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乐在《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8期《风险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学校教育应对》一文中指出,由于现代化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风险社会。它是一个“人造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普遍化的社会,是一个被“恐惧文化”所笼罩的社会。在风险社会里,我们会遭遇三种道德困境:科技伦理的失效;道德与价值共识的困境;道德冷漠的蔓延。
学校应如何应对这三种道德困境呢?首先,开展德育伦理教育,这种伦理教育基于对恶的恐惧,具体而言有两条途径:其一,想象技术行动的长远后果。新型伦理通过灾难的创造性想象代替了实际灾难经验的作用,由于这种想象不可能自发产生,因此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引导,即通过威胁的可视化来激起人们的恐惧,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二,在完成第一大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审思慎行的态度,产生改变行为的动机。其次,提升道德判断力和对话的能力。可通过向学生提供道德两难困境,让他们充分陈述其道德理由,并在不同的道德理由的冲击下,提升原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再次,培养道德敏感度和社会行动力。前者可应用“体谅”模式,以一套包含丰富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生命线》教材为基础,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培养;后者则可应用社会行动模式,让学生不断地实际参与社会行动(即直接影响公共事务的自觉行为),在行动中提升能力。