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万人民 55万双手

2016-11-19 15:19郝建生
百年潮 2016年4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雷管

1964年以前,红旗渠工程没有经国家计委立项,国家也拿不出资金支援红旗渠建设。县里经济、粮食、物资都很缺乏。林县经济实力这张“荷叶”能不能包住红旗渠这个特大的“粽子”?很多人捏着一把汗。

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说:“条件可以边干边创造。如同果子长在树上,伸手摘不着,就不摘了,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不敢革命、不敢斗争的表现。只要跳一跳能够摘到,就要跳起来摘,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他把“自力更生,勤俭建渠”确定为红旗渠建设的基本方针,把政治思想工作贯穿于红旗渠建设的全过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使建渠大军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神状态。

红旗渠动工以后,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虽说采取社队出劳力,按受益面积摊工,民工自带工具、口粮,但购买水泥、炸药、钢钎却需要大笔资金。林县人多地少,历史上就有外出谋生的传统,杨贵和社队干部商量,发挥自己优势,外出搞建筑赚钱修建红旗渠。1961年,县委抽调了30余名县、社干部,成立了林县劳力管理组,在有关城市建立驻外办事处,由大队组建工程队,全县共组织31000人,到全国一些城市承揽工程。劳动收入2%作为县、社管理费;剩余部分的90%归集体,交2元记一个劳动日,参加集体分配,10%归个人。当年外出建筑业总收入就达到1800万元,有效地弥补了红旗渠建设资金的不足。

县委还利用各种关系到外地请求支援。顾贵山是落户林县的老红军团长,他到沈阳军区找老战友求援,弄回了一批抗美援朝时的钢钎和镐头。1961年6月,省委将洛阳地区固县水库下马留下的一批炸药、雷管无偿批转红旗渠使用。杨贵派交通局副局长路永廷迅速组织起数百人的小推车运输队,冒着大雨,翻山越岭赶往固县,将炸药、雷管一车车运到洛阳火车站。刚集中完毕,国务院下达紧急通知,凡有外宾乘坐的列车经过的车站,1.5公里以内不准停放易燃易爆物品。路永廷又带领民工日夜加班,将炸药、雷管搬离了火车站。接着,从洛阳到林县数百公里的道路上,林县的小车队排起了长龙,几个月时间,将500吨炸药、200万个雷管全部运抵红旗渠建设工地。

一个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8300部队在林县拉练,县委与部队联系,请求部队教练车支援,往红旗渠工地运送煤炭、水泥。部队首长还组织官兵到红旗渠工地参加劳动,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

红旗渠动工后,县委立即着手在紧靠太行山的木皂寺附近建立了化工厂,1961年开始生产雷管,基本上保证了工程需要。

烧石灰需要大量煤炭,大众煤矿党委书记刘章锁与县委立下了军令状。工人们节假日不休息,大年初一创高产,保证了红旗渠煤炭供应。

红旗渠建设需要水泥,县里在曲山村兴办了水泥厂。当时的设备极其简陋,土炉烧结,人搬石,磙轧料,土箩筛选,自制的水泥源源不断供应红旗渠建设。红旗渠工程共用水泥6705吨,自己制造了5170吨。

劈山开渠需要大量炸药,生产队便多积有机肥,省下拨给的硝酸铵配上锯末、干牛粪、煤面碾碎制成炸药。当时买1公斤炸药1.6元,自制炸药每公斤才0.45元。红旗渠共用炸药2740吨,自己制造了1215吨。

自己不会制造钢钎,民工们就在节约上想办法,长钎磨短了,就当小撬用;小撬磨短了,就捻成手把钻;手把钻磨短了,就打成破石头的砦。总指挥部组织了36盘烘炉日夜打造工具。那时,买一个锤头要2.5元,自己打一个才0.2元;买一把镐要8.06元,自己打一把才2.23元。抬杠、镐把就地取材,从山上采伐,抬筐、车篓用量大,易磨损,民工们上山割荆条自己编。

建渠需要大量石灰,太行山漫山遍野是石灰石,自己建窑自己烧。建造林英渡槽时,需要石灰55万斤,按传统烧法需要烧22窑,分指挥长刘银良和民工共同研究,发明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能烧几百吨,甚至上千吨。原来1斤煤可烧2斤到2斤半石灰,方法一改,1斤煤可烧4斤石灰。红旗渠建设共烧石灰3亿斤,满足了工程需要。砌渠民工处处注意节约,勾缝时,他们在下面垫上纸,把掉下的碎水泥及时收起来再用。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思想成了建渠民工强大的精神支柱,“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这些写在岩石上的毛主席语录,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在红旗渠建设工地,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副县长马有金1961年10月在最艰苦的时候,从南谷洞水库工地调任红旗渠工地总指挥。他身着补丁衣,脚穿打掌鞋,和民工一起抡锤打钎、放炮砌石。他发现一些青年民工锻石头技术不过硬,他往地上一坐,拿起锤钻作示范,边锻边教:“戳直道(儿),钻把紧,把不紧,钻就蹦。”他抡起圆锤打钎子,连打40锤不歇气,锤锤正着钎子顶。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几个春节,马有金都是在工地度过的。母亲生了病,他放不下工程,不能回家探视。母亲病危时,工程正在节骨眼上,还是离不开。母亲病故后,杨贵再三催促,他才回家给母亲送葬。在母亲灵前,马有金泪如泉涌,母亲安葬后,身着重孝的马有金又出现在民工中间……

为红旗渠建设默默奉献的共产党人何止马有金?“饮水不忘修渠人”。林县人念念不忘的还有老县长李贵、李运宝、周绍先、秦太生、王才书和后勤指挥部的刘友明、乔尚林等。修建红旗渠的英模,80%是共产党员!40多年过去了,他们多半已经去世,活着的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用汗水和血肉创造的伟大业绩和不朽精神,正像日日夜夜流淌的红旗渠水,奔腾不息……

(摘自郝建生、杨增和、李永生:《杨贵与红旗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雷管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电子雷管在矿业工程爆破中的应用分析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基于炸药力和余容的引信中雷管爆炸气体压力计算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导爆管雷管网络应用研究
防爆箱试验条件对雷管半爆的影响试验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