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实践探索

2016-11-19 08:41常锋英刘乙蘅
克拉玛依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克拉玛依

常锋英 刘乙蘅

摘 要: 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克拉玛依逐渐建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多民族融合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和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并从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手段两个方面实行重点突破,实现了“四个转变”,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政企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可推广模式。在这一实践前提下,克拉玛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 克拉玛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政企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127.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4.0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常锋英,刘乙蘅.克拉玛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实践探索[J].克拉玛依学刊,2016(4)16-21.

一、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基本情况与成效

自2013年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632”城市整体发展战略,①把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打造高品质城市的重要抓手。为此,克拉玛依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牵头、各区配合、企业协同、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六位一体”创建领导工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协调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社会舆论监督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综合监督体系,形成了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参与和征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考评制度;同时,将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加大了资金保障力度,2014年和2015年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较2013年增幅均达到80%左右。②

创建领导小组围绕“政企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整合全社会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总分馆体系建设、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召集专门会议60余次,其中全市性会议7次、大型协调会议13次、论证会议15次,形成会议纪要54份;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构建“政企共建共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克拉玛依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克拉玛依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方案》等46份重要政策文件和相关制度,落实任务和具体措施,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创建规划高效落实。

坚持示范区创建与制度设计紧密结合。结合自身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和石油石化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的历史传统以及政企分开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克拉玛依确定了“政企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1]有针对性地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和推动制度设计成果转化,构建了“政企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方位、多层次、多载体、多角度开展示范区创建宣传工作。利用新老媒体,在《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等报刊上推出宣传整版20余个,相关报道1 461篇,其中国家级报刊刊发213篇。推动了全民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良好氛围的形成。通过两年的创建,全市已建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多民族融合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和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创建规划任务已完成98.6%。

一是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文化活动设施设置率达100%,市、区文化场馆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水平,文化站全部达到自治区一级水平。全市文体设施总数达1 337个,文体设施总面积达164.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5.56平方米;体系内所有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提供,建成了“10-15分钟文化服务圈”。

二是文图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仅以图书馆为例,通过全面整合各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资源,全市221个分支场馆实现了通借通还。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文献资源总量229万册,人均占有藏书7.7册,人均年增新书1.1册,人均到馆1.6次,服务人次较资源整合前增加了2.1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制定了《克拉玛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对全市所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机构实行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统一绩效考核,其中,重要指标包括人均年均财政支出不低于125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人均不低于0.06平方米、基层综合服务中心室内文体活动面积不低于1 200平方米等。制定了文化低保指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得到了有效落实。

四是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完成了区域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建成特色资源库8个,可用图书数字资源43.58 TB;开发了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多终端应用,以及远程和实时在线服务方式和手段,为市民、特别是油田生产一线职工提供了公共数字文化全媒体服务。广播电视、网络电视、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数字电影、数字农家书屋、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达100%;公共场所阅报栏逐步向电子阅报屏过渡。

五是群众文化活动系列化、常态化。一是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打造凝聚共识、承载本土记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系列节庆活动平台。二是以品牌活动为龙头,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广场文体活动、楼宇文化活动、乡村民俗文化等亲民、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三是加强竞赛机制,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提高关注度和参与度。2015年,全市共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13 383场,参与人数达147.2万人次,参与率为497.63% 。

六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在市区范围全面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企共建共享”模式。二是印发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健全了政府购买机制。尝试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三是建立了克拉玛依文化志愿者四级服务组织体系,文化志愿者总人数达2 195人,逐步形成了具有克拉玛依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按照国家示范区西部验收标准65个指标进行自评,克拉玛依达标率为98.5%,优秀率为84.6%,自评总分为940分;群众服务满意度也从创建初的84.7%提高到目前的92.4%。

二、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模式创新与突破

作为“先有企业、后有政府”的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既受益于石油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传统体制,也在新一轮政企分设改革中面临着“小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资源不足、机制不活、手段不够等难题。克拉玛依在制度设计研究中,抓住主要矛盾,以加强体系化、社会化建设为重点,从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两个方面实行重点突破,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将政企不分的传统体制转变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新体制;二是将企业随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转变为政府与企业协同合作的常态化新机制;三是由政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差异转变为标准统一的新制度;四是由政企各建、条块分割的服务体系转变为共建共享、共同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

通过“四个转变”,厘清了政府和企业在公共文化服务协作过程中的政府主导责任、理顺了“政企共建共享”的从属关系、制定了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引导鼓励政策、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浪费,全面实现联建、共享、双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具体创新实践包括以下方面:

(一)整合全市国有资源,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将市、区两级政府建设的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羽毛球馆等大型公共文体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二是将48家企业职工退休活动站点纳入全市文化馆服务体系向社会免费开放,与街道和社区文化设施共同构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元和网格。三是将109个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纳入全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将学校和企业图书资源整合在全市统一的系统平台上,实现通借通还。四是将177个石油石化企业体育馆(场)、46个学校体育馆(场)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学校体育馆非教学时间向社会免费开放,企业体育馆向社会低价开放,以300元年卡实行一卡通用。

由于380个企业、学校文体设施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全市文体设施网点、面积大幅攀升,人均占有面积提升率达26.1%。图书资源和服务人次均成倍增长,体系化管理运行形成更大合力,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提升。

(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长效协调保障机制

一是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和石油石化企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制定了《议事规则》和《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协调组成员可根据阶段性工作内容,临时组成具体项目工作组,负责推进工作。在高效统筹协调下,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共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协同合作的新常态。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制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引导政策和扶持措施。由政府统一保障企业、学校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基本服务设备,由政府以购买公益性岗位方式保障企业增设专职文化服务人员。设立企业文体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补助资金,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免费的企业离退休职工活动站和非教学时间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学校体育馆给予资金补助;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优秀项目扶持资金,对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优秀项目进行补助扶持。独山子区政府还实施了对企业投资文化服务、企业投资建设大众娱乐场所和文化体育公司的补贴政策。三是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尝试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克拉玛依区新文化馆委托老年协会组织,成功融合了文化志愿服务方式运行管理;独山子博物馆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企业管理,并以设立“服务质量保证金”方式保障服务效能;独山子区文化中心将经营管理、消防维保等服务实行分类招标、分类托管;克拉玛依区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文化类社会组织实施了校园少儿艺术培训基地建设。

(三)加强体系化建设,创建体育、阅读、文化服务总分馆体系的“克拉玛依模式”

一是以区为单位,建立各区总分馆服务体系,搭建区馆为总馆、街道乡镇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为支馆的三级总分馆服务体系基础。二是对380个学校和石油石化企业的文体设施进行专业化评估,按照其功能和规模及所属辖区分别并入各区体育、阅读、文化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分馆和支馆层级,从而完成具有社会力量加盟特点的区级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以市级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为总控管理中心,各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总分馆体系为分支单元的大体系格局,体系内所有设施向社会开放,依据等级职能划分服务覆盖范围,实现体系内通借通还、互联互通、一卡通用。四是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业务规范体系。在《克拉玛依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基础上制定全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明确中心馆、总馆、分馆、支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实现服务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五是建立总分馆体系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制定了《文化馆、图书馆联建共享总分馆体系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试点建立了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法人治理结构,按照联建共享、集中管理的原则,协商决策、明确职责、优化服务流程和管理运行模式,统筹中心馆、总馆、分馆、支馆各种文化资源调配和服务协同,实现一体化运行,保障统筹有力、运转有效。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实施“文化低保”政策。将油田一线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农牧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七大群体”列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保障人群,确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低保标准,针对不同低保群体设计了不同保障性项目,采取特殊措施予以保障。二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城乡设施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实行文化活动组织一体化;实行对农村文化的扶持政策,提高乡村文化自我生产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定项目和“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计划,打造外来务工者“亲情第二故乡”,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基地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常态的化服务,通过开展文化培训、志愿服务和建立新市民艺术团队,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均等化发展。

两年来,克拉玛依市开展文化下基层服务项目82项,流动文化服务项目120项,城市援助农村项目12项、受益人数超过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0%以上。

(五)调动全社会力量,合力构建“全民阅读”书香油城

通过全民阅读活动一体化部署,将政府、企事业单位、书店纳入全民阅读实施计划责任主体,共同打造阅读品牌活动,合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长效性、常态化开展。

由政府、企业和媒体共同举办的“书香油城”系列活动,整合三方宣传平台,通过常态化宣传和系列实体活动,以开放的态度吸引热衷读书和公益的社会各界参与到活动组织中,创造了持续全年的全民阅读记录。由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和石油企业联合举办的“智在必得”读书电视竞赛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加入竞赛机制,将读书学习和电视娱乐相结合,通过晋级争霸的形式,吸引全民关注,成为全市瞩目的热点读书活动。由报社、区政府联合举办的“准噶尔大讲堂”以举办公益性、常态化的讲座为目的,采取市民点题、专家开讲、企业赞助、各方共赢的模式,讲座课题内容涉及广泛,师资遍及全国,服务人数众多,受到各族群众的高度赞誉。

在阅读品牌活动的带动下,以调动全民参与为目的的各类读书、讲座活动推陈出新,营造了全社会学习、阅读的浓厚氛围。

(六)将石油工业遗产和非遗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克拉玛依市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而诞生,是中国石油工业遗产的代表,也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因各地文化汇集而形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克拉玛依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将石油工业遗产和非遗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一是设立工业遗产保护区,创建工业遗产分类体系,将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13处石油工业遗产资源向社会免费开放。二是将石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与科技手段融合,创建了“掌上博物馆”和博物馆系列微刊,推出了“回到克拉玛依最初的地方”等工业遗产专题,设计了“父辈们的劳动工具”手游。三是实施了石油工业旧金属雕塑创作工程,通过金属焊接艺术,使工业废旧金属成为石油工业城市的文化风景,形成新的文化资源。四是文化、教育部门联合民间非遗协会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工程,在9所小学建立了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开设了18个试点课堂,每年1 152课时,有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五是在各街道文化站成立非遗项目兴趣小组和群众团队,定期举办非遗培训,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七)创造“我们的节日”,搭建全民参与大舞台

克拉玛依是一座只有60年历史的戈壁新城,没有专属的传统节日。创办克拉玛依“水节”是为纪念克拉玛依找水引水历程,它凝聚了克拉玛依人民共同的情感,是油城人民的精神盛会,也是克拉玛依文化成果展示的广阔舞台。以克拉玛依“水节”为代表,由政府主导举办旅游文化节、艺术节、青少年科技节、美食节、民俗文化节、金丝玉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创造“我们的节日”,搭建全民参与的丰富载体,带动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的蓬勃开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场次、参与人次逐年攀升,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同。

(八)创建广场活动“九个统一”通盘管理模式

克拉玛依市将广场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区为单位,建立政府主导、分工明确、统筹有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由各区文化、公安、行政执法、环保、街道、社区和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联手,对广场舞活动进行全方位指导、监督、巡查和管理,创新实施“九个统一”通盘管理模式:统一勘定活动场地,统一配置音响设备,统一安排领舞人员,统一编创制作曲目,统一编创广场舞蹈,统一规定舞蹈时间,统一规定音响分贝,统一配备保安值勤,统一实施责任考核。在“九个统一”的管理模式下,全市100多个广场舞活动场地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保障广场舞活动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九)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打造青少年服务平台

根据青少年渴望知识、热爱文艺的需求和学业繁重、工作繁忙的特点,创新服务手段和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一是开办青年夜校,实行按需培训的点单式服务,提供公共文化错时服务。二是打造当代青年俱乐部“蚂蚁剧场”,搭建以演艺、培训、讲堂、聚吧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年综合文化服务平台,满足了青少年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三是多种方式建设少儿文化活动园地。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建设学校少儿艺术培训基地和社区儿童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志愿者服务打造暑期假日学校。在各种举措推动下,强化了对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了全民艺术普及和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克拉玛依的示范区创建是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社会力量的实践过程,是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的探索和尝试,以希冀为全国其他城市,特别是与克拉玛依类似的资源型城市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三、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后续思路与任务

示范区创建周期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建设永无止境,克拉玛依将继续保持创建工作热情,不断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以全局的眼光谋划未来,认真落实示范区创建后续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保障能力。按照制度设计研究总体思路,完善“政企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和优化社会化发展管理模式,强化总分馆体系运行,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细化措施方案,确定时间和路径,加强资金、人员、制度和组织保障。

二是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完成《克拉玛依市区域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二期工程,建立本地数字资源人才队伍,完善实体互动空间建设、特色资源库群建设,健全远程培训网络,优化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

三是完善面向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考评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工作机制,组建第三方考评机构,将群众满意度纳入重要考评指标,实现指标体系统一化、组织机构权威化、公众参与制度化、第三方评估规范化。

四是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统筹全社会文体设施开展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委托社会组织管理运营机制,加强文化类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民办公益文化项目,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

注释:

①“632”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是指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确立的打造“世界石油城”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即建设油气生产、炼油化工、技术服务、机械制造、石油储备、工程教育六大基地;突出培育金融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三大产业;全力打造高品质城市、最安全城市两个平台。

②文中数据源自作者调研。

参考文献:

[1]刘乙蘅,刘焕.新疆克拉玛依:一个“政企共建共享”公共文化的生动样本[N].中国文化报,2015-10-12(008).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克拉玛依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克拉玛依胡杨
克拉玛依稠油MOA基质沥青改性及应用
SBS改性克拉玛依沥青的相容性和稳定性机理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研究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