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辉?杨洋
摘 要:职业院校是以“思行并重,德技双修”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更有效地因材施教,以完成促进个性发展的育人目标?经实践与研究,本文提出分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实践技能 分组教学 课堂设计 过程评价
“德技并重育英才,能力为本铸品牌”,职业院校以“做中教,做中学”教育理念为实践教学行动导向。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普遍存在困境: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因学生某些环节没有跟上导致教学任务不能较好地完成。如何使学生都能跟得上,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基本实践任务完成以后,当安排若干复杂实践任务时,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以此明晰学习内容、掌握教学重难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便于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教学。在安排实践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计算机实践教学,使学生实践技能有较好的提升。
一、分组原则
美国莱文斯教授认为,分组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能够跟得上、学得会、做得好,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组呢?
一是在课程刚开始时不宜进行分组。教师在开始的基本实践技能学习阶段,需要了解学生能力和掌握情况,需要安排一定的独立学习任务,以此对学生进行调研分析。
二是在基本实践技能学生能够完成的条件下,根据独立任务完成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粗略的分组,粗略分组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生的思行并重的能力。
三是在粗略分组中应注意的问题。分组中同一小组的组员要有能力差别,要有分工,要形成能力互补。在这样的分组中,学生的进步就会更大。教师在分组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各组的学习进度,让学生有尽自己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
四是粗略分组时,实践教学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课程进行期间,学习小组根据组员在学习中的表现,以小组学习进步和组员能力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提高组员间的协作;在出现了某小组能力差距较大的时候,以小组学习和操作好的学生能否带动相对较差的学生的的学习为准,可以进行大调,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组方法
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群体的本质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通常有共同目标而创设),在整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并且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有效地达成预期目的。分组的范围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学习能力、成绩进行编班,内部分组是班级内部按学习能力分组。分组教学的形式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
为了达到共同学习的预期,每组以5~8人最为合适,分为6~8个小组最佳。这种分组的优点在于,在课堂上能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让小组成员都参与到思考、学习、动手的过程中去。每小组要有一个组长,由学习能力强、并能很好地完成前面独立任务的学生来担任,组长主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在分组时,教师需要将会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自己推荐一人作为讲解员,讲解员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本小组对课堂任务的认识、思考和实操过程向全体同学描述出来。主要的意义就是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找到最适合自己小组的方法,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堂设计
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根据课程安排梳理知识脉络,形成教学知识体系与教学设计。
在课程进行中,教师要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纳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课程设计的不足;基础性问题进行全员讨论讲解,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发言,个人问题单独解答。
课程结束后,学生总结学习效果,提出建议,教师总结,改进课程设计。
四、课堂调控
1.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教师要由过去的“讲授为主”变为“引导为主”,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任务量和任务难度。教学任务量是在课堂上现有知识量的贮备下最基本任务的叠加。在完成一定数量的基本任务后,增加单位时间内需要协同的教学任务数量。任务难度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寻找相关内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方法,使学生学会遇到问题时去查询自己需要的知识的方法。
2.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引导、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上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学会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
3.充分发挥小组在课堂上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知识重难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充分发挥小组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堂秩序,分组合作的能力;课堂的活跃程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包括任务数量和任务质量。
三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考量了教师安排课堂任务的数量和难度对教学产生的影响。教学秩序良好,教师课堂控制较好,教学过程的参与度高,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则表明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能力的差别。学生的完成度较差,则需考虑是不是难度的因素;完成数量较少,则需考虑是不是学生学习程度不足。
六、师评互评
1.教师对小组的整体评价
主要以本学期课程的学习为主体,内容上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方法等。
2.小组成员间的互评
主要包括:各小组成员在参与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和发表的意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任务完成的贡献,出现错误提供修改意见,形成最终结果等方面。
有了分组学生的评价,再加上教师的过程评价,构成了整个学期课程对学生的总体评价。这样做既能够相对客观地对整学期学习做出评价,又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分组、成果进行评价,以便改进。
七、小结
分组教学法主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茜.透视“小组合作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王瑀.项目化教学法在PhotoshopCS4平面设计课程运用的探究[J].职业,2015(9).
[3]黄丽仙.计算机专业联想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对策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4).
(作者单位: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