在符合当代环境特质的同时与人的自我文化修养相辅相成;新的空间形塑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在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影响人、塑造人。

5 结语

在文化资本的视域中,徽州古木作空间是在其自身存在特有的场域中形成的文化空间。作为文化资本隐喻下的地域空间形式,其形塑过程与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并行发展,又影响着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在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下,徽州古木作空间作为文化资本必然会在新时代实现新生,创新性的形塑过程必然更会突出反思性,参与到当代社会场域的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萧俊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与文化再生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6(04).

[2]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批判之批判[J].前言,2011(11).

[3]陈爱国.论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形态构造[J].学术论坛,2006(06).

[4]曾德强.浅析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5]朱伟珏.超越社会决定论[J] .南京社会科学,2006(03).

[6]王小斌,石庆旵.地域传统聚落民居空间的文化探析——以皖南徽州聚落民居建筑为例[J].华中建筑,2013(12).

[7]邢凯峰,黄慎江.儒家思想对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J].福建建设科技,2010(5).

[8]马惠娣.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对休闲问题的再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0).

猜你喜欢
形塑文化资本隐喻
媒体形塑时代的对外传播研究
图像内外:清代王云《休园图》的家族形塑倾向
《活的隐喻》
“斯文”的日常生活形塑——苏轼琴意象的存在原因分析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