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我国多民族地区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它的跨界融合特征可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创新远程援建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民族地区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沿海发达地区有所欠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能力尚待提升。多民族地区应从完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干部群众信息化意识能力入手,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发展”之路,并使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并结合远程援建模式,共同推进多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民族地区;发展;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4.07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刘洋.“互联网+”时代多民族地区发展的挑战及应对[J].克拉玛依学刊,2016(4)48-52.
“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基础平台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产品、业务和模式的创新,使互联网连接一切成为一种新生态。“互联网+”时代的六大特征包括“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1]45-62。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就成为必须予以思考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来临是多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
“互联网+”时代是推动多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丰富社会治理渠道的重大机遇,也是对口援建单位创新援建模式的重要手段。
1.“互联网+产业发展”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 是传统三次产业飞跃的重要动力因素,主要体现为:首先,在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构建“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即通过互联网农牧业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系统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特别是构建农牧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互联网实时监控和回溯系统,满足对食品安全有较高要求的顾客的个性化定制需求。第二,在第二产业发展中,“互联网+”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从宏观上推动多民族地区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逐步走向信息化、服务化和全球化,实现“工业智造”及工业4.0;从微观上,“互联网+”通过整合供应链的资源优势,提供用户按需定制的平台进而促进互联网型企业的茁壮成长。第三,必须认识到,第三产业是很多民族地区当前的核心产业,因此利用“互联网+”使民族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具生机是一条必行之路。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产业往往被称为第四产业,“互联网+”对于信息产业的影响将会更加直接、更具代表性,使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更具潜力。
2.“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智慧生活”确保民族地区发展环境的稳定
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内外部环境,而社会的长治久安是民族地区发展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从这个角度上看,构建“互联网+公共服务”和“互联网+智慧生活”是“互联网+产业发展”实现的先决条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需要从公共服务和民众生活两个方面重点开展相关工作。首先,“互联网+公共服务”将先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引入民族地区。“互联网+教育”使少数民族民众在接受教育时既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从客观上推动了受教育覆盖面的扩大和整体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医疗”在少数民族民众求医问药时有更为专业和权威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将少数民族独有的例如藏医、藏药向内地乃至全球推广。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公共服务的主体将更趋于多元化,各公共服务主体的优势资源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得以整合,进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整体水平。第二,“互联网+智慧生活”对于少数民族民众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将会产生明显影响。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将使人的生活从电器为核心转变为以用户为核心;“智慧出行”将给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带来更多便利的出行选择;“智慧民生”可实现生活服务信息主动推送、在线预约民生服务等创新性功能;“智慧社区”则在社区网格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化,使居民能够享受更为主动、及时、便捷的社区服务。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渠道会提升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质量,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进而推动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3.“互联网+援建”思路将实地援建与远程援建两种模式予以有机结合
对口援建是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发展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例如在对口援藏实施20余年中,各批次援藏干部深入西藏各地,为西藏高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主席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的讲话指出,“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2]。由此可以看出,对口援建工作依旧是中央及各地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坚持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互联网+”为实现实地援建与远程援建“双结合”的创新模式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这首先体现为通过民族地区“互联网+”的建设,民族地区与外界之间网络互联程度不断提升,这样对口援建单位不仅可以实现远程对援助干部的监督与考核,更可以使一大批未能前往民族地区受援地工作的本地干部通过远程援助系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同时,干部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需要原单位配合解决的问题,或者根据受援地需要向原工作所在地区发布一些招商引资等信息,远程援建系统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民族地区本土的干部群众可以通过远程援建系统的在线培训模块,提升自身工作素质,进而从长远上使各受援地的发展更具弹力。总体上讲,远程援建模式使参与到援建工作中的人员数量明显提高的同时,援建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却得到控制,从而进一步扎实保障援建的总体效益。
二、“互联网+”时代来临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定位应该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武器”,但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多年以来推行电子政务的进程可以发现,大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互联网、电子政务视为解决政府外部事务公开、内部事务办公自动化的策略式外嵌工具,政府的业务流程依旧大量保留传统政务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只是发展了“+互联网”而非“互联网+”。客观地讲,大部分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相对于沿海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跳出“+互联网”的固有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合理的成本在民族地区实现“互联网+”时代所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需求,以及互联网意识培养、互联网人才队伍储备等软性要求,则是“互联网+”时代来临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挑战。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仍需加强,“互联网+”在民族地区的根基尚未搭建牢固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互联网+”的根基和硬件保障,是一切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铺设带来了相对较高的成本以及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及各对口援建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各级自治区政府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面已大为提高,信息通讯能力显著增强。但需要客观认识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数据鸿沟依然存在,而且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这种数据鸿沟时刻面临增大的危险。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主要体现为民族聚居区内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程度参差不齐,以西藏为例,“城镇与农牧区之间的差距尤其明显”[3]77-80,以拉萨为代表的西藏城镇的信息化水平已与内地城市差距不大,但一部分农牧区依旧处于“不能、不会、不想”使用信息化的状态,其中“不能”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就是农牧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在此基础上,部分地区和行业虽然建设了信息化基础设施,但设施落后、功能缺失。
2.少数民族民众信息化意识培养加速与传统文化保护间的再平衡有一定难度
如果说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民族地区应对“互联网+”时代在硬件方面挑战的话,互联网意识的培养及其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就成为民族地区应对“互联网+”时代在软件方面的挑战。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多元,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在少数民族民众间代代相传,民族文化也对少数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对于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能否在民族地区顺利实施,当地干部群众的信息化意识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是必经之路。但目前一部分民众,尤其是生活在偏远农牧区的民众对于互联网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水平之中,更多将互联网作为娱乐工具,而不是深入生产及生活各个领域的重要战略工具。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他们“不想”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而由于“不想”又将直接导致主观上不去学习互联网应用技术,最终导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4]50。必须强调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传承和保护,如何寻求一条“互联网+传统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3.“互联网+”给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政府、企业、公民等各社会领域都需要更多、更频繁地与互联网打交道。作为信息化战略的领航者,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信息化能力不仅仅代表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上网,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职能分工分别具备以下能力:第一,“互联网+”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虽然当今政府业务有外包的空间,但如果在政府部门内部拥有一支可以自行开发“互联网+”应用系统的队伍,无疑是缩减信息化成本的最为有力途径。第二,“互联网+”应用系统运维能力。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维修临时或应急故障。第三,“互联网+”应用系统使用能力。这是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必须掌握的能力。第四,“互联网+”应用系统推广能力。通过政府工作人员的典型示范和教育行为,使各族民众能够同时拥有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能力。第五,跨部门、跨领域沟通协调能力。“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特征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对于所有涉及的领域业务、责任相关部门的业务都有所了解,以便协调跨界工作。因此,“互联网+”时代对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以西藏为例,“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历文化偏低,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西藏自治区从事这一工作的人群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19%,其中还有5.56%的文盲/半文盲”[5]48-50。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提高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民族地区应对“互联网+”时代机遇和挑战的对策
尽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民族地区势必应该把握住“一带一路”战略下“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将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滞后之处转化为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潜力所在。
1.完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使少数民族民众切身体会“互联网+”的魅力所在
互联网意识培养及互联网能力的提升,要从“有形”和“无形”两个角度入手。“有形的手”是指建设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使其覆盖面在民族地区全境无死角,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偏远地区农牧民居住点倾斜,区内城乡间数字鸿沟要逐步缩小。在此基础之上,要提升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无形的手”是指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应从自身做起,提升信息化素养,并担任少数民族民众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典型示范者、技术帮扶传教者,使少数民族民众切身体会到“互联网+”的魅力所在。“有形的手”是“无形的手”实现的基础保障,“无形的手”则是“有形的手”提升效益的必经之路。
2.制定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引导“互联网+”进入产业发展之路
“互联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最直观地体现在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推动上面,而经济发展又可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评测。“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功能使传统三次产业和信息化产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互联网+智慧农业”“互联网+工业智造”“互联网+智慧商业和旅游业”的前景喜人。各级民族自治政府应制定本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指导思想、具体路径。应大力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有民族特色的农牧产品、旅游产品的产业化和在线直销,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运输壁垒,甚至在资金和人才充裕的情况下组建和开拓自有物流渠道;应大力鼓励农牧民生产使用智能化设备,通过基层农牧业生产单位组团示范效应,逐步推动农牧业生产现代化、农牧业产品商业化、农牧业产品销售网络化;应大力鼓励工业企业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从生产运作、供销商维护、商品销售、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智能化;应大力提倡各旅游景区在线宣传、展示,通过专有的旅游网站平台为旅游者提供实用信息,实现宾馆、景点门票、租车等旅游配套资源的在线预约及支付。
3.建设互动型电子行政,政府在社会多元网络化治理中起到表率作用
在“互联网+公共服务”和“互联网+智慧生活”中,社会网络化治理呈现主体多元性特征。政府在社会网络化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仅扮演表率、服务导航、质量监督角色,更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让渡给有资质的社会团体、公民组织、社区及非政府组织来提供。在“互联网+”时代,政府的社会治理工作范围虽然有所减少,但工作的复杂程度、工作的质量要求却在提高,特别是如何在政府与多元社会治理主体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力的监管及反馈机制,电子行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电子行政主要体现为政府内部业务流程梳理与优化,以及政府对外公共服务范式创新,其突出特征是互动性。通过电子行政的G2G(政府与政府间)、G2B(政府与企业间)、G2C(政府与公民间)、G2S(政府与社会间)模式的构建,使多元网络化社会治理可以在一个一站式网络平台上完成。特别指出的是,利用电子行政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使社会治理中的交通疏导、灾害防护、资源协调、社区管理等功能更为直观化和即时化。
4.与对口援建省区联动,在实地援建基础上构建远程援建模式
在继续实施实地对口援建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创新一条新型远程援建模式,有利于让更多的内地省市干部群众投入到援建工作中来,有利于在不明显增加援建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援建工作的实效。从具体实施层面上, “互联网+对口援建”平台的建设是远程援建模式实施的起点,应由中央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建设一个国家级远程援建系统,从人员、组织机构和功能上将各对口省市部门和受援地区包含其中,这有利于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定期横向对远程援建绩效的测评,更有利于降低远程援建平台的开发成本。从具体功能层面看,在平台内要进行基于援建关系、援建领域的细分,既要保证援建单位与受援单位间援建专有资源的在线对接,也要保障在一定援建领域内资源可被全区按需使用。从运作模式层面看,既要鼓励实地援建干部通过平台与工作单位密切联动,也要提倡内地援建单位工作人员远程向受援地提供在线协助,还要促使本地干部群众通过平台获取在线培训,甚至可以通过该平台面向非援建单位的广大群众征集援建志愿者并进行审核筛选。
总之,“互联网+”时代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机遇是远大于挑战的。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6]35进入2016年以来,无论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讲话,还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及发展“互联网+”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的机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将民族地区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新华网.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发表讲话[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gn/2015/08-25/7488714.shtml,2015-08-25.
[3]杨晓波.西藏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13(6).
[4]吴江等.观念环境——公务员和公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J].电子政务,2004(Z2).
[5]靳薇.西藏:援助与发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6]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