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斐斐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学生生活的不同领域。纵观品德与社会课程,许多单元主题教学都涉及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引入,许多地方特色资源成了乡土资源开发的主旋律。品德课堂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认同自己的家乡、喜欢自己的家乡,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走进当地的民风、民俗,激发他们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地方特色 乡土资源 教学策略
地方特色资源是品德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资源开发的重头戏,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但是在《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文本中所呈现的各地饮食、居住等民风民俗图文所介绍的内容非常宽泛,具有通用性,有些并不适合本地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本地的乡土特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对《品德与社会》教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巧引地方民谣,感受文化魅力
地方民谣是当地民俗文化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它是当地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具有很强烈的地域特色,但是一些地方民谣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笔者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民风民俗知多少”这一主题单元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家乡民风民俗中的特色文化,在这一单元的第1课《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中,导课阶段就从念当地民谣入手。
子字歌
正月里,踢毽子;二月里,放鹞子;三月里,踏青打拳吃粽子;六月里,嬉水打闷子;七月里,相扑摔跤子。
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请吃糖,请吃糕,糖啊糕啊莫吃饱。 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
学生先用普通话读一读,再用当地的方言念一念,同桌互读,小组成员分享读,学生在读的同时感受到说方言的乐趣,体会地方民谣的内涵。这些民谣,学生小时候就听长辈念过,也曾学过,能够引起他们极大的探究兴趣。
教师通过进一步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地方民谣的形成是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分不开的,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也正应了这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带着浓浓的乡音、厚实的乡土气息走进品德课堂,学习兴趣高涨……在本课即将结束时,可以预设课外延伸活动——现在许多地方民谣面临着消失的困境,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调查活动:寻找地方民谣,收集地方民谣,记录地方民谣,进行说一说、演一演,让这一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教师若能在这些有乡土气息浓郁的主题单元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发这些地方民谣,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必将会让这一特色资源在品德课堂中流光溢彩。
二、巧选乡贤资源,激发敬仰情怀
在家乡美丽、富饶的背后,有许许多多的家乡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有创业致富的领头人,有普通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也有今天虽然不在家乡却时刻为家乡发展而牵挂的乡贤代表……他们都是值得尊敬和赞美的,因为家乡的发展中蕴含着他们的聪明才智。通过对身边家乡人的了解,感受他们创业的艰难和成才的艰辛,对学生来说这是最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了不起,家乡人》,教材列举了两类家乡人:古今的一些伟人和名人,例如孔子、鲁迅,还以绍兴柯桥为例,引出家乡普通的劳动者。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已经了解到多位家乡的名人,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充分利用。在对学生程度进行充分的了解后,笔者有意识地选取三位家乡人进行交流。
1.长兴超威电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明明。借助于20世纪90年代初电动车在国内市场的兴起之势,他带领“超威”从一个8000元资本的家庭作坊发展到总资产达8.2亿元、销售收入36亿元的行业重点骨干企业。
2.情系“闲事”的楼老伯。楼老伯原是县邮电局工作人员,退休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尽心尽责,发挥余热,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文明创建工作。
3.长兴形象大使——周苏红。由长兴少体校层层选送的排球运动员,今天是中国女排主力队员,她的技术可以说是现役国家队队员中最全面的一个,荣获了包括雅典奥运会冠军在内的多个世界级排球奖项。
在学生汇报、教师补充以上三位家乡人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1)他们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家乡人;(2)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心系家乡,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3)他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为家乡带来了发展和荣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家乡人,是本乡、本土的优秀代表,看得见、记得住、印象深。有些人或许就是自己的同宗、亲戚、同村人,是爷爷的兄弟、父亲的同学、舅舅的战友……这些乡贤都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勤奋努力等特点,他们是特别具有人情味、亲和力、亲缘性的文化人物和精神偶像,最易得到家乡人的爱戴和敬仰,同时也最能激发学生见贤思齐、励志成才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走近家乡的普通建设者,他们是家乡建设的主力军,没有他们就没有家乡今天的发展,最后升华为我们都是家乡人,我们都应为建设家乡出谋划策,今天学好本领就是为明天更好地建设家乡打实基础。学习家乡人优良品质的目的首先是为他们感到自豪,更重要的是走近他们、学习他们,让自己做一个有感悟的家乡人。
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开展“寻找名人足迹”的课外实践活动,建立乡贤文化调查活动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学生踏访乡贤故里,采访乡贤及其后人,了解家乡名人的事迹;开展与乡贤通信、打电话活动,与他们密切沟通,从双方的信息往来中得到感悟;组织“我的理想与乡贤的贡献”“我的进步与乡贤的事迹”等主题的“大家谈”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乡贤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乡贤的美德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感悟家乡名人爱家乡之情感,求做人之品质,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心灵的震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三、巧用特色饮食,品尝乡土风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强调:“道德的价值在于触动情感,促发道德体验。”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只有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生情感上才会产生强烈的震动。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来文化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作为华夏子孙,保持民族的文化本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民风、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世代相传、相沿成习的生活及文化传统,这些民风、民俗当然包括各地的风味小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再现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也引起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兴趣。
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民风、民俗和我们的生活》的教学前,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我们杭嘉湖地区的居民早在清朝时期就有制作熏豆茶的手艺,每逢过年过节,招待客人都会捧上一杯香气扑鼻的自制熏豆茶。在课堂上一个师生同喝熏豆茶的活动便诞生了——
师:每逢过年过节,亲戚朋友到你家做客的时候,你是怎样招待的?
生:我按照家乡的习俗,先给客人端上两道茶。
师:那是怎样的两道茶?
生:第一道是放入熏豆和白糖的甜茶;第二道是家乡自产的绿茶。
师:我也是喝着这样的两道茶长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课堂上品尝一下。(学生品尝教师预先炮制的熏豆茶)在课堂上喝熏豆茶,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请你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生1:茶水甜甜的,咬上一粒带着咸味的熏豆,感觉特别好。
生2:喝熏豆茶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从糖水中夹熏豆给我吃的情景。
生3:我也喝了不少的熏豆茶,今天却品出了家乡的味道!
师:是啊!这是一杯家乡茶呀,将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肯定会时常回味起家乡熏豆茶的味道。
家乡的传统习俗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家乡特色饮食文化的小课题研究,进行家乡特色小吃大搜索,举行“我给家乡特色饮食做推销”活动——写广告词、学学制作家乡特色小吃等。学生在家乡特色饮食的搜集、制作、分享、学习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技能,又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领略家乡美丽的同时,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从而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方特色资源反映了一个地方传统的民风、民俗,是当地精神文化的“根”,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是丰富学生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因地制宜地挖掘乡土特色资源,开展有效的特色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巧用教学策略,才能演绎灵动、丰富的品德课堂。我们的品德课将会在“乡土”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一小学 3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